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脑梗死住院病患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
2021-09-13杨洪英
杨洪英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 400030
脑梗死,俗称脑中风,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区域出现供血障碍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运动障碍,这种障碍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大脑是人体的指挥官,大脑长时间出现缺血缺氧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出现脑死亡,因此,在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还必须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有研究表明[1],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能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此,本文特选了79例脑梗死患者作了相关研究,现将具体内容作如下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79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选时间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按照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将79例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常规组两组。干预组:40例(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在45~71岁,平均(58.15±0.45)岁;常规组:39例(男22例,女17例),患者年龄在46~73岁,平均(59.35±0.25)岁。纳入标准:①局灶神经功能缺损者;②年龄大于45岁者,排除标准:①非血管性疾病;②全面神经功能缺损者;③意识障碍者。应用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础数据,结果显示无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病情监测、病房巡视、饮食指导等,干预组患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健康教育 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脑梗死相关疾病,包括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常见并发症以及处理方法等,让患者及家属对脑梗死疾病有所了解,掌握一定的护理技巧。同时,要叮嘱患者,在发现身体有任何不适时要立即按床头的呼叫按钮,呼叫医护人员。
1.2.2心理健康干预 健康的心理对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使患者树立健康的心理。护士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地心理干预。对有焦虑心理的患者,要安慰患者,劝导患者,多陪同患者,让患者安心、放心接受治疗;对有恐惧心理的患者,要及时向其介绍治疗的先进性,必要时可请医院以往成功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教,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1.2.3功能锻炼 初期,护士要协助完成在病床上完成相应的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手、伸屈腿手、翻身等,同时,护士要配合相应的按摩,促进患者机体血液循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由专业的治疗师为患者制定科学的康复运动计划,每天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如靠凳走、靠墙走,在患者病情不断好转后,指导患者做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走、走楼梯、打太极等。在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护士要全程陪同,并密切关注患者的气色,发现异常要立即停止锻炼。
1.3判定指标 应用FMA评分量表对患者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的越好;同时以我院自制的生活质量问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问卷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情绪管理、社交等,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2 结 果
干预组患者的FMA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患者,统计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 论
脑梗死是一种危害巨大的疾病,这种疾病致死、致残率非常高。脑梗死的前驱横装五特殊性,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昏、一时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而这些症状很容易被患者忽略[2]。脑梗死发病急,躲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一旦患者大脑长时间出现缺血或缺氧,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我院对脑梗死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后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患者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进而影响到正常生活。对于患者而言,由于肢体功能出现障碍,他们会次生一些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治疗。对此,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3]。康复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康复阶段进行针对性地康复指导的护理,它非常注重患者在恢复期存在的一切可能影响因素的控制与干预。对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康复教育和康复训练指导,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防止不良并发症的发生[4]。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起到了显著效果,能有效改善预后,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