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快报
2021-09-13
2025年欧盟或将在新空调设备中禁用R32
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题为“气候变化2021——物理科学基础”的报告,报告首次将碳氢化合物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 值)列入官方统计数据。
报告显示,天然工质丙烷(R290)的20年GWP值为0.072,100年GWP 值为0.02;丁烷(R600)的20年GWP 值为0.022,100年GWP 值为0.006。
上述数据远低于传统的假设数字。从历史上来看,由于R290 的化学式中包含3 个碳原子,因此假定其GWP 值为3。同大多数HFCs 工质相比,这一数值已经很低,但现在来看,其比R290 实际可造成的GWP 值仍高出很多倍。
来自英国制冷剂研究机构Re-phridge 的Daniel Colbourne 博士解释说,“历史上,人们认为R290 工质的GWP 值为3,因为其化学式是C3H8,包含3 个碳原子。因此,理论上,当它在大气中降解时,会与氧气(O2)结合产生3 个二氧化碳(CO2)分子,这种假设在很多报告和论文中都有提及。”
将碳氢化合物添加到GWP 值列表中并不是报告唯一的变化。在分体式空调产品中,R32 作为替代制冷剂之一,目前IPCC 已经更新了其100年GWP 值。在上一版报告中,R32 的GWP 值约为675,低于2025年1月1日将于欧盟生效的分体空调制冷剂GWP 值不能高于750 的上限。但IPCC 数据更新后给出的R32 100年GWP 值为771,这意味着从2025年起,R32 可能在很多欧盟新空调设备中被禁用。
据IPCC 报告显示,R32 实际测得的20年GWP值比理论数据高得多,为2 690。IPCC 新气候报告的总体结论并不乐观,报告显示,自1850~1900年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升温约1.1 ℃(1.98 °F),而未来20年,全球平均温升将达到或超过1.5 ℃(2.7 °F)。
报告认为,“除非现在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将全球温升限制在接近 1.5 ℃(2.7 °F)甚至 2 ℃ (3.6 °F)范围以内将是无法实现的。”
(来源:中国家电网)
天津港打造人工智能“零碳码头”
据悉,天津港集团将C 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打造成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零碳码头”, 将于今年底竣工投产。码头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设备、生产辅助设备等全部采用电力驱动,能源消耗百分之百来源于“风、光、储一体化”系统,同时采用先进能源监测技术,对码头各类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统计分析,确保实现零碳排放。
“‘零碳码头’设计吞吐量达峰年能耗为4 700万千瓦时。为实现能源需求量全部绿色供给,建设2 台4.5 MW 风力发电机和1.83 MW 光伏发电系统,与码头主体在年底前同步投入使用。”天津港集团科信设施部副总经理陈艳萍表示,随着码头吞吐量的增加,2022年将对风机和光伏发电系统再扩能,因此“零碳码头”是动态的“零碳”。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洪波表示,研究院目前正在与天津港合作,依托“零碳码头”项目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包括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应用到港口领域,把传统装备工艺改造升级智慧化,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争取在各个方面把碳排放降到最低。目前技术方案已经编制完成,随着天津港首个人工智能“零碳码头”的启动,未来将把技术应用于更多的港口。(来源:新华网)
松下将结束巴西电视生产业务
据悉,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将停止在巴西的电视机和其他音频设备的生产,今后将聚焦于以电冰箱和洗衣机为主的白电领域。随后松下会将电视生产集中至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和捷克等3 据点,主因和中国大陆、韩国厂商之间的竞争激烈,导致电视事业获利恶化,因此期望藉由将自家生产集中至高阶机种、且计划将低价机种委托TCL 代工生产,借此强化获利能力。
此前,松下已在陆续结束在日本、越南、印度等地的电视生产业务。松下电视事业在截至2019年度为止、连2年陷入亏损,2020年度则受惠宅经济需求、成功转盈,不过若要维持稳定获利、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固定费用的删减措施。
松下发表公报指出,早在2012年,松下就已经重新规划新的业务支柱,对电视机和音频设备的依赖总体上正在下降,而在其他大型家用电器方面则取得了进步,且每年都在增长。(来源:新浪科技)
白电整合提速,TCL 家电拟收购奥马电器近23%股份
8月17日,奥马电器公告称,TCL 家电集团拟要约收购上市公司22.99%的股份,价格为6 元/股。若要约收购完成,TCL 家电及其一致行动人最多合计持股占奥马电器已发行股份总数的50%。
