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鲁斯特追忆人间150载

2021-09-12李亚丽

看世界 2021年16期
关键词:普鲁斯特蛋糕艺术家

李亚丽

马塞尔·普鲁斯特

如果一个人1分钟读500字,保持每天专注阅读1小时,那么读完一本240万字的小说,需要80天,两个多月时间。

听上去,这好像是个能实现的挑战。然而事实上,对于拥有七卷书、四千多页、两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真正读完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部被外界调侃为 “因为很少有人能读完才出名”的小说,实际上在“意识流”小说界,拥有着开先河之显赫地位。

小说以“回忆”为镜头,以“时间”为轨道,在第一人称叙述者视角下,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上流社会生活为舞台,呈现了叙述者所经历的往事种种。

这部作品对人物情绪、心理活动、时空变换、场景细节的描写,让人感到“回忆中的生活比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更为真实”,同时引发对成功、爱、嫉妒、生死等问题的思考,包含了很多人生哲学。

而小说中的叙述者,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马塞尔,实际上就带着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自己的影子。

电影《追忆似水年华》剧照

“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普鲁斯特从小便出入法国名流的社交沙龙,一边与名媛阔太把酒言欢,一边与文人雅士和艺术家交换理想。这些形形色色的光鲜人物,也成为日后普鲁斯特笔下的人情世故。

普鲁斯特是一个高敏感、注重细节、内心戏超多的人。其在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伊始,仅描写一个少年入睡前的思绪就用了30多页;再比如对心上人艾伯丁的描写,就有300多页;还有对一个3小时聚会的描写,就可以用掉190页篇幅……

家境富裕的他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这让他的家族失望至极。

这样的敏感除了是与生俱来的气质,也少不了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软弱。普鲁斯特从小体弱多病,9岁初发哮喘,常常缺课,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之下,还有了很强的“恋母”情节—若是母亲没有在入睡前吻他,小普鲁斯特便感到受伤,思绪良多,久久难以入睡。

如果说高敏感体质为普鲁斯特强大的创造性埋下了种子,那么青年时期摄入的文学养分,才真正让他发芽开花。由于母亲酷爱英法文学,普鲁斯特也深受影响,开始修读哲学,思考很多生活背后深入骨髓的问题。

1890年退伍之后,普鲁斯特在巴黎政治学院攻读政治,同时在巴黎大学学法律。繁重的学习压力也挡不住他握笔的冲动,普鲁斯特开始给杂志社供稿。毕业之后,他没有选择政法类的工作,而是做了一名图书馆员,每日与书打交道。然而,家境富裕的他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这让他的家族失望至极。

上帝好像对他开了一个玩笑。普鲁斯特35岁那年,突发严重哮喘,难以接触户外空气,这意味着他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在房间里度过。

随后,普鲁斯特开始撰写往昔的人生片段。回忆那些生动、鲜明、极致跳跃的细节,仿佛是对遗忘的一种抗争,也正如安德烈·莫罗亚在序中提到的:“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而“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

正因为如此,这部以普鲁斯特自身经历为原型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才得以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事实上,小说的全书七卷是在1913—1927年完成出版,部分作品是在普鲁斯特去世之后,才和读者见面。

1922年11月18日,普鲁斯特最终不敌肺炎及支气管炎发作,疲惫离世,被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普鲁斯特临终前曾告诉管家塞莱斯特:“但愿我能用我的书唤起人性,就像父亲他所做的工作的贡献一样。”幸运的是,他完完全全地实现了这个临终愿望。

建构主观世界

普鲁斯特认为,写作时的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观世界”如何反映在“主观意念”中。而《追忆似水年华》的晦涩,也与其“意识流”属性有关。信息繁杂,思维跳跃,时空颠倒,确实对人类大脑的逻辑回路不太友好。

所以,《追忆似水年华》的七卷,勾画了一幕又一幕丰富饱满的“主觀世界”。在小说的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场景再次回到第一卷,那个陌生的房间。马塞尔醒来,不知道这已经是他住进疗养院十年之后了。而画龙点睛之笔也在此处。

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结束,马塞尔来到盖尔芒特王府门前,又回想起那泡在茶水中的玛德琳小蛋糕,还有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汤池的声音,感慨道:“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了的天堂。”

