高考梦与现代焦虑
2021-09-13周芳凝
周芳凝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高考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绝不陌生,甚至是刻骨铭心。每个人的高考故事背后,都镌刻了太多鲜活的青春故事,还有很多个年轻气盛的抑或是经老师家长谆谆教诲的“高考梦”——上了大学之后我就自由了,再也不用悬梁刺股地学习了;考上了好大学我和我们家的人生命运就改变了;上了好大学我就可以认识一群厉害的人,我的人生会更加精彩;上了大学之后我就可以开始真正行使我对自己的“主权”了……高考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个具有成人礼意义的重大社会事件。那么,后来这些“高考梦”实现的怎么样了?本篇文章里,我们分别匿名采访了三位“80”“90”“00 后”的“同学”,追踪当年的高考梦在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上的发展轨迹,和与这些梦想相伴相生的人生重要议题。面对这些议题,他们是怎么应对的;面对这些议题背后的困扰,如果是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治疗大师会怎么说呢?
自由有个孪生兄弟叫责任
小兰, 女,“00后” —— 我似乎总在追着我的自由拼命奔跑
“上中学的时候,觉得生活被学业安排得死死的。那时候觉得自己好不自由,然后老师和家长反复地告诉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束缚是为了我以后考上个好大学,有了好平台就能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那时候我觉得听上去很有道理,后来我考上了个不错的大学,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啊!虽然人生道路的选择一下子变多了,但因为身边都是大神,大家从大一就开始规划出国、考研、实习。为了毕业能有个好去处,我就这样紧随大家的步伐,努力在大学期间安排好自己,毕业进了人人羡慕的大单位工作。现在,虽然感觉没有人再要求我一定做什么,但是我发现,我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通关任务,我憧憬的自由似乎总是在下一个任务完成之后。”
我们本能地渴望自由,渴望摆脱过一种“被规定”的生活。自由似乎是我们一直都在面对的,但是又不需要必须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议题。我们不需要马上去解决,是因为我们如果放弃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那么生活便会让我们承受被动选择背后相应的责任,一些我们可能并不乐意接受的“任务”。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当我们开始选择的时候,我们便开始拥有自由了。但是这份自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行为,甚至是自己的无所作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萨特说:“我们是自己选择的产物。我们生活的真实性意味着我们会对自己有价值的存在进行评估,然后通过真诚地对待这种评估结果来生活;我们需要付出勇气去成为那个我们本应成为的人。”
但是可能我们经常会觉得,当下这个快节奏的、充满规则的时代,似乎很少有给我们真正选择的机会。其实,我们任何时候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只是选择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哲学家罗素曾说:“当我们没有选择的時候我们会充满愤恨,但当我们有所选择的时候我们又会充满焦虑!”所以,很多人会因为很多种焦虑而选择“放弃自由”。但是,“选择成为一个自由的人”,确实是一个有智慧、有力量、有担当的成年人的特权,那是闪着人性中力量与勇气光芒的自由。
孤独给予了我们爱与成长的力量
小李,女,“90后”——我似乎正在愈加繁华的生活中体会前所未有的无解的孤单
“我们念书那会儿就有一种风气,家长总喜欢跟我们夸‘别人家的孩子。所以慢慢地,我似乎也在不知不觉地努力想做好,成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但高考我并没有考好。那会儿我本来特别沮丧,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想到很多同学,包括我父母都来安慰我,说没关系,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小考验,别那么在意。那个时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被支持。让我深深意识到,即使我不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我也可以是被爱护的。但是后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切也都还是挺顺利的,可以说是越来越好了,但是我发现,当初高考失利时候那种被无条件支持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少了。我在生活中把自己‘打造得看上去越来越体面,但好像我内在的那些亲密关系渐渐地离我越来越远。我越来越意识到每种亲密关系都是那么的有限。”
高考之前,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是大多数人的目标。后来我们在体悟生活中发现,我们似乎永远无法完全让人认可,更无法通过寻求认同感来永恒地抓住一段无条件亲密的关系。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冷峻的现实,在关系中,可能只有那种孤独感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孤独感是人类境况里无可遁逃的组成部分。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审视自己的内心及感知这种分离感而获得力量。当我们认识到除了自我肯定外我们无法依赖任何人时,孤独感就产生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自己赋予生活意义,必须自己决定生活方式。我们做婴儿跟母亲开始分离的时候,才开始意识到我们和妈妈不是一个人,妈妈作为一个“他人”给了我们非常宝贵的爱。是分离让我们意识到彼此的存在,是关系有限性让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感受那里面的重量,是那种让人无边又冷静的孤独感,让我们探索自己无限的力量和感受外在关系的温度。
生命是一张在无意义图纸上构绘出的蓝图
小张,男,“80后”——我没空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停不下来
“我来自农村,那时候家里面说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要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改变家族命运。后来我考上了重点大学,我们村子还为我舞狮子、打擂台庆祝了一天。不害羞地讲,那时候我得意的像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后来上了大学,进入了社会之后,我发现当时高考之后的那种得意,真是如同一种井底之蛙的狂喜。我们生下来就在不一样的起点了,也许不同的起点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是似乎这一切终究也没太大的区别。更让人感叹的是,我一路优秀地拼搏到中年混到了公司管理层,发现当初辍学的高中同学已经做了另外一家公司的老总。但是我也没空多想,因为007的加班生活,和一家老小嗷嗷待哺让我只能埋头工作,别无选择。”
在忙碌生活中却深深地感到无意义似乎是现代中年人最熟悉的感受之一了。忙碌似乎也让我们没空去寻找意义,给了我们回避去思考一个如此严肃的议题的华丽借口。但是,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似乎是人类无可遁逃的心理诉求。是意义感让我们的内心充实,反之,我们的心灵便在一点点被忙碌的生活抽空,空到哪一天可能突然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就把我们的心灵击碎了。存在主义心理疗法认为,生活中的无意义感会导致恐惧感,人们时常会被生活的空虚所困。生活确实本身就是没有某种确定的客观的意义的,我们越想通过理性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可能越容易错失它。对于每个人而言,生活的意义和快乐感一样,它是主观的,必须通过感受去捕捉和自定义。意义是我们去“投入”的副产品,投入是我们愿意去创造、去努力、去爱的承诺。
结语
高考结束时,我们可曾想到那些洋溢着青春鲜活气息的憧憬,竟然在未来的人生里,慢慢演变成了我们需要花一生的时间去思索、实践的重大人生议题,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航线里乘风破浪。而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以其对生命充满冷峻而深沉的爱的理解,给了我们一种在拨开生活朦胧面纱之后,还能去爱与创造的力量。让我们敢于做梦、追梦,用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帧去创造那份私人定制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