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游戏APP界面中的交互设计探析
2021-09-13吴雨桐程小玲陈宇
吴雨桐 程小玲 陈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游戏APP ;界面;交互设计
信息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关智能设备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移动端APP等各种应用程序应运而生,儿童游戏APP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由于大部分家长的鼓励态度,以及当代儿童越来越早接触网络、移动设备的倾向,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娱乐或益智类游戏APP占据了应用程序市场里的一部分份额,但随之而来的是相关APP质量的良莠不齐。许多应用程序开发商的设计意识相对滞后,对学龄前儿童认知需求和交互特点把握不够,所设计的相关APP 界面的交互体验感较弱。文章从学龄前儿童的认知需求和互动需求出发,归纳总结学龄前儿童游戏APP界面中的交互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希望能为相应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学龄前儿童特征分析
学龄前儿童是指三至六岁的儿童,此阶段的儿童在生理认知以及情感方面均有各自显著特征。
1.1 生理认知特征
在颜色审美上,学龄前儿童偏好高饱和度、高对比度的颜色。通过认知的指导可以识别到三十至四十种颜色,并且对同一物体的持续重复注视,可以加深对该物体所着颜色的记忆和印象。
在形状知觉上,学龄前儿童对不同图形的辨别能准确对应和称呼图形名称,往往把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和形状联系起来,例如把圆形的叫做轮子、把长方形的叫做公交车等等。
在大小知觉上,学龄前儿童的判断能力主要取决于生活中对物体大小的经验累积。在三岁至四岁时,儿童常采用触觉、比较的手法来对物体的大小进行感知;在五岁至六岁时,儿童根据之前所累积的经验,仅凭借视觉就能够分辨物体的大小。
在方位知觉上,学龄前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逐步辨别方位。据研究表明,在两岁到三岁左右能够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左右可以辨别前后方位;五岁时,对于方位知觉进步明显,可以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在注意力和记忆力上,学龄前儿童容易被新的事物所吸引,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事或物上,并且儿童所能同时识记的事物都具有直观、形象鲜明且能够吸引人注意力等共同点[1]。
1.2 情感特征
一方面,学龄前儿童在熟悉的事物前更具有安全感和依赖性,对陌生的事物往往感到恐惧;另一方面,学龄前儿童的情感更加单纯,自我意识也更强,虽然自我意识的强烈使其不易受到周边事物的影响,但因为情感的单纯性,往往更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和改变。从学龄前儿童的这两个情感特征出发,通过营造其熟悉的事物,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并加以人为性的引导和干预,能促进其自身成长。
2 学龄前儿童游戏APP界面中的交互设计意义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既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学习的渠道和方式。学龄前儿童处于快速成长和大量学习外界内容的时期,但该阶段儿童集中力较短,“在玩中学”无疑是最理想的学习方法。当代儿童接触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机会大大增加,对于移动设备中的游戏APP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游戏过程中,考虑儿童的生理、心理等特点,以APP界面的直觀展示的方式对其兴趣方向进行有效的引导,通过儿童感知世界时的非理性思维和行动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新知识,以游戏化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成果,这就是儿童游戏APP界面中交互设计的意义所在。
3 学龄前儿童游戏APP界面中的交互设计思路
3.1 感官互动性
界面的色彩搭配、场景构图、人物及物品的造型设计都直接影响着学龄前儿童的感官体验。因此,在进行学龄前儿童游戏APP 界面中的交互设计时,首先,需要激发儿童的玩乐和探索兴趣;其次,应引导和影响儿童对游戏画面、游戏走向的认知和理解。由此可见,在游戏APP 界面的交互设计上要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审美习惯上整体把控,例如对形状难易程度的认知、色彩的偏好程度等,以求吸引和引导儿童注意力的走向变化[4]。