日前,TCL 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支持奥马冰箱团队把核心业务继续做好。我们收购奥马,是因为奥马冰箱业务一直很健康,在冰箱这个行业也很有竞争力。奥马电器的问题是有一些非冰箱的业务,主要是一些互联网金融的业务,一直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当务之急就是把互联网金融业务剥离、清理。”(来源:中国家电网)
海尔智家首个国家级绿色再循环体系成典范
8月1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海尔智家名为《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快速构建绿色低碳再循环体系》的文章,在国家政策《关于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的通知》指导之下,做出企业的解读。
针对废旧家电去向不明等行业痛点,海尔智家利用标识解析技术,每一台机器都对应唯一一个旧机码,基于卡奥斯-海马系统全流程可视,在收、储、运、拆、用各个环节都可溯可查,保障了旧机的有效流转,规避了过程中违规处置的风险,提高了上下游企业的运转效率,可以保障废旧家电得到安全、高效、合规处理。
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海尔智家担负起“先行先试”的责任,以回收业务为切入点,向拆解环节延伸,打造“回收-拆解-再利用”产业闭环的绿色再循环体系。目前海尔智家的拆解厂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今年5月已完成奠基。按照规划,工厂将开设8 条全品类家电拆解线、10 条塑料改性造粒线,预计2022年3月正式投产,投产后每年可拆解200 万台废旧家电,改性造粒3 万吨。
根据目前的规划,海尔智家这一工厂将实现5 个首创:首创“碳中和”工厂,大量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首创互通互相智能核查体系,与生态方合作,利用影像识别技术形成中央大脑,实时监测核查数据,做到零差错、零漏项;首创智能分拣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对拆解后的物料进行自动细分和和筛选,增强再生料应用;首创全链路数字化系统,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数据应用,数据驱动全面制造,全面赋能工厂数字化运营,提高运转效率;首创行业无限进化、价值循环的生态体系,将再生料重新应用到海尔智家产品设计中,实现企业内材料的再循环。(来源:新华财经)
三星集团宣布2050 亿美元投资计划
8月24日,韩国三星集团宣布,该公司未来三年内将向其半导体、生物制药和电信业务部门投资2050亿美元(240 万亿韩元),以增强其全球影响力,并在下一代电信和机器人等新产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三星集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投资计划将“帮助三星在关键行业加强其全球地位,同时在新领域引领创新”。三星集团补充称,该公司还将寻求企业收购。在半导体方面,该公司表示,将寻求提高尖端技术,以满足“长期需求,而不是短期变化”。
集团首先将扩大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将投资14 纳米以下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和200 层以上V-NAND闪存等;开发系统存储器尖端工艺;今后3年至少投资50 万亿韩元在美国建晶圆厂;并且将加速企业并购。
在新一代通信领域,三星集团将在加强软件能力方面集中投资,致力于新项目领域和产品组合扩张。在AI、机器人和超级计算机等未来新技术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参与第四次产业革命。
此外,三星集团还将扩大生物制药事业。该集团表示,在目前运营的三家工厂的基础上,将新建两家制造厂,以进军疫苗生产领域。
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在DRAM 和闪存价格上涨的推动下,三星电子半导体产品的销售额在今年二季度超过200 亿美元,时隔近3年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厂商。数据显示,在今年二季度,三星电子半导体产品的销售额为202.97 亿美元,较一季度的170.72亿美元增加32.25 亿美元,同比增长18.9%。
研究机构Trendforce 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DRAM 价格第二季度环比上涨27 %。这种存储器广泛应用于服务器、智能手机和其他计算机设备。NAND闪存芯片价格上涨8.6 %。这种芯片在数据存储市场需求旺盛。(来源:中国家电网)
中国碳卫星获取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8月15日,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我国第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碳卫星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数据,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碳通量计算系统,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是国际上继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具备该技术的国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大气科学进展》杂志。
