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蒙学的由来

2021-09-13张田

北京纪事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制学堂体操

张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维持了百日的维新运动宣告失败,被迫逃亡日本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看到在封建王朝统治下暮气沉沉的中国感到十分心痛,于是写下了名篇《中国少年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敏锐地指出复兴中国的重责,不在王公大臣而在青少年,只有通过对青少年的培养,才能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令其焕发新的青春,创造出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

如何培养青少年,唯有教育。人的一生要接受多种教育,但在所有教育中尤以小学教育(古称蒙学) 最为重要, 它不仅为今后学习的各科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今天6 岁以上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小学的教育,学习语文、算术、英语、体育、品德与生活、艺术等众多科目的知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综合性多学科的近代教育模式,在清末就已经出现了。

庚子事变之后,“老顽固”慈禧终于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于是在她的默许下,1901年1月清政府推行了“新政”,其中教育改革就包括了建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1904年清政府向全国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國普遍实行的学制,它确立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它将教育分为三段七级,其中第一段就是初等教育,它包括蒙养院(即现在的幼儿园)、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新政推行后,北京地区将一批八旗学校改设或新增成为新式的官立八旗小学堂,其后各省旅京小学堂、社会团体举办的公立小学堂和私立小学堂也陆续出现。有了国家的支持,官绅们也都纷纷出资建造新式小学堂,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师督学局设立时,京师有高等小学堂51处、初等小学堂98处,学生7455人。

清末的教育改革,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传统的四书五经式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应社会。1905年9月,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被废除。新式教育围绕着“中体西用”的方针,癸卯学制中规定:初等小学堂为5年学制,属于强迫教育阶段,儿童7岁后理应一律入学,“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高等小学堂为4年学制,招收初等小学堂毕业生,“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新学堂的课程设置也运用了中体西用,新旧兼学的方针,初等小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高等小学堂的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清末小学的课程设置与今天的小学课程设置十分接近,这点很让人意外。无论是初小还是高小的课程中虽然都保留了讲述孔孟之道、忠君爱国的传统科目,但讲授更多的还是西来的新知识,如算术、格致、地理、体操等。这里重点说一下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简称,它是现代人很少听说过的一门课,格致最初是儒家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一个命题,清末时格致用于代称西学中的自然科学。洋务运动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潮流,清同治年间开办的第一家官立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中首开格致课,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1904年颁布的《奏定章程》中写到:学习格致课是为了让儿童初步了解动植物和矿物等自然产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还要进一步了解自然科学与农业和工业生产间的重要作用,格致课不仅可以开阔儿童的眼界增长知识,而且对于其日后生计及各项实业都有用处。因此,癸卯学制中规定:“初等小学堂与高等小学堂皆特设格致一科,且列入必修科。”

百年前的北平小学教育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第一届教育总长,因有留洋的经历,他了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并深受其影响,上任后他对全国教育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废止祀孔及中小学生读经,实行小学男女同校等方针,并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还把清学部规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改为资本主义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这五项除了世界观后被取消外,他提出关于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方针成为民国教育的宗旨和导向。

民国小学教育是“以注意儿童身心之发育,以施适当之陶冶,并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为旨”。它与清末小学教育以启智为目的明显不同,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改革。1912年11月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规定:初等小学校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共7门课程,女子加缝纫课。高等小学校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共10门课程,女子加缝纫课、男子加农业课(根据地方情形或缺或改为商业),有条件的可加英语课(或其他外国语)。与清末相比,不仅取消了读经课,而且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增设了与自然科学和艺术相关的新学科,如美术、音乐、劳作、自然等课。

自民国元年(1912年)重新规定小学课程后,又多次对小学课程进行调整,如1922年根据全国教育联合会规定:北京地区各小学施行四二新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取消了修身课,增加公民卫生课,将手工改为公用艺术,图画改为形象艺术。将初小的卫生、历史、公民、地理合为社会科;设自然同艺科;将国文改为国语(包括语言、读文、作文、写字),体操改为体育。尽管其后又多次进行小学课程调整,但都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增减。

有趣的“考课本”

前一段时间以民国老课本为主题的图书,吸引了很多读者的眼球,此类图书多以民国时期小学生使用的国语教材为主,图书内容对现代人来说十分新颖有趣,但有关其他小学课程内容的图书就不多见了。在首都图书馆内藏有一本出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北平市小学具体课程》的藏书,书中记载了国语、算术、劳作、美术、体育几个课目的教学方法与目的,虽然此书只是小学老师的教参书,但从书中内容看,当时课程的设置及对小学生的教育还是非常科学且富有趣味性的。下面就说说书中记载的比较有趣的课程。

国语课,即今天的语文课。民国时的国语课由说话(包括注音符号)、作文、写字三大部分组成的,看着内容不多,但实际上要学的知识点可不比今天小学生要学的少。“说话”是教授儿童如何与人沟通并表达思想的一个课目,从低年级的看图说话、日常对话,到高年级辩论共分九级,书中列举了一个六年级小学生要辩论的辩题:“小学生应不应该多看电影”。采用这样的辩论模式锻炼儿童的表达能力,在现代的小学教育中经常出现,但在20世纪90年代让小学生进行辩论的形式还不多见的,是不是没有想到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理念还是很现代化的?

