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洪灾暴露预警机制漏洞
2021-09-12叶晟
叶晟
2021年7月15日,比利时列日遭遇洪灾
7月14日起,西欧部分国家下起大暴雨,洪水在西欧平原泛滥肆虐。截至7月下旬,洪灾已造成至少189人死亡,近千人下落不明,特别是德国西部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已有110人死亡,670人受伤。
德国气象专家称,这是“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也是德国战后遭遇的损失最惨重的自然灾害。
与此同时,德国迎来了风云变动的时刻,德国大选将于9月举行。这意味着执政了16年之久的默克尔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而德国政坛的明日之星仍未有定数。
大选之年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相遇,救灾现场沦为政治舞台。在波谲云诡的政治场域,科学应对洪灾以及气候变化,成为政治家们换取选票的“筹码”。
洪水泛滥,政客必争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根据当地气象部门数据,在7月14—15日,位于德国中部的维伯费尔特遭遇强降水,成为这次西欧极端降水的中心:1小时最大雨量达到23.7毫米,24小时最大雨量162毫米,过程累计雨量182.4毫米。波恩—科隆测量站雨量最大,最大日雨量88.4毫米,3日过程累计雨量98.6毫米,打破了该站的历史纪录。
由于德国在早期已经历了长达半个月的阴雨天气,泥土含水量饱和,遇到强降水容易发生洪水以及地质灾害。
洪水所经之处,房屋坍塌,残垣断壁随处可见。街道被水淹没,汽车漂浮在街道中,电力和下水道系统被破坏。面对着被洪水破坏的家园,民众只能以泪洗面。
德国当局表示,在德国遇难的人数中,有90多遇难者曾居住在西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阿尔河流域的城镇和村庄。当地政府为受灾严重地区需要物质或心理支持的市民设立了热线,并呼吁社会各界提供设备,援助救灾地区,提供基础设施以及清洁饮用水。
目前,西欧地区的洪水正慢慢消退。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7月17日视察灾区时,形容这场洪灾是“巨大悲剧”。德国总理默克尔分别于7月18日与20日前往本国受灾最严重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7月20日,她承诺将为受灾地区提供及时援助,并将在国家层面制定一个长期性的重建计划。
2021年7月18日,德国巴特诺因阿尔-阿尔韦勒,洪水过后,淤泥、垃圾遍布街道
德国乃至欧盟主流人士都将洪灾与气候变化“挂钩”。
作为德国的邻国,比利时也成为了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7月17日,比利时因洪灾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27人,失聯人数为103。
此外,瑞士、荷兰和卢森堡等国也受到此次强降雨影响。此次洪灾虽然是天灾,但系列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都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西欧多个国家是否在洪灾来临前,做好了充足的应对准备?
反思气候保护
德国多名领导人以及欧盟领导人一致认为,造成此次西欧大范围洪灾的主要原因为气候变化。施泰因迈尔表示,等洪水过境,需要对气候变化采取更坚决的行动,这将会是控制极端天气的唯一方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则称,欧洲西北部的洪水警示着,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在访美期间,默克尔和拜登签署了一项协议,其中涉及“采取紧急行动解决气候危机”的承诺。欧盟在7月14日前公布了一项名为Fit for 55的计划,旨在到2030年,欧盟碳排放量减少55%;在2050年前实现欧盟碳中和。
一天后,波及德国、瑞士、荷兰和比利时的大范围洪水来袭,环保活动人士和众多政界人士将这场灾难与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类比。德国乃至欧盟主流人士都将洪灾与气候变化“挂钩”。
2002年,德国发生“ 世纪洪灾”,时任总理施罗德(左)穿胶靴走过易北河边的泥泞街道
洪水预警系统的好坏都取决于其最薄弱的环节。
世界气象组织对此表示认同,认为今年全球极端洪水、高温和火灾多发,与气候变化不无关系。
但正如德国公共电视台在社论中所说,“天气是政治性的”,当洪灾遇上大选年,气候变化问题就被推到了德国政治舞台的中心。评价当局在大选前应对洪灾的表现,成为了德国政坛各党派争取民心的“筹码”。
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主席拉舍特是本次大选的热门候选人,被称为默克尔的“接班人”,他同时也是在此次洪灾中受灾最严重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州长。
当拉舍特被问及“洪灾的发生是否会促使他对气候变化采取立场”时,他对主持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回答道:“我是州长,不是活动家。”他说:“我们经历了这样的一天,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政治。”
