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和渗透

2021-09-13张耀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5期
关键词:栏目内容教材

张耀胜

【摘要】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人教版教材专门开辟了“生活中的数学”“阅读资料”等栏目进行显性体现。目前,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和渗透存在不愿意教、不会教两个问题,本文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栏目进行梳理,提出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字】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渗透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着力落实数学文化的渗透。人教版教材不仅在数学知识的编写中有机的渗透了文化内容,还专门开辟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阅读资料”等栏目(以下简称数学文化栏目)予以体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 教师们对人教版教材中数学文化栏目只停留在偶尔关注阶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使用的频率非常低,多在教学时间充裕,与考试、知识点联系紧密的时候使用,出现不愿意教、不会教两个问题,在课标与教材双双更新的历史大背景下,思考数学文化栏目的教学,摸索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丰盈学生知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更新理念,理清框架系统

1.更新理念,明确目标

人教版教材数学文化栏目的内容集阅读与思考于一体,穿插于各单元之中,极富教育教学意义。栏目的设置不仅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能够全面的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数学文化栏目显然要承担着传承数学文化的责任,发揮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到数学的抽象美、思维美、创造美。感悟数学家身上探究数学、追求真理和科学的强烈愿望,进而影响学生的数学精神和品质。总之,学生经过数学文化栏目的文化熏陶,激发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会影响他们今后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对学生今后数学素养的提升有重大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内容约占总内容的32%,说明这部分内容旨在弘扬中华数学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2.系统理解,全面掌握

数学文化专栏不是一个完整的版块,在教材中也比较分散,老师难于系统把握,所以我们将人教版教材中数学文化栏目的编排内容进行了整理。

由图可知,数学文化专栏共有65个项目,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数学史、数学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数学以及生活常识与信息。介绍了中国古代数学在算筹、算盘、货币、小数、分数、负数、圆周率等方面的成就,同时也介绍早起的埃及数学,以及乘法、除法运算符号和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的最先使用者等。其中,涉及中国最早、最先使用的内容占21项,外国最早、最先使用的内容有15项。另外,属于数学知识介绍的有20项,其他11项。(注:其中※的内容分别计算了两次。)可见,数学文化栏目整合了中华文明与西方的数学。

二、实践探究,构建教学策略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实践探究,构建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找准切点,适时运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数学文化栏目的内容各不相同,与教学内容的切合度也不相同。教师要找准学习的时机和方式,致力于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完善,探寻更多的有效措施。

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文化栏目的内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没有实际情景可以借用,于是我们可以采用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激励学生学数学的志趣。

在课中,我们还可以运用那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并有促进作用的数学文化栏目内容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如五年级上册在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相机引入“你知道吗?”栏目中的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方法。这样不但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为后续的空间与图形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发展的历史。学生在惊讶于中国古代数学家聪明才智的同时,认识到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数学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在课后,我们可以运用数学文化栏目的内容丰盈课堂。这是很多老师喜欢用的方式,因为这个时候教学内容已经讲解完了,相当于再丰富、拓展一些内容。比如在学完旋转以后,我们可以介绍数学与艺术阅读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可以设计出这样美丽的图案,感受到数学的美。在学习《分数除法》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五线谱的音符,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等。这样既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升华,也有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重视教学媒体的使用,将现代化设施和传统手段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创设浓郁文化氛围,利用动画等技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之美。二是数学文化栏目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当作主要内容学习。虽然有的老师依托数学文化栏目设计整节课,但是这种做法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老师不要轻易尝试。数学文化栏目大部分起的辅助调节的作用,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不能太长,最好控制在4分钟以内。

2.整合资源,渗透文化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不应该把视角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介绍和阅读的方式上,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基于学科整合的理念,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数学文化栏目适度的开展一些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凸显文化内核,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第一,整合其他学科。我们将一年级下册的“我们的货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数学文化栏目,与综合实践学科的“研学”活动进行整合,开展了“走进货币博物馆”的趣味主题活动。活动前学生阅读数学文化栏目内容,查阅钱币知识。活动中学生一边参观东莞市钱币博物馆,一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所见所闻。活动后利用课前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述喜欢的钱币。这样的整合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对各个朝代的货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中领略到我国货币悠久历史,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将四年级上册的”一亿有多大”的数学文化内容与美术学科融合,开展趣味童“画”活动,通过布置任务--操作感知—童“画”展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索和进取的精神,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二,整合学校活动。学生每年都会开展“科技节”“读书节”“英语节”“体育节”等活动,我们与这些“节文化”整合开展系列活动。如我们将一年级下册七巧板内容与学校科技节整合,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开展了“玩转七巧板”趣味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摆拼七巧板能够深化孩子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孩子的空间感知,为后续图形的学习打下基础,七巧板既可以单独操作,又可以小组合作,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数学美,体会我国古典数学游戏的魅力。再如,与学校的读书节整合,我们组织学生自己阅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等,学生通过“读”“讲”“演”“画”等形式进行展示,然后教师、同伴进行点评,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三,整合德育课程。三年下册数学文化专栏的二十四节气歌内容,“春雨惊春青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你能自年历中找到这些节气吗?”我们与学校的德育课程进行整合,组织学生开展了礼乐学堂之二十四节气趣味活动,并在学校公众号推出学生的作品,这既是对《年月日》知识的巩固应用,又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几乎没有数学文化栏目的题目,也是导致他们不愿意教的一个原因。张奠宙先生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中,曾建议在命题时出一些简单的数学文化的选择题等,不仅能促进教师的教,还能促进学生的学。如选择题陈景润证明了下列命题中的()A.素数无限多  B.偶数是奇数之和 C.充分大的偶数时一个素数与两个素数乘积之和 D.偶数时两个素数之和。张奠宙先生也建议命题数量过多,有一道就行了。

对于数学文化栏目的思考与实践,还需要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发和尝试。只有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数学文化栏目,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得到熏染陶冶,才能真正彰显出其内在的文化价值,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丰盈学生知识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6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杨熠.例谈如何阐发“你知道吗”的数学文化价值[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11).

猜你喜欢

栏目内容教材
教材精读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征 稿
品牌栏目策划新方法——栏目品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