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经典课文,巧设作文开头
2021-09-13缪敏
缪敏
所谓“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学生在写作时,通常在开头就会遇到困难。开头精彩与否决定了文章能否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精彩,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才会更有信心,所以精彩的开头对于作文来说非常重要。那么,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应如何借鉴教材文本,指导学生巧设作文开头呢?
一、开门便见山,铺垫下文
写作时,比较常用且容易掌握的开头方法便是“开门见山”,也就是在一开始就直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文章的主题思想等。“开门见山”式的开头最大的特点是直奔主题,能给读者简单干脆的感觉。这种方式虽然直白简单,但在写作时也要讲究技巧,要恰到好处,简单明了,同时重点突出。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就是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开头,直接告诉读者因为郑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还依附楚国,因此晋文公就联合秦穆公包围楚国。这个开头不仅直接交代了事情的原委和当时战争的局势,同时也给全文营造了一种比较紧张的氛围,对下文也起到了铺垫作用。再如《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文章的开头就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直接表明了论点,即六国灭亡的原因不是武器不锐利,也不是不善于作战,而是因为割地贿赂秦国才落得了“破灭”的下场,下文便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论述。上述两篇古文虽然文体不同,前者是散文,后者是议论文,但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还有苏轼的《赤壁赋》,文章的开头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作者和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直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开门见山”是有作用和意义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同样要告诉学生:“开门见山”式的开头不仅要干净利落,营造出磅礴的气势,还要有一定的作用和寓意,不能说空话。
二、注重语言美,引人入胜
“语言美”是对写作的基本要求,并且“语言美”要贯穿全文,也就是说文章的开头也“不能放过”。美的语言可以给文章营造一种“文采感”,不管是在学生写作时,还是在教师批改及他人阅读时,都可以有美的享受。同时,注重语言美,会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思考,有利于融入自身的思想情感,也能提升文章的价值。
比如李白的《蜀道难》,文章开头就给读者一种错落有序、匀称和谐的美好感受,一气贯通,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这个开头节奏舒缓,动作轻盈,情意绵绵,同时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哀愁。此外,“西天的云彩”照应了下文夕阳下的景物。这首诗开头的每一句都蕴藏着“小心思”,美妙且感情丰富,给人无尽的美感与遐想,为整首诗奠定了良好的基调。再如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的优秀新闻作品,单单从题目上看,这种欲擒故纵的“小心思”就已经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文章开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里出现的“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草地上儿童在追逐游戏”,本应该是轻松、愉快、温暖且幸福的画面,却是“最可怕的事情”,因为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诗一般的语言本应该焕发出美妙且明媚的韵味,这里却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印象深刻,并且达到了想要的新闻效果,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兴致。因此,有一个“美”的开头,才能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奠定较好的基础。
三、伏笔加照应,惊喜连连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内设“伏笔”和“照应”的写作小技巧。同样,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应指导学生理解并学会在文章中使用这个技巧。“伏笔”和“照应”是相辅相成的,“伏笔”在前,通常起到暗示性的作用,预示下面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照应”在后,遥相呼应,二者相互作用,营造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另外,“伏笔加照应”的设置,也能锻炼学生统筹布局的能力,强化他们的逻辑思维。
以节选自《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说到《红楼梦》,自然会联想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作者曹雪芹简直把埋伏笔的方法用绝了,小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林黛玉进贾府》有这样一段描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了伏笔,后面写到黛玉“入乡随俗”的种种言行举止都照应了这句话。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篇幅相对短小,结构和组织却极其严密,开头干净利落,结尾充分且圆满,并且把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文中出现了多处伏笔和照应,比如开头说到“晋侯、秦伯围郑”,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为后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接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事件的背景,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从文中还可以得知,秦国和晋国虽然是联合的,但两国之间也是有隙的,这也是一种伏笔,与其照应的就是后文烛之武说服了秦君,思考可知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君退兵并不偶然。伏笔与照应相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还需指导学生多加练习。
四、用故事和名言,烘托氛围
写作时以故事和名言开头相对较为常见,并且故事或者名言的针对性也比较强,很容易就能够让读者掌握文章的主旨。除此之外,故事和名言本身就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有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具有感情色彩,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而学生在写作时,很难在脑海中快速搜索到适合自己文章主题的故事或者名言,主要原因是日常的积累不够。因此在写作教学时,教师就要高效把握故事和名言的功能与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多积累,多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巧妙且准确地使用故事和名言,给作文添彩。
例如,荀子的代表作《劝学》,第一句直接说明“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里的“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这个见解本来是荀子自己的,但为了表示郑重且更具说服力,荀子便借“君子”之口将其讲出来。这个开头也可以看作是以名言开头的,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言简意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简单的开头却有着巨大的说服力,一目了然,表明了写作意图。所以,以名言作为开头,可以说是“凤头”,“小语句”发挥“大能量”。同样,以故事作为文章开头也能令人惊喜。不过,以故事为开头需要掌握好度,字数方面要节制。故事比名言的字数多很多,所以很容易导致开头臃肿。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提炼语言,多加练习,争取做到语言精练且具有说服力。
总之,作文的开头是读者进入阅读境界的入口,只有把这个“入口”打造好,作文才能更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从文章的基本点抓起,指导学生巧设作文开头,增强作文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