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切割多晶硅硅泥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2021-09-13富世伯杨绍斌李希萌夏英凯
富世伯,杨绍斌,董 伟,李希萌,夏英凯
(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0 引言
锂离子电池被公认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电池,石墨作为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中最常用的负极材料,理论容量仅为372 mAh·g-1,不能满足移动电器对容量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寻找一种既具备石墨负极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优点,同时又具备更大理论容量的负极材料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1]。硅的理论容量高达4 200 mAh·g-1,但充放电时320%的体积变化导致颗粒在循环过程中容易破碎,脱离导电剂,甚至脱离极片,而且生成的SEI膜不均匀、不致密,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反复产生[2],不断的消耗电池中的锂离子,降低库伦效率,使循环性能变差,限制了硅作为电极材料的发展。
目前,改进硅材料的方法主要有硅的纳米化、硅的多孔化、制备硅的氧化物以及硅碳复合材料。硅纳米材料主要有硅纳米颗粒[3]、硅纳米管[4]、硅纳米线[5],纳米化可以降低硅膨胀收缩时的应力,抵抗颗粒粉化能力大幅度增加;硅的多孔化[6-8]通过降低材料的内部应力,可以缓解体积效应带来的物理破坏;制备硅的氧化物[9-11]可以使材料的体积变化降低至160%;硅碳复合[12-19]可以增加材料的导电性,并抑制硅的体积变化,同时形成更加致密均匀的SEI膜,这些方法都能显著改善硅材料的循环性能。
多晶硅和单晶硅是太阳能电池常用原料,在制备太阳能电池时,首先要使用线切割制备太阳能电池板,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硅泥废料。硅泥废料纯度高,容易提纯,具有独特的纳米片层结构,是潜在的锂离子电池硅基材料的廉价原料。本文使用硅泥为原料,采用球磨和碳包覆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硅泥的高附加值利用有借鉴价值。
1 实验
1.1 试剂与仪器
原料为线切割的多晶硅硅泥(东海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酚醛树脂(济宁华凯树脂有限公司)。XRD-6100型X射线衍射仪(日本岛津公司)、JSM-7500F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BST-5V/2.2 A型电池测试系统(深圳市新威电子有限公司)、CH1660E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
1.2 实验过程
1.2.1 多晶硅硅泥的球磨处理
称量5 g废弃硅泥放入不锈钢球磨罐中(球/料质量比20∶1),将球料混合均匀,向内加入15 mL无水乙醇做分散剂,在行星式高能球磨机上以500 r·min-1的转速球磨20 h。
1.2.2 酚醛树脂炭包覆多晶硅泥负极材料的制备
分别称量0.1 、0.2 、0.3 、0.4、0.5 g的酚醛树脂于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 mL无水乙醇将酚醛树脂溶解。再分别加入1 g的原料硅泥raw Si超声4 h,在80 ℃的恒温数显水浴锅搅拌蒸发无水乙醇,待无水乙醇蒸发干净后,将烧杯放入120 ℃鼓风干燥箱中固化处理14 h。将固化处理后的前驱体放入管式炉中,设定升温速率为5 ℃·min-1,在氮气气氛条件下升温至800 ℃烧结,保温2 h,自然降至室温,将烧结后的活性物质用玛瑙研钵磨碎后,在300目筛网过筛,制得酚醛树脂炭包覆多晶硅硅泥负极材料。经过上述实验后,可获得最佳的碳包覆量,制备出性能较优的酚醛树脂炭包覆多晶硅硅泥负极材料。
1.2.3 电池组装及电化学测试
将所制得的样品、炭黑导电剂(Super-P)、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按照质量分数8∶1∶1的比例进行混料,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在磁力搅拌器上混合2 h。所得浆料以15 μm的涂膜厚度均匀的涂覆在铜箔上,在105 ℃真空烘箱干燥4 h,之后用电池切片机切出直径为16 mm的电极片,再用压片机以2 MP的力将其压实,继续在真空烘箱105 ℃干燥8 h。在水氧值均低于0.1 ppm的超级净化手套箱内,以该电极片为工作电极,锂片为对电极组装半电池,隔膜选用聚乙烯和聚丙烯复合材质,电解液选用1 mol/L的六氟磷酸锂/乙烯碳酸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LiPF6/EC+DMC+DEC)混合溶液,组装成CR2025型纽扣电池。使用电池测试系统对制备的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测试环境温度保持在25 ℃,充放电电压范围为0.01 ~2 V,将电池放置12 h后开始测试,电流密度为200 mA·g-1。循环伏安与交流阻抗均使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测试环境温度保持在25 ℃,循环伏安电压为0.01 ~2.0 V,扫描速率为0.2 mV·s-1;交流阻抗测试频率范围是0.01 Hz~100 kHz,交流振幅为0.005 V。
