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09-13吴红姣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吴红姣

摘 要:“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职业应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在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分化较大的现状下,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以信息化手段增强学习效果、促进信息技术学习和专业应用融合、融入课堂思政、以赛促学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并分析了改革成效。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0   引言

在信息化普及的时代,全国高职高专学校几乎都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并且是高职高专所有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和文科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其中计算机专业学生只占很少比例,大部分面向的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1]。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既有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操作软件的学习,更偏重于职业应用,而且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更需要根据专业需求,结合专业特点,适当融合专业内容,将计算机教学内容转化为专业应用。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开展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具有广泛意义。

1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1.1 课程内容由计算机基础扩大为信息技术

传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大多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内容介绍,在2019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或限选课[2],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教育逐渐要扩大到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范围比计算机技术大,既包含计算机技术还扩展到更多的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常见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还要更深入地学习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各种表现和处理方法,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的深层拓展,也是深度学习的挑战。

1.2 理论和实践课时比例不合理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应用软件学习,而是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及实践应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同时掌握计算机技能,因此理论和实践课时的分配就难于平衡。现在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状况各异,有些学校只偏重应用,忽视了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作用,学生学会几种应用软件就认为达到了计算机基础的培养目标。在信息技术为课程主体的当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扩展为信息技术范围后,理论知识的内容愈发显得不足,没有理论知识的基石,对学生后续信息技术的学习扩展极为不利。另一个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极端是,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不断压缩,理论讲解时间占用了大量课时,甚至实践应用部分也是教师操作示范讲解的时间多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学生的实践操作严重不足,达不到计算机应用的教学目标,无法切实实现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培养。

1.3 教学方式不能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要求

一直以来有很多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式跳不出以老师先讲解,学生再练习的窠臼。实际上职业教育改革后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教学模式改革虽然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很多职业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落实到位。

1.4 对学生实践成果评价方式僵化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一套成熟的“計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但更多偏向程式化、理论化,对实践成果的评价不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计算机相比理论知识的客观性来说,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又复杂,自主发挥空间较大,因此考核学生的实践成果难以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不容易形成较合理的考核制度。因此造成了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的考核要求偏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方式单调、机械,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一些放松对自身要求的学生没有严格的学习监督和考核制度,学习效果就无法保证。

1.5 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性不强

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是个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统一,而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各专业的应用却是各有特色[3],现有的教学内容除了通识部分内容不分专业都应掌握之外,计算机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更是缺乏信息技术在专业领域应用的前沿性内容学习。

1.6 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分化较大

从小学阶段已经开始普及计算机文化教育,高中阶段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素质目标差异,还有学校对该课程重视程度的差异,造成了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较大差异。由于学生的基础分化较大,再加上学习能力的差别,即使教学内容相同,同一课堂学生学习效果仍然会形成巨大差异。

2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改革措施及成效

本文以河南推拿职业学院为例,阐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探索情况。近年来,河南推拿职业学院大力推动教育改革,“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以职业为导向,以新医科理念为指导从多个方面推动教学改革。

2.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该校学生计算机基础分化较大的问题,利用在线资源平台建设了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包含了知识点视频、PPT课件、作业练习、课堂测验等内容,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特别是视频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的需要。尤其是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主要通过线上资源由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分配更多的实践课时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计算机实践课时不足的难题。

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仍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途径,计算机的操作性非常强,学生大多数都没有电脑,在线学习都是纸上谈兵,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学生也把握不住学习的重难点。通过课堂教学的开展,对重难点部分重点讲解,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改革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方法

高职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为改变以往老师先讲解、学生再练习的传统方式,上课先让学生将本次课的实践内容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学生在操作过程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点盲区,而且学生一上课脑子就先动起来,不容易打瞌睡也不易跑神。发现问题就会激发解决问题的好奇心,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再有针对性的讲解时学生就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而且学习记忆深刻。

在实践性最强的Office应用软件学习时,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组任务的方法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上网找素材,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制作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老师也能实时发现学生掌握比较差的共性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在最后一堂课上学生展示的最终作品都各有特色,学生之间互相打分,取所有分数的平均分计入学习通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为了完成作品学生上网找素材,不仅实践了Office,而且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教学内容也得以实践,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2.3 使用信息化教學工具督促学生学习过程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该校学习通平台作为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活动,调节课堂氛围。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刺激学生的计分情结,将平时成绩通过学习通可视化,经常提醒学生查看学习通的学习进展、成绩和出现的问题,学生能够随时查看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有哪些环节疏忽,及时查漏补缺。由于学生对学习通不很熟悉其分数构成,老师经常给学生查看所布置的教学任务是怎么计分的,如果布置学习通任务也给学生事先说明分数,学生了解分数后,每次得分自己都可见,学生非常有成就感。用学习通作为老师的助手督促学生的学习,学期结束后,98%学生的学习通平时成绩都真实的体现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2.4 教学内容和医学专业相结合体现新医科理念

在新医科理念下,大数据、人工智等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如火如荼,高职学生对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点时引入相应的医学专业用途,如医院的智能导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了解医学信息技术应当掌握的知识,增强信息技术的专业性应用学习。

2.5 融入课堂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实现立德树人。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中融入课堂思政,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具备信息素质不仅仅是会使用电脑,而且应当具备信息安全意识、网络道德意识等。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实用性、趣味性。

利用网络查找和学习相关的内容,大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很高,能够正确的利用网络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也是考验学生对网络游戏、网络娱乐抵抗诱惑的锻炼机会,提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多激励多表扬,通过学习通加分激励机制,让作业完成较快较好的同学,当课堂教学指导助手,满足他们的自我价值体现,或者奖励完成较好的同学可以自主把握时间上网,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

2.6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教学新模式

2020年11月河南推拿职业学院首届PPT制作大赛顺利举行,参赛学生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要求以“放飞梦想启帆远航”为主题,按照PPT制作要求完成一个PPT作品,经班级初赛由承担课程的教师推荐参加决赛评比。PPT比赛制作期间,指导教师对每个参赛对手进行指导,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次竞赛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积极性,比赛同学为了作品的完美,利用课余时间精益求精的制作,不但增加了学生计算机的实践练习,也为我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2.7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针对该校的医学专业背景,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入医疗信息化的学科前沿应用。教师的威信是建立在个人的师德、学识、事业心、责任心等基础上的,要让学生信服,老师需要修炼自己的师德、师风,学识。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习新科技,学习信息应用的发展动态,老师需要平时个人多读书、多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培训交流和外界学习,摆脱井底之蛙的局限,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

3 结语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目前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才能达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平乐,周海燕,周塔.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253.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9-06-11)[2021-0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

[3]钟琦,杜春涛,严深海,等.新工科驱动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3):123-127.

(编辑 傅金睿)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