马塞尔在化装舞会上,看到景物已非,有人沦为乞丐,有人早已死去,他忘了这是十多年之后的重逢。在小说结尾的地方,一面是富含拯救意味的回忆,一面是冷酷现实的时间,而马塞尔正是在这两者之间开始撰写他的作品,开始找回那失去的时间。

更强的感受力投入生活

普鲁斯特的一生,都在不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方向,而《追忆似水年华》正反映了他停止浪费时间并开始欣赏生活的过程。像他临终前的那句遗愿一样,他希望这本书能唤起人性。

玛德琳蛋糕

从某种角度,普鲁斯特的这部小说,其实是对人生意义的三种可能来源的系统性探索。第一种是社会性成功。马塞尔花费数年竭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很快他便发现,这些名流并没有想象中完美。公爵们的谈话无聊粗俗,公爵夫人们尽管举止优雅,但难掩残忍和空洞。

小说中300页的内容,都是马塞尔关于阿尔贝蒂娜的描述。

马塞尔意识到德行优劣对所有人群都是一样的,与收入和名声无关。于是,马塞尔决定去更大范围地接触人群。这里不难看出,出身法国上流社会的普鲁斯特,想要告诉那些追名逐利的年轻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类群体。

马塞尔想要探索的第二种人生意义来源是爱情。马塞尔曾疯狂迷恋上阿尔贝蒂娜,这位美丽的年轻姑娘。她有一头短发和孩子气的笑容,畅所欲言,魅力迷人。

小说中300页的内容,都是马塞尔关于阿尔贝蒂娜的描述,可见他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爱这个女孩。但当阿尔贝蒂娜拒绝被自己亲吻,甚至后来表示自己与同性保持暧昧时,马塞尔一边对她渐渐失去兴趣,一边又充满着嫉妒和怀疑。

普鲁斯特或许想要告诉我们,没有永恒的爱的承诺,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孤独是不可摆脱的。

而第三种人生意义的探索则是艺术。普鲁斯特从小就在各种上流沙龙里,结识了很多艺术家友人,并受其熏陶。在他看来,艺术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清新、有生命力的世界,而艺术的反面是“習惯”。

普鲁斯特认为,我们生活的大部分,都被“熟悉”裹挟了。习惯让我们的意识变得迟钝,阻止我们去欣赏生活中的事物。小孩往往不会遭受“习惯”的影响,他们常常对一些非常简单的事物兴奋。但是,成年人对简单的事物感到厌倦,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寻找更有力量的兴奋剂,比如上述的名利和爱情。

突如其来的强烈记忆

假如我们能恢复儿时的欣赏能力,重新去感受和欣赏日常生活呢?在普鲁斯特看来,一直做这种事的群体就是艺术家。艺术家懂得如何扔掉习惯,把生活本身当之无愧的荣耀还给它。他认为,人生的意义该是像艺术家一样,认真注视我们所在的世界,慷慨大方地对简单事物保持热情与喜乐。

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

说到所谓简单的事物,不得不提到,普鲁斯特对一种精致小点心的描写十分出名:玛德琳蛋糕。很长时间里,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马塞尔会感到沮丧难过。但有一天,他在品尝蘸了茶水的玛德琳蛋糕时,突然这个味道把他拽回在乡村姑妈家度过的夏日儿时岁月,于是重新充满希望和感激。

普鲁斯特对玛德琳娜蛋糕的这种描述,后来也被称为普鲁斯特时刻,指一种突如其来又强烈的记忆时刻。某些简单的事物,具有丰富强大的唤起能力,能唤起我们过去生活中一些很重要的经历和感受。

于是,普鲁斯特通过这部小说,对人生意义来源的探索也落脚到这里:生活并不是只有无聊重复的东西,只是我们常常忘记用正确的方式,来看待这些充盈在时间回忆里的点滴。我们应该用更强的感受力去感谢生活,去记住那些鲜活的、看似平庸、实际上价值满满的似水年华。

猜你喜欢

普鲁斯特蛋糕艺术家
普鲁斯特遗作即将出版
跟鹰在一起,也就学会了飞翔
跟鹰在一起,也就学会了飞翔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创意蛋糕
切蛋糕
做蛋糕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