2 结果与讨论
2.1 碳包覆前后的晶相与形貌分析
图1 不同时间球磨硅、硅碳复合材料的XRD图片
表1 raw Si的晶粒尺寸计算
表2 Si20的晶粒尺寸计算
样品放大50 000倍的SEM分析见图2,样品的粒度分析见图3。由图2、图3可知,原料硅泥raw Si在经过20 h球磨后,中位径由1.531 μm下降到0.237 μm,粒径明显变小;原料硅泥碳包覆后C-raw Si的粒径变化不明显,而原料硅泥球磨20 h后碳包覆的C-Si20粒径明显增加。
图2 不同时间球磨硅、硅碳复合材料的SEM照片
图3 硅的粒度检测报告
样品的TEM分析见图4。可以观察到原料硅泥球磨20 h后的Si20被较好的包覆在酚醛树脂热解形成的无定型炭层中。
图4 C-Si20的TEM照片
2.2 电化学性能测试
图5所示为原料、球磨料及其各自碳包覆材料的充放电曲线。图5(a)是将原料硅泥raw Si作为负极,在2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材料首次充电比容量为949.1 mAh·g-1,首次库伦效率为30.53%,第5次的充电比容量已经降至37.3 mAh·g-1,raw Si在经过短短4次充放电后,容量就已经衰减到了十位数,这可能是因为非常严重的体积效应。图5(c)是将原料硅泥碳包覆的C-raw Si作为负极,材料首次充电比容量达到2 894.7 mAh·g-1,首次库伦效率为57.23%,比未包覆前明显提高,但第5次充电比容量只有343.2 mAh·g-1,这可能是由于raw Si粒径太大,碳包覆不能完全抑制硅的体积效应。
图5(b)是将球磨20 h的原料硅泥Si20作为负极,在2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材料首次充电比容量为264.8 mAh·g-1,首次库伦效率为29.96%,相较于raw Si有所降低。图5(d)是原料硅泥球磨20 h后碳包覆的C-Si20电极材料,它的首次充电比容量为1 784.2 mAh·g-1,在电压范围1.6 ~1.7 V时出现了稳定的电压平台,首次库伦效率为45.53%,相较于raw Si提升明显,第2次的库伦效率为90.81%。随后库伦效率逐渐增长,循环11次后完全稳定在95%以上。在首次充放电形成SEI膜后,SEI膜基本不再消耗锂离子增长,这可能是由于碳的加入使得形成的SEI膜整体更加致密均匀。
图5 原料、球磨料及其各自碳包覆材料的充放电曲线
图6所示为原料硅泥球磨20 h后碳包覆的C-Si20的循环曲线。C-Si20电极循环75次后充电比容量为640 mAh·g-1,库伦效率保持在98%以上。远远高于原料硅泥碳包覆后C-raw Si,这说明经过球磨之后,碳包覆效果更好,有效的抑制了硅的体积效应,故而改善了循环性能。
图6 C-Si20的循环曲线
图7所示为球磨20 h的原料硅泥Si20与原料硅泥球磨20 h后碳包覆的C-Si20的循环伏安、交流阻抗曲线。图7(a)通过循环伏安法(CV)进行了3个循环测试,Si20在初始锂化过程中,可以在0.68 V处观察到较宽的还原峰;从第二个周期电极表面上形成SEI膜后,还原峰近乎于消失,表现出氧化峰的电压从0.53 V向0.33 V偏移,Si20的电化学活性基本维持稳定。如图7(b)所示, C-Si20在初始锂化过程中,可以在0.77 V处观察到较宽的还原峰;从第二个周期开始,由于在电极表面上形成SEI膜,还原峰变小并向低电压区偏移,扫描电压0.33和0.53 V的氧化峰的出现主要归因于从LixSi到Si的脱锂作用,同时,由于活性材料和锂之间的连续反应,每循环一个周期,特征峰的强度均有所增加。
如图7(c)所示,通过交流阻抗法(EIS)分别对未经循环过、循环10圈的Si20电极进行测试。由图中高频区半圆的可以看出,未经循环过与循环10圈的Si20电极的欧姆阻抗(Rs)接近于0,固体电解质界面阻抗和电荷转移阻抗之和(Rf+Rct)相近,且大于图7(d)中的未经循环过与循环10圈的C-Si20电极,经粉末电阻率测试仪测试,Si20电极的电阻率为1.98 kΩ/m2,C-Si20电极的电阻率为4.85 Ω/m2,说明Si20电极的导电性不如C-Si20电极;通过比较二者在低频区的直线,循环10圈的Si20电极表现出典型的warbug阻抗。如图7(d)所示,对未经循环过、循环10圈、循环75圈的C-Si20电极进行测试。未经循环过的C-Si20电极Rs值较大,但在循环一定圈数后,电极的导电能力能够改善,这可能与碳包覆后硅材料未充分浸润电解液有关;未经循环过与循环10圈的C-Si20电极有相近的Rf+Rct,与循环75圈的C-Si20相比表现出更快的电荷传输能力,这有助于电极发生更快的氧化还原反应;循环10圈的C-Si20电极表现出典型的warbug阻抗。综上所述,循环10圈的C-Si20电极表现出最佳的导电能力,最快的电荷传递能力。
图7 Si20与C-Si20的循环伏安、交流阻抗曲线
图8(a)为循环10圈的C-Si20电极在0.01 ~2 V电压范围内的恒电流间歇滴定(GITT)曲线。图8(b)为脱锂过程中t=690 min时循环10圈的C-Si20电极的单次滴定曲线。
图8 循环10圈的C-Si20电极的GITT曲线
3 结论
采用球磨+碳包覆的方法,使线切割多晶硅硅泥的电化学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研究结果表明:
(1)原料硅泥在球磨20 h之后,Si20的粒径变小,结晶度降低。碳包覆会使硅的结晶度增大,酚醛树脂炭以无定形状态存在,原料硅泥球磨20 h后碳包覆的C-Si20的无定形程度较大。
(2)原料硅泥碳包覆后的C-raw Si,材料的形貌未发生显著变化,但粒度有所增加。
(3)C-Si20在电流密度为200 mA·g-1时,材料首次充电比容量为1 784.2 mAh·g-1,循环75次后充电比容量为640 mAh·g-1,库伦效率保持在98%以上。这可能是由于大的比表面积为锂离子的迁移提供了快速通道,并且材料表面无定形炭膜的包覆增强了材料的导电性,并与电解液形成稳定的SEI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