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第二课堂”的教学补充探讨
2021-09-13郁波
郁波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第二课堂;补充形式;实施路径
随着新工科教育的推进,工业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力涵盖了设计美学、材料工艺、人机工程、机械结构、销售战略等多维知识体系。近年来,各大高校努力将CDIO-OBE 等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到工业设计的教学中,希望一改工业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更多接触交叉学科知识的机会,使知识更为厚重和宽广,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不断参与实践项目,使其具有综合设计能力和思考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1]。为了补充工业设计“第一课堂”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条件的不足,需要开设富有弹性教学条件的“第二课堂”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补充[2]。
1 工业设计专业“第一课堂”的存在问题
工业设计专业作为一个紧跟市场和社会需求、与行业技术息息相关的专业,设计背景和生产条件对于设计的可行性是非常关键的。而目前高校的“第一课堂”仅仅是设计流程中的中间部分,设计前期工作和设计后期论证则没办法在校内完成。缺少了培养前期调研和后期生产销售关系处理的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1—3 年的设计“继续教育”。在这个企业“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毕业生不能独立完成设计,往往会在职场中的压力剧增,这也是许多工业设计毕业生在3 年内大量转行的原因。
2 工业设计专业“第二课堂”的教学补充意义
“第二课堂”是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第一课堂的主要平台,在教学方式上能够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地点、培养计划中的教学时间,方便学生自由安排时间,给予学生深入接触企业和市场的机会。“第一课堂”往往重视系统的理论教学,而“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更贴近市场,能够让“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加以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工业设计“第二课堂”应该围绕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模式进行建设,让在校生能有一个更加完善有序的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补充下,专业教育的完整性得到了提高,两大课堂共同打造了工业设计较为完整的设计流程,更贴近于企业需求。完整的设计流程使学生的设计有了前期社会性的设计调研基础,使设计定位更加合理,技术认证更加科学。同时,設计后期的服务与技术完善使学生的设计更贴近市场和生产,避免了“纸上谈兵”。
3 工业设计专业“第二课程”的教学补充形式
“第二课堂”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应提供更合适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完整的设计流程。“第二课堂”对于“第一课堂”的补充形式如图1 所示。
1) 导师工作室。导师工作室是“第二课堂”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平台。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一般按照学号在进校时就有了每个人的导师,导师的工作室承接着“第二课堂”的教学。而且工作室的教学也穿插在校企合作项目和学生竞赛科研孵化项目开展中。
2) 校企实践基地。校企实践基地是工业设计专业实践项目开展的主要平台。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贯穿在学生的每个学期的“第二课堂”中,而长期以来的实践项目展开为对口企业输入了不少优秀人才。校企实践基地分为两个实践环节:校内的实践开展与进企业。在大学的头两年基本以校内实践项目为主,穿插企业参观,而在大三和大四就会进企业进行项目实践。这个平台能够将学校和企业社会的角色顺利衔接,让学生适应企业的节奏和要求。
3) 学生竞赛科研孵化基地。学生竞赛科研孵化基地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油站。项目的开展不但是对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的检验,更是学生设计的后续社会型转化[3]。转化的形式有很多,从申请专利到企业孵化,每年转化的学生成果有十几项,企业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认可度也不断提升。
4) 设计讲堂。设计讲堂是工业设计学生最欢迎的平台。设计讲堂包含跨学科的技术讲堂、校友工作和创业分享、各校内外专业教师客串的社会技术热点和设计现象分析讨论等。这样的讲堂小至十几人的圆桌会议,大至两三百人的大礼堂讲座,在每学期分开放性地定期开展,学生参与度非常高,互动性也很强。
4 工业设计专业“第二课堂”的教学补充实施路径
4.1 开展跨年级实践项目
明确的年级界限是“第一课堂”的典型特点,学生按照培养计划,分年级开课,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大特色是不同背景、不同角色的人思维碰撞得出新的想法和理念,高校设计时间也是一样,学生面对不同背景和年级的团队成员时往往会有更高的参与度和角色维持性,能高质量地完成在团队中的任务。高年级的学生在团队中会展现更高的责任感和专业度,而低年级的学生也会更乐意配合高年级同学提升项目的成熟度。
这样的以跨年级团队为组成特点的实践项目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更为游刃有余,自由的时间和项目的开展地点使得跨年级团队的项目展开变的更加容易,也加深了思想碰撞,有利于信息的分享和交流,使专业的学习风气大大提升。
跨年级的实践教学开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常规的课堂实践教学,往往是教师布置任务,教师分析指导,教师组织项目开展,教师项目评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项目的主导性相对较低。而跨年级的团队交流相对于师生交流氛围更加融洽,畅所欲言,教师也会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去相互启发,独立完成。
4.2 借力“互联网 +”
“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补充,实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实践环节尽量围绕学生的“个性化”进行展开,还课堂于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补充“第一课堂”,将课程的几个环节打散,公开资料包,让学生自行安排时间提前学习课程资料包[4]。在实践环节上,有多位教师“多师同时在线”,为同学提供不同的实践指导选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和喜好选择导师“预约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开放式”的实践项目能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近况挑选适合自己的实践项目,打通“工作室”导师和课程“实践项目指导老师”的界限,将“第二课堂”的导师实践指导时间合理利用起来。“第二课堂”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兴趣为导向提前预习各个课程的课前“资料包”,做到在课程前“线上讨论”、在课程中“线上分享”、在课程后“线上实践”。
4.3 建立学分兑换制度
“第二课堂”想要更好地补充实践教学,光靠教师动员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我能力要求的提高往往与自身的专业认知息息相关,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和能力培养的补充性往往难以理解[5]。
规范“第二课堂”管理,将“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在合理的学分兑换制度下与“第一课堂”结合,将会对低年级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同时,“第二课堂”的实践开展在分数认定上往往不是任课老师一人决定的,也与对口企业的项目完成度、市场的反应和学生的思维创新性有关,学生有可能在一定的努力下不能得到有效的成绩回报。例如竞赛和学生科研,存在着一定的时效性和评判主观性。这样的成果回馈率有可能会使学生在项目开展后变得消极和自我否定,这就需要一定的回馈补偿对学生进行激励。
学校的将“第一课堂”中的几门课程与“第二课堂”进行学分兑换。例如专业课程《专业导论》,学生可以选择在“第二课堂”的教师工作室开展或者按照正常教学开课,最后进行学分认定,每年都是学生非常受欢迎的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课程设计I、II、III》也是实行了“第二课堂”课程学分兑换认证。
在这几门实践课程中,学生可选择“第二课堂”的教师工作室进行项目或者竞赛的开展,也可选择企业进行实践。学生根据兴趣和时间来决定参加哪种“第二课堂”的实践项目,并取得学分进行课程学分的兑换。
5 结语
工业设计专业的授课形式和要求也应与日俱进。“第二课堂”有着合理的导师制度、跨年级项目开展、学分兑换制度和竞赛科研参与自由度,使其对专业教学的补充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通过“第二课堂“的教学补充,不但提升了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构建出了适合在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项目开展的新的授课模式,进而完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思路和方式,值得被更多高校推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