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会产生较强的温室效应,被认为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关键原因。为减缓二氧化碳过度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1992年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逐步对各国碳排放状态加强约束。《巴黎协定》提出,2023年起,每五年进行一次全球盘点的计划,以评估各国的实际行动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贡献。
为了观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日本于2009年成功发射了国际上第一颗温室气体专用探测卫星GOSAT,美国OCO-2 紧随其后,于2014年发射升空。2016年12月22日,中国碳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并在轨运行,成为国际第三颗温室气体卫星,其目标是实现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高精度监测,为碳排放科学研究提供卫星资料。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碳同化系统与全球化学输送模式相结合,成功同化卫星观测数值与模拟数值,得到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与先验通量相比,不确定度减少了30~50 %。
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国碳卫星观测资料,科研人员估算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共12 个月的全球陆地碳净通量。估算结果与利用日本GOSAT 卫星和美国OCO-2 卫星资料的估算结果大体一致。这表明我国首颗碳卫星具有了全球碳通量监测的能力。
对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中国碳卫星是我国第一代温室气体监测专用卫星,实现了空间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的从无到有,迈开了重要且艰难的第一步。未来,我国将以碳卫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研发新一代的温室气体监测卫星,服务于全球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来源:人民网)
迄今最小生物超级电容器研发成功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奥利弗·施密特教授领导的国际团队成功研发出迄今为止最小的生物超级电容器,这种生物相容性储能系统为下一代生物医学的血管内植入物和微型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开辟了可能性。
微电子传感器、微电子机器人或血管内植入物的小型化正在迅速推进。但此前已有的亚毫米范围内的能量存储设备,即所谓的“微型超级电容器”,由于腐蚀性的电解质存在泄漏的风险,不适合人体内的生物医学应用。因此,开发微型、高效,并且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能量存储设备,用来驱动微型系统在人体内可靠运行,成为该研究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
德累斯顿莱布尼兹固态和材料研究所施密特教授领导的国际团队成功研发首个满足上述特性的生物超级电容器。该能量存储设备体积仅为0.001 mm3,为此前最小能源存储设备的1/3 000。但它仍然能够为血液中的微电子传感器提供高达1.6 V 的电源电压。此外,它还具有完全生物相容性,可用于人体医学研究,并且可以通过生物电化学反应补偿自放电行为。
该研究及样品制备主要在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纳米膜材料、结构和集成中心进行。利用折纸技术,将生物超级电容器组件所需的材料置于晶圆表面上的高机械张力下,随后以受控方式将材料层从表面分离,通过张力能量的释放,材料层会缠绕成紧凑的3D 组件,并实现高精度和高成品率(95 %)。
实验表明,生物超级电容器在血液中显示出优异的使用寿命,16 h 后仍能保持初始容量的70 %。它还可以从人体自身的反应中受益,天然存在于血液中的氧化还原酶和活细胞能将组件的性能提高40 %。此外,科学家们还利用微流体通道模拟各种尺寸的血管,测试了生物超级电容器在各种流量和压力条件下的行为,结果表明其可以在生理相关条件下良好且稳定地工作。
为了验证生物超级电容器的实际工作性能,研究团队创建了一个完全集成的超紧凑型能量存储和传感器系统,实时记录血液中的pH 值以帮助预测早期肿瘤。科学家们将pH 敏感的生物超级电容器集成到环形振荡器中,以便根据电解质的pH 值改变输出频率。通过“瑞士卷”折纸技术形成管状3D 几何形状,3 个与传感器串联的生物超级电容器实现了特别高效和自给自足的pH 测量。(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