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锁图片功能,赋能“微作文”训练

2021-09-13周俊峰谢云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微作文习作作文

周俊峰 谢云

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它要求学生说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学生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很难写出真话、实话。怎么训练学生写真话呢?笔者学校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借用微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敢说真话,会说真话。

什么是微作文?顧名思义,就是短小的习作片段,是用短小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习作片段。它取材于日常生活小事。微作文有多种形态,有基于生活应用方面的,有基于解决问题方面的……目前,笔者学校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微作文和传统习作相比有以下特点。

形式自由。传统的习作教学强调学生的课堂习作,学生独特情感体验很难在课堂上全面呈现。微作文形式自由,随时记录,可以丰富习作教学形式,从而打通生活与写作的壁障,解决学生习作资源匮乏的问题。

视野开阔。传统学生习作的读者更多是老师和自己,受众较少。微练笔因其篇幅短小,适合于在微信、个人空间等现代媒介上发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学生能看到同龄人同题的作品,更易“择其善者而从之”,促进自己习作能力的提升,让写作有了自觉的“读者意识”。

评价及时。传统习作教学,教师批改习作所花时间长,评价滞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微作文则通过微信等现代化媒介,通过师生家长等人群的共同参与,打通了师生空间的壁障,让评价更及时,更多元。

那教师又该怎样指导小学生进行微练笔呢?笔者发现借用生活中拍摄的多维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习作的思路。

一、前置反馈,补白微作文常态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三至六年级的内容中明确提出了62项习作表达的训练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因受时间限制,往往很难系统训练到位。甚至在习作中,还出现了事情非常熟悉,可学生却无法去表达的苦恼。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随时关注生活中即时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而借助及时拍摄的图片,就可以为学生微练笔助力,让学生学会表达。

1.观察生活图片,补白说写盲点。学生刚开始写作时,往往会被精彩的瞬间或情节所吸引,而忽视时间、地点、天气等因素。教师可以截取生活中餐厅用餐、课间运动、各项小型活动中的照片,引导学生学会给这些照片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学生完整通顺地说或写一两句话。

2.放大特写图片,补白人物特点。统编版教材,对于怎样写出人物特点,有明确的要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明确了这样的训练要求: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表达训练要求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对于这些要素,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图片,定格人物的瞬间,进行微练笔训练。例如:每天放学时,接送孩子的家长总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是我们的孩子总是在习以为常中忽视了家长的这些细节。对此,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班中谁的家长最暖心,让孩子们拍摄,或者家长们互相拍摄接孩子的照片,上传至班级群中,教师及时整理。在作业讲解时,定格那一张张焦急、惊喜、淡定、疲倦的身影,让孩子学习捕捉细节,抓特点进行观察,练写关于自己父母的微作文,并从中领悟父母之爱。

3.分类组图组块,补白独特情感。统编教材六年级的表达训练要素,对情感的表达有了明确的要求。上册第三单元这样要求: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下册第三单元要求:选择合适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在学生实践中,往往情感的表达并不清楚,也不完整。怎样让学生表达丰富而独特的情感呢?把能表现同一件事情的照片整合在一起,从而梳理出情感线,练写情感表达片段,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知识溯源,探寻微作文原态

1.追溯图片背后生活,学习合适表达。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对于这样的练习,学生如果没有真实的体验,是无法完成的。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触摸生活真实,学会清楚表达。

生活在农村,家中养鸡鸭鹅等家禽或者猫狗猪羊等家畜的学生较多,但学生对于说明方法还不能完全掌握。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图片,按顺序观察它们的不同部位,回家后用尺量一量,比一比,就这样,学生完成了列数字、作比较片段的训练。有了这些内容,教师还要继续深入引导:如果是《动物世界》栏目、《百科全书》,或者是作家笔下的小动物,又该怎样介绍呢?通过教师配上的《动物世界》的介绍音频,《百科全书》介绍小动物的文字图片,作家法布尔《昆虫记》中蝉介绍的段落学习,让学生选取猎豹、大熊猫、家禽等图片,完成说明文片段的练写。

2.追溯图片本真,创生独特情节。统编版课文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六年级上册语文要素中有这样的训练要求: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下册语文要素中也有这样的训练要求: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以上训练都是编故事,但和四、五年级的想象文相比,更需要链接生活原型。怎样在生活和想象之间架构桥梁?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图片,用上加一加、移一移、变一变等想象力训练的方法。

在写科幻故事的微作文片段时,教师出示了学生考试困难、留守在家孤独、读书兴趣索然等照片,学生根据这些生活中的难点,设计了植入大脑的存储芯片、虚拟父母、虚拟书本等新事物,串联了生活和未来的思维,创编了独特的微作文。

三、示范迁移,提升思维实态

1.文字转码图片,在具体语境中习得方法。学生要写出精彩的习作,少不了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赏析这些优秀段落,形成画面,然后再观察生活照片,仿写微作文段落,从而在具体情境中习得写作方法。

学生在阅读《呼兰河传》时摘录了段落:“一个提篮子卖烧饼麻花的,从胡同的东头喊,胡同向西头都听到了。虽然不买,若走谁家的门口,谁家的人都是把头探出来看看,间或有问一问价钱的,问一问糖麻花和油麻花现在是不是还卖着前些日子的价钱。”老师和学生一起品读了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写法后,出示几张江南水乡商贩走街串巷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强化写法,练习说话。教师再出示学生生活中所看到的菜农街边卖菜、卖豆腐花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迁移练笔,从而实现方法的习得。

2.归纳整理,在对比中体会语言的巧妙性。写同一处景、同一件事,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虽然目的相同,但也许文章会千差万别。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观察与描写呢?巧用对比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秋天的怀念》)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秋天的怀念》)

上面两个片段,都是在写“我”内心的痛苦,第一段是通过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痛苦,第二段则是通过和母亲的对话来表现痛苦。对于这样用动作、语言等来表现同一主题的微作文,学生写出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工,例如,去参加科技馆实践活动时,有人拍摄了大家的表情变化图片,有人录制精选了讲解员的语言和大家的对话,还有人拍摄了大家参观时的人流变化照片……活动一结束,教师把图片和录音进行归纳整理,就这样,写表情、心理变化的微作文,写表情、语言的微作文,正面侧面结合的微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四、开放思辨,再现思维视态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也强调了要有自己的观点。同一件事情,切入角度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带来的感受可能完全不一样。

班中有孩子喜欢把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配图发微信朋友圈。有个学生给菜场中卖红薯的老人拍了照片,并配上了自己买红薯,少给了两元钱老人却不计较的微作文。文末写出自己的感受:老人生活虽不易,但买卖很实诚。同学看了后,有人评论:“钱虽少,但老人生活那么不易,你应该补上这两元钱……”还有人评论:“老人生活那么不易,我们是否能通过其他方式不着痕迹地去帮帮他,体现我们的爱心呢?”……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评论中,思想得到了升华,在后续的行动中,自己的感受、观点,也更加明确。

因为有了那一张张真实的图片,随时能检索生活素材,所以学生写作范围很广,同时那篇篇微作文,虽然用时不长,但更多的是生活的积累,所以学生有真话写,能写出心里话。赋能学生的写作训练,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发展他们的言语智能。

作者简介:周俊峰,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谢云,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洋溪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微作文习作作文
依托文本,生成微作文精彩
“微作文”:让写作教学风驰电掣
如何开展体验“微作文”的研究
微作文,让作文教学走上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