除了现代化的国语课外,最有意思的当算劳作课与体育课了。劳作课,类似于今天的手工课,但又比手工课学习的内容更丰富。劳作课应该是小学所有课程中最有趣的一门课,它学习的内容不仅多而且实用,有土工、特产、纸工、木工和金工等。从字面上大家可能对土工、木工还能理解,但对于特产是什么大家可能就不那么了解了。书中对特产是这样解释的:“根据学校所在地的条件,教授学生学习造花、造纸、制灯笼、制纸鸢、柳器、玩具、陶器、刻石、锦匣等工艺。”土工,指学习制作陶瓷工艺及用黏土制作器物等技艺;纸工,指学习剪纸、刻花、折纸等工艺;木工,指学习打造小型家具及模型等;金工,指学习简单的金属加工的技术。劳作课也是根据年级的不同,制作的东西也不一样,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老师会让学生运用之前所学的木工、金工、土工等技艺并配合美术、自然等其他科目制作出物品,如小牌匾、镜框、书夹板、衣架、铁笔筒、掸插(书挡)、笔记本等。设置劳作课的目的是让儿童了解身边常见的物品,培养儿童的兴趣及动手能力,通过动手的同时加强对大脑的锻炼。

体育,在清末由西方引入中国,初称为体操,学习的是日式普通体操和德式、瑞典式的兵式体操。清末到民初國家为了自强,实施了军国民主义教育,国家规定把体育列为学生的正式课,学校让学生锻炼体育主要是为了给军队培养后备力量。1922年11月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命令》,废除了军国民教育的内容,改体操科为体育课,废除“兵操”内容,改以田径、球类、体操等运动为体育课主要内容,学校体育遂由之前的兵式体操转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勇健品质的培养。游戏、竞赛运动和体操组成小学体育课的主要内容,《北平市小学具体课程》一书中记载了当时小学生练习的体育活动项目。有接力跑、拔河、飞镖、器械、篮球、足球、排球、跳高、掷远、垒球、推铅球、跳远、跨栏、舞蹈、中国武术等等几十种运动。为了增强儿童的体魄,训练他们坚强、刚毅、果断的精神,北京地区还经常举办各种运动会,从1928年开始,京师学务局几乎年年举办各种全市运动会,如春季田径运动会、童子军大检阅、小学春季球类比赛会,春、秋两季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等。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向儿童传达了公正、公开、诚实、互助、向上的体育精神,并且通过各种比赛培养儿童胜不骄、败不馁的作风。

音乐,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它能抒发作者情感,与听众产生共情。在《北平市小学具体课程》中记载了很多首歌曲,在这些歌曲中有的是教儿童认识季节的,有的是描写小动物的,还有描写景物的等等,其中有一类歌曲最让听者动容。从民国二十年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就对我中华虎视眈眈,因此音乐课中有一部分歌曲是教育儿童爱国的、奋进的、纪念革命烈士的,等等。如《我爱中华》一歌中写到:“我爱中华!我爱中华!有四百兆同胞,有五千年文化,泱泱国风,博物地大!我愿努力,卫护我的中华!”又如《出军歌》:“进行!进行!进!进!进!狼贪虎暴,敌势大纵横。穷我主权,侵略我经济,夺我土地,戮辱我亲朋!我愿牺牲,不愿再偷生!为国家,为民族,去与敌人拼!”再如《黄花岗烈士纪念》:“烈士头颅英雄骸骨,拼取中华文物,黄花岗上杜鹃啼血,过者无不凄绝。”《我们的责任》:“问立业建功,谁配称英雄?自然是我们小儿童!问杀敌除凶,谁堪做先锋?自然是我辈小儿童!今日儿童,他年主人翁!我摸摸肩膀上负担不轻松!今日儿童,他年主人翁!我愿为大中华血洒满地红!”

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小学一直增增减减,30年代中期,北平市成立义务教育委员会后,划分学区,调查学龄儿童,开办短期小学208所,简易小学增至421所,北平初等教育在此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日伪时期,伪政府为了实施奴化教育,更改教材,向小学校派日本教员、校长等,要求学生学习日语。还迫使英美系的教会小学停办,私立学校也大量减少,到1944年,北京市立小学仅有86所,私立小学78所,北京市的小学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全面接收北京市小学,并对小学进行了恢复。到1948年底,全市有市立小学235所1282班,学生76171人;私立小学校121所791班,学生401542。但由于内战导致北平物价飞涨,教职员生计艰难,北平的教育又陷入困境。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北平的教育界才又看到了希望,政府在接收原有公、私小学的同时,还不断增班,创办儿童识字班,并吸收失学儿童和工农子弟入学。至1952年,全市小学增到943所,学生246589人,教职工首次超过万人;全市有二部制班976个,学生4万人,基本解决学龄儿童入学问题。

纵观近百年的小学生教育,只有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特别是我们国家全面脱贫进入小康社会以后,经济的发展,使适龄儿童的教育有了保障。吃喝不愁,使小学生们可以快乐地去读书、去受教育,享受幸福的童年。

猜你喜欢

学制学堂体操
古稀之年上学堂
体操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宝宝国学堂
大学推出“弹性学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