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及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09-13张玉昆
张玉昆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8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经常会出现双侧或单侧躯干运动功能受损的问题,导致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下降,肢体力量减弱,这将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而造成患者出现上身肢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为感觉障碍、肩关节半脱位、疼痛以及习惯性废用等,需要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才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以及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74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其中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37例患者作为参照组,联合肌内效贴治疗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的男女性比例为22:15,年龄区间为48到77岁,平均年龄为57.4(s=7.8)岁;参照组患者的男女性比例为21:16,年龄区间为47到76岁,平均年龄为57.8(s=7.6)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对症药物治疗,并开展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内容为:首先,每2小时为患者更换体位,避免患者出现压疮、感染以及关节僵硬等问题。同时,帮助患者对患侧进行被动或者主动的活动,对患者的肩部肌肉进行刺激,矫正患者的肩胛骨姿势。其次,指导患者进行翻身、坐起等床上运动。并且,训练患者自主穿衣、自主进食等生活自理能力。最后,对患者的局部神经、肌肉进行针灸以及中频电疗,促进患者肢体的恢复。对观察组患者在这个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进行治疗,使用方法为:对患者的三角肌、棘上肌以及斜方肌等部位分别贴扎5厘米宽的肌内效贴,对患者疼痛剧烈的部位,通过“X”形痛点贴进行贴扎。每天为患者贴扎一次,每1-2天更换一次。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测量其肩峰和肱骨头间距。同时,通过Fugl- Meyer运动量表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共有33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分值为0分到2分,满分为66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P<0.05时,表明对比有差异。
2 结 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肩峰和肱骨头间距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研究组均高于参照组(P<0.05)。详情如表1所示。
3 讨 论
现如今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再加上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就导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2]。而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即使接受了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很容易会出现多种肢体功能障碍,如平衡功能障碍、偏瘫、步行功能障碍以及肩关节半脱位等。而常规的康复治疗效果有限,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难以使患者恢复正常的肢体能力[3]。肌内效贴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康复治疗技术,在各大体育赛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能够很好的改善运动员的肢体平衡性,缓解其肌肉痉挛问题,改善他们的运动表现能力。
这也为临床医师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将其用于脑卒中患者,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肩关节脱位问题[4]。这是因为肌内效贴可以提高患者感觉的输入,从而有效刺激患者的肌肉收缩,这样就能够使患者肩关节的稳定性大幅提高[5]。并且,肌内效贴能够对患者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降低患者在动作时的肌肉力量负担,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降低患者的运动性疲劳,使患者的上肢功能大幅提高,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复[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肩峰和肱骨头间距以及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研究组均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的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半脱位问题,并使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大幅提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