3.2 行为互动性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分类,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自身的知觉。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在使用相关移动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时,对屏幕画面上的图标和图形往往会采用点击、拖动、按住不放等交互动作。因此在游戏APP界面的交互设计中,要考虑该阶段儿童的运动能力及特点,恰当地对小图标和大图形的出现区域、出现形式等进行划分。
3.3 情感互动性
在游戏APP界面的设计中,情感互动是无形的,但又存在于交互设计的细节之中。唐纳德·A·诺曼将情感化设计划分为“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三个层次[5]。根据其理论将把游戏、用户和情绪看作为一个整体,用户通过适当的操作行为与游戏完成互动交流,因而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的情感。因此,在进行学龄前儿童游戏APP 界面中的交互设计时,应注重儿童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体验,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4 学龄前儿童游戏APP 界面中的交互设计原则
基于学龄前儿童有自身阶段的生理认知和情感体验特征,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游戏APP 界面交互设计应符合儿童审美,能够吸引儿童注意力,并且其操作应简易明确。因而文章将学龄前儿童游戏界面中的交互设计原则归纳为简洁性、容错性、导向性三个方面。
4.1 简洁性原则
由于学龄前儿童对形状的辨别能力有限,记忆容量也相对较低,对于较复杂图形的识别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为了让学龄前儿童更快地对游戏内容和游戏方法进行识别和操作,其界面的交互设计应趋于简洁。例如,对于界面中所出现的人物造型、图标等设计采用简洁的形状进行变形和组合,更利于减少儿童的认知负担;对于画面中的颜色搭配则应采用较单纯的搭配方式,运用便于记忆的色彩,这样会更利于儿童熟悉游戏内容和游戏过程[2]。
4.2 容错性原则
学龄前儿童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因为耐心不如成人,其反应速度和操作能力也较弱,所以在游戏过程中常出现错误操作。因此,针对游戏APP 界面中的交互设计应做到及时反馈和提高容错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对游戏操作过程进行简化,减少图标和菜单的层级数量,去除干扰性的细节,以免过多的菜单弹出影响儿童的理解和使用;其次,对操作的精准度进行降低,例如对于角色跳跃、滑动所采用的点击、拖动等手部动作的操作性可以不连贯,允许儿童操作失误的空间;最后,是对于儿童的操作结果进行及时地反馈,给予儿童积极的游戏体验,提高儿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3]。
4.3 导向性原则
在游戏中带有目的性的良性引导可以让儿童更快速地学习相关知识,考虑到儿童喜欢游戏但集中注意力差的特点,所以需要引导他们“在玩中学”的学习状态。在游戏APP 界面的交互设计中,增加其引导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画面设计和情感引导。不仅要在画面的具象物体设计上选择儿童相对熟悉的事物和场景,也需要注重引导儿童的情绪变化,例如游戏完成时使用趣味音效来激起儿童的快乐情绪,通过两方面的结合进一步增加游戏沉浸感。
如Labo Lado Inc. 出品的儿童益智游戏APP《Labor积木火车》,就是应用以上设计原则的案例。在简洁性上,该游戏APP界面中所出现的物体形状相对简单,是由多种常见形状以单独或组合的方式呈现,易于儿童识别,其颜色的搭配也较为明快和谐;在容错性上,《Labor积木火车》游戏APP的层级十分精简,采用拖动放置的游戏步骤,有放置边框提示,便于儿童操作;在导向性上,该游戏的任务关卡所选择的是儿童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小火车,减少了儿童完成关卡任务前的陌生感和困难度,同时配以欢快的背景音乐,每放置完成一个小部件之后都会有相对应的庆祝音效,增加了儿童在游戏中的成就感,提高了儿童对游戏的兴趣,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体验。
5 结语
文章对学龄前儿童游戏APP界面中的交互设计原则和交互设计思路进行了梳理总结。其界面交互设计需要符合学龄前儿童的生理认知特征,满足学龄前儿童的认知需求和互动需求,同时更要符合儿童的交互特点。在遵循简洁性、容错性、导向性的交互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把握游戏APP界面中的交互设计思路,重视学龄前儿童与游戏APP界面之间的感官互动性、行为互动性与情感互动性,以此提高儿童的游戏兴趣和游戏体验,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游戏化教育中推动学龄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