但历史给出的答案是,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将改变政治的走向。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后,默克尔决定吸取教训,将彻底关停德国境内核电站的决定提上日程,哪怕会为此付出24亿欧元的赔偿。福岛核泄漏的灾难,促使默克尔将目标关闭日期从2033年提前至2022年,同时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
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家托尔斯滕·法斯认为,在未来两个月里,世界上某个地方总会出现极端天气事件,而焦点将集中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的灾难之后。极端天气这个话题将贯穿整个德国竞选活动,并起决定性作用。
2021年7月16日,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市民围观洪水过境
事实上,在德国的政坛历史上,洪水对德国的政治竞选产生过关键的影响。2002年,德国易北河溢流,发生了“世纪洪灾”,造成81人遇难。
在救灾时,德国时任总理施罗德身穿胶靴穿过易北河泥泞街道的照片,可谓“秒杀”了当时处于度假状态的、来自保守派的对手。施罗德最终在大选中击败对手,成功连任。
7月15日,拉舍特以类似当年格哈德的装扮现身重灾区哈根,并会见了当地市长以及消防人员。他表示:“我们不会让这座城市孤立无援,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将团结一致。”
而拉舍特的最大竞争对手,来自绿党的候选人安娜莱娜·巴博克,在洪灾发生后马上缩短了假期,并前往莱茵兰—普法尔茨的受灾地区。她呼吁马上对受灾民众进行援助,也呼吁保护好居民区和基础设施免受极端天气影响。“我们需要加快步伐,采取有效的气候保护措施,立即实施气候保护计划。”巴博克说。
完善洪灾预警系统
欧洲洪水预警系统(EFAS)负责观察洪灾发生的预兆,并向每个受影响国家的相关部门发送了信息。德国气象局发言人表示,当局在洪水发生的早期,就将洪水警报传递给了负责启动疏散或现场其他预防措施的地方政府,而不是联邦政府。
此次发生在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等国的洪灾,给人们带来一个教训:未雨绸缪。在洪水发生前采取行动,更容易、更低成本、更有效,这是应急人员长期以来的共识。气象部门能够提前几天时间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并发布天气警告。
这并不是说这些国家应该受到谴责。其他国家的预警系统也可能会出现漏洞。但很多部门往往“不见棺材不落泪”,出现了巨大损失,才意识到改进完善相关机制的必要性。
正如“木桶理论”所表明的,洪水预警系统的好坏都取决于其最薄弱的环节。如果在采取行动时不认真听取预警信息,那么哪怕再精确的预测也无法发挥其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行动不力可能有三个主要原因:要么是信息有误;要么是信息没有传递给正确的部门;要么是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后不被相信。实际上,造成这次西欧的洪灾泛滥,可能是三种情况的综合作用。
预警系统并不是完美的,其存在的意义只关注天气状况,具有局限性。两天内150毫米降雨量的警告,对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真正重要的,是根据天气变化细节来发出警告,例如“河流水位将迅速上升,将导致大面积洪水,預计会对道路和财产造成损害”等信息。这通常被称为基于影响的预测。
2021年7月15日,比利时列日,居民撤离住所
2021年7月15日,比利时韦维耶市,被洪水冲过后的车辆
要完善预警系统以及更新全社会对灾难信息的认知,往往需要一次重大事件。
还有一种合理的担忧是,如果过于频繁地发出警告,而没有产生影响,它们将逐渐被忽视。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人们倾向于等到下一次预报更新后才发出警告,这减少了采取行动的宝贵时间。
由此可见,尽管科学技术已取得巨大进步,但洪水预警的传播方式仍有待加强,且执行应对政策以及告知公众的职责,需要落实到位。
欧洲应急系统的支离破碎,不同国家部门各自为政,为本应时间充裕的预防措施带来困难。事实上,欧洲部分地区的居民,直到家里被洪水淹没才开始撤离。
洪水预警是洪水风险管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确保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获得正确的信息,生命才能得到拯救。
然而,在各地修建防洪系统是不现实的。单靠警报系统,并不能减少洪水灾害带来的所有不利影响。防洪系统对于保护城市地区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当地还应该建立更有弹性的社区,在人居环境附近应该要有足够的水空间,尽可能使洪水过后当地水势迅速干涸,并保证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居住环境。
提高公众的洪水风险意识也非常重要。需要建立全社会对预测结果的信心,确保每个参与预报信息链的人,从天气预报员、水文学家、决策者和当地社区,自设计洪水预警系统开始就参与其中。
此外,还应公开讨论预测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以便不断完善系统。这个过程越来越多地被称为“联合制作”。这种综合方法可以提前做出决定以平衡风险,而不是一时冲动。
要完善预警系统以及更新全社会对灾难信息的认知,往往需要一次重大事件。某种程度上,此次西欧洪灾可作为“催化剂”,为欧洲以及国际灾害管理界提供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反思全社会对极端天气的预警、预防工作的完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