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初探
2021-09-13周春华
周春华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语文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养成深度思考的品质。基于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为出发点,从阅读教学层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从阅读本身的意义来说,它使人快乐,是一种享受,同时它也使人深思,是一种思考。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丰富的阅读材料,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陶醉在韵律整齐的古诗中,也可以在寓言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發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持续发展起到强大的作用,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实现终身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多角度建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真正认识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在语言学习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当下的教师在授课中也比较偏向适合取得较好笔试成绩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通常采用“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应付式”的低效重复的方法让学生背诵更多的课本内容;在讲解问题时,有些教师直接要求学生使用特定的答案模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盲目依赖教师和标准答案。虽然这些方法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实质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许多学生在阅读文本后,甚至无法恰当总结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感受体会。
(二)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提升自己的阅读量
大部分学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但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看出,知识的积累必须通过一定的阅读量来完成。如果学生只局限在书本的框架内,那么,他们的思维也只能受到束缚和限制。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阅读量每年不足5本,而以色列的人均年阅读量是64本,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对比之下,中国的学生在阅读的数量上更是少之又少,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更不用说阅读量已经包括了学生浏览教科书之类的阅读,这些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乃至迁移能力。
(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较窄
当前,学生的阅读观念虽然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也取得了一定的阅读成效。但是在解答的时候,他们依然只是照搬传统的思维方式,机械地套用,无法应对多样化的阅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稍微改变阅读内容,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创造性,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想象力,这也割断了阅读与思维的关系。
二、思维能力培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相当多的小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虽然他们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书籍,但是他们只能局限于肤浅的浏览,不能理解文章的核心和精髓,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入发展极为不利。在思维能力培养的指导下,学生会养成更加积极、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吸收文章中的精华和有用信息,不断从文章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阅读技巧。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时,他们会更从容地应对不同类型的阅读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理解文章的魅力所在。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阅读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还体现在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运用上。学生需要通过阅读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反应能力,用语言组织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和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以书面教育为基础,学生的情感表达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进一步优化。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动力。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唤醒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能使学生在问题中积极探索文章的内涵。因此,教师应将问题的设计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切入点,并在课前安排相应的预习任务。首先,教师对下节课的内容,从生字词和句子,以及整个单元,提出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在信息预览、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不断总结自己的感悟;最后,促进学生积极挖掘内心的质疑,逐渐养成提问的好习惯,逐渐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从文章的矛盾入手。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小女孩看到了非常美丽的幻象和平和幸福的生活,但这个小女孩的现实状况却是非常糟糕。这种快乐与痛苦的冲突会让学生联想到小女孩以前的经历,在脑海中勾勒出小女孩幻想中快乐的画面,与痛苦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比较突出的矛盾和强烈的对比,容易使学生直接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
(二)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
尽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但他们的学习是自觉且主动的,他们的思考也是独立和辩证的。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交流能力的鲜明体现。但这些要求的达成,都需要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发散,确保思维能力培养的准确性和有序性。对此,教师要按照文章发展的顺序去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情节,特别是叙事类的阅读。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提问,询问学生可以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学生在思考和交流的时候,通常会从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这部分内容入手。但是学生常常会忽略,文章中其它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先从整体的故事发展出发,然后再从整体中分析部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顺序,避免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教师应当确保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语文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所以,语文课堂的建设也应当更加生动活泼。尽管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有关课文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实际上所了解到的是课文所承载的理念和思想。对此,教师也需要适当让学生走出课本,关注社会时事和新闻热点,推动走出文本和走进文本的有效结合。
(三)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过去,我国传统课堂大致上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开展,因此,大部分教师都是照本宣科,把教材的内容展示给学生。但是,学生在这种框架下,只是学会了模仿的技能和简单的转换,并不能真正调动自己的思想,向着探索和创造的方向前进。因此,教师还应扩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将文章与课外读物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促进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衔接。例如,在学习童话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多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或格林童话,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四、结论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是合理且有必要的举措,这是调整语文课堂结构的应有之策,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课前预习的设问、课内思维的引导以及课后阅读的拓展这三个角度论述了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尊重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希望能为教育者提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参考依据。在后续实践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必然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在未来也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岳丽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赤子,2018, (23):196.
[2]张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9(5):38-42.
[3]朱军.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8(6):188.
[4]范东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教育,2017.
责任编辑 陈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