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北生态建设问题与对策

2021-09-12张莉莉

防护林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

张莉莉

摘 要 生态文明重在保护与建设,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文章针对辽西北地区存在的土地沙化形势严峻、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各类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提出了推动生态向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实施治理示范工程;创新建管工作模式;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健全政策保障与资金投入机制。

关键词 辽西北;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S718.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2.020

遼西北地区总土地面积约4.3万km2,占辽宁省国土面积的29.1%。现有耕地163万hm2,农村人均耕地0.37 hm2。有林地150万hm2,草场35.3万hm2。总体上看,辽西北占有的土地和人口为全省的1/5~1/4,但经济总量却不足全省的1/10,是辽宁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辽西北地区的特点是温差大、日照长、积温高和降水少,致使风沙、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状况及多年来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生态脆弱。同样,因为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决定了辽西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也是我国辽西以北丘陵灌丛草原退化沙化生态脆弱重点区域和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经过近70年的建设,辽西北生态有较大的改善,但目前局部生态安全程度下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生态保护不系统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突出,迫切需要恢复脆弱的生态系统,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提升其服务功能。

1 辽西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辽西北地区的森林、草原功能退化,河流、湿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受损,主要表现为草原退化、沙化面积渐增,林草植被质量不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河流断流、湿地面积萎缩甚至消失,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受扰,野生物种正在减少,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风沙危害严重,沙化土地面积达5.12万hm2(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水土流失和山地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辽宁省水土流失面积的一半以上,辽西北草原中农耕、退化、沙化面积占90%以上;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比较突出。

1.1 土地沙化形势严峻,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一是生态系统退化。以彰武为例,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土地沙化面积增长不明显,但沙化形势依然严峻。据调查,现有土地沙化及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已经占土地总面积的41%,其中沙化的土地面积占到了整个土地面积的21.6%。二是湿地退化,调节储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损。由于多年河流改道、气候干燥使得原始沼泽地开始干涸,加之湿地不断被开发,许多两栖类、鸟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湿地退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增加,每年受灾农田也在不断增加。

1.2 矿山生态环境恶化,各类地质灾害频发

以阜新为例。一是矿山废坑增多,废气、废水排放污染。表现为矿区范围内有大、中、小型煤矸石山240余座。据调查,全区矸石山占地面积为26.745 km2,总堆积量为20亿t;露天采矿场地煤自燃、煤矸石自燃排放的烟尘、排土场的粉尘及工业燃煤所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周围空气污染;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会污染农田、河道及河道附近的浅层地下水,威胁周边居民生产和生活安全。二是生态景观环境遭到破坏。露天采矿造成的露天坑,对土地、植被、景观破坏严重。三是地质破坏引发各类地质灾害。因矿业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目前最突出、最严重、最普遍的是地面沉陷。

1.3 流域水系淤滞干枯,水环境质量堪忧

1.3.1 流域生态补水和水源涵养能力严重不足 以细河为例,其天然水量仅占总水量的36%左右,而6—8月的降水量又占到全年的51%左右。全区5 km以上河流313条,流域面积1 000 km2以上的中型河流5条,流域面积大于300 km2的主要河流有13条,多为季节性河流。

1.3.2 部分地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不足 部分流域治理工程因不符合实际建设要求而未启动;部分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低;受季节影响,污水处理厂和湿地脱氮能力大幅下降,导致部分监测断面水质超过Ⅳ类水标准。此外,多年来受累积的河道内源污染、氟化物偶有超标等因素影响,河流断面(高台子断面)仍难以稳定达到Ⅴ类考核要求。流域湿地设施处理能力有限,对促进改善河流水质仍然杯水车薪。

1.3.3 矿业开采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采选、冶炼、运输、废弃矿渣的风化和淋洗等导致一些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迁移,其在矿区及周围水、土壤和农田中累积,使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经雨水渗透至地下,污染地下水。而矿井水排到地面又直接补给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污染了浅层地下水。辽西北水资源开发程度达41.1%,已超过40%的警戒线。

1.4 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大

一是农药、化肥等内源性污染严重。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比较普遍,污染水环境。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地表水、土壤主要污染物点位屡见超标。二是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够。仍以阜新为例,农村人均耕地居辽宁省第1位,每年秸秆产量约400万t,年粪便总量达450万t左右,目前阜新畜禽粪污、秸秆、农田残膜、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三是规模化养殖水污染问题突出。据相关研究成果,养息牧河流域92%的化学需氧量排放和77%的氨氮排放量及饶阳河流域近乎100%的污染物排放均来自畜禽养殖污染源。规模化养殖业造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引发了人畜饮水困难,已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2 推动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

科学统筹生态空间,制定全省生态发展战略规划,完善重大工程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通过立法促进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执行。

2.2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

加强生态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及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应用。构建地方与国家协同的生态监测平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立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估体系。提高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

2.3 实施治理示范工程

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1]、区域防护林更新改造[2]、退耕还林还草、草原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河流和湿地保护恢复、地下水超采治理、矿山修复和土地整治等工程。实施山水林田湖矿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2.4 创新监管工作模式

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落实防控措施。建立省市县高效协调运行机制和以乡(镇)为单元的可持续管理机制。健全监督考核与评价机制。

2.5 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积极推动经济林发展[3]、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生态种养、生物质能源、沙产业、生态康养等特色产业发展。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1%~3%的治理面积从事相关产业开发。

2.6 健全政策保障与资金投入机制

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休养生息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健全资金长效投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生态由国家买账、生产由公司买账、生活由个人买账的持续供给机制。

生态文明重在保护与建设,要肩负起推动生态工程全民共建、生態产品全民共享的历史责任,坚持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努力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百姓富裕。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观,创新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模式,加速推动辽宁省生态保护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车晓芳. 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策略探析[J].防护林科技,2020(8):80-81

[2] 吴德东.区域防护林构建和更新改造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张树彬.辽西地区寒富苹果拉枝修剪早丰产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2019,44(6):36-38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改善环境安居乐业
“慕课”建设本土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