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说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021-09-12韩榕
韩榕
摘 要:“阳明心学”指引人们摈弃内心私欲,“克制假己”,从而恢复本性。将王阳明心学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将阳明学说与经营管理相融合,探究阳明心学的管理哲学内涵,得出企业管理即为人心管理,当代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应运用阳明心学,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与发展。结合阳明学说的管理哲学内涵,应正确引导企业和员工的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阳明学说;“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9-0022-03
王阳明一生在做人,做事,成圣贤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哲学体系,在实践中,日本的明治维新深受王阳明学说影响,阳明心学主张回归内心,按照内心的良知去做事,不必死守典籍,这为日本改变其社会传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当代被称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正是践行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两次创业都将企业带到了世界500强。由此可见,管理上的“阳明心学”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中国知网关于阳明学说研究的现状分析
笔者在CNKI中选取“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发现我国缺乏阳明学说与管理智慧相结合的研究,在该领域的研究大都缺少带有创造性的真知灼见。针对“阳明心学”的研究,笔者选取关键词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关于阳明心学的研究学者普遍将视角集中在“心即理”等阳明学说的思想理论基础上,将阳明学说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文章较少,仅少部分学者将王阳明的“心学”学说与企业经营哲学相互渗透,提出了基于“心学”的企业文化建立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人心即是天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贤。因此,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良善的本性,管理者依此为人性的基础去处理当代企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基于阳明学说的企业文化,同时丰富企业管理者个人的管理哲学内在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更好地管理企业。
二、阳明心学三大核心命题
(一)心即理
“心即理”是王阳明思想的第一核心要义。王阳明强调了人心的主观能动作用,他指出了世间万物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感知,否则我们将没有认识世界的渠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并不是说没有感知到的事物就是不存在的,相反,王阳明认为,一切的事物都与我们的心同为一体,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物才是物,我们所想到的事情才是事,这是世界观同时也是圣人的治世态度。阳明心学并没有否认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强调了人心的重要性,将人心置于世界的中心,人心是万事万物主宰,是一切的发源。因此,我们的心所没有感知到的客观世界,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同时,王阳明指出,每个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都受到了环境、经历等不同的外在因素的影响,但若是可以摒除内心杂念,“存天理去人欲”,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会回归到他本来的面目,至于说如何做到,就需要我们“克制假己”来真正实现内心的修炼。“假己”即为私心,是欲望,克制假己就是摒除内心的欲望,他要求我们扫除廓清,一丝一毫都不可存留,若有一毫在,众恶就会接踵而来。在除去私欲状态下的人心才是人之本心,它是自律且不逾矩的,它是善良质朴的孩童之心。
(二)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第二个核心命题。王阳明心学将人心与天理合二为一,属于一元论的范畴。王阳明所说的心,不是心态的心,而是心的本体,良知也是本体上的良知,他所讲的良知是本源性的东西。王阳明认为,人皆有是非之心,生而知之,知无不良,良知是“未发之中”。人生于天地之间,内心的良知难免会遭受到物欲私心等外物的蒙蔽,而修习正是为了剔除外物的蒙蔽,在这个过程之中良知的本体是不会受到任何损伤的。“良知”即为道,如若没有私心牵累蒙蔽,只依靠良知,则处处皆为道。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心之中,是无须向外索求的,心会自然地去感知世间万物,而所谓学,就是学习和掌握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遵循内心良知的指引行事。若能使良知发用,且没有私欲的阻碍,那就是我们所谓的扩充恻隐同情之心,就会表现出来仁德。需要我们“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格物”来“致良知”,将内心的良知落实到万事万物之中,就是将天理落实到各种事物之中,则万事万物皆得其理也,即是以后天的努力来回归本心。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学说的第三大命题。“知行合一”不仅在学术上具有研究意义,它更是一种方法论,该方法论的根本目的在于达到“心即理”及“致良知”,使“良知”发用。王阳明认为人一旦发现自己心中的恶念,就要马上遏制它的继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致良知”。一个人如果只知空谈大话,而不能做到身心合一,那么必然会被内心的欲望所影响,是不能真正恢复本心,成为圣贤的。“有知必在于行”,言行不一的人无法做出正确的抉择。王阳明的思想深入解释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1]认识是开始,践行是认识的结果,二者不可分离。“行”是“知”的根本目的,“行”最终也要回到“知”,“知”与“行”二者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具有同一性。王阳明认为,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善”。“知行合一”要求我们言行一致,身心合一,对待知识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三、阳明心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心即理:“克制假己”的企业价值观构建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阳明心学所追求的圣人境界对企业家的人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管理者要使企业中的员工认识到自己也具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引导企业员工自我约束。企业中员工认为自己并非圣人,认同人无完人的说法,所以他们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为个人利益谋划,面临“利己”与“利他”的选择时,往往选择“利己”,为此甚至不惜做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选择,这种社会现象正是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针对此类问题,需要企业管理者鼓励企业员工克制“假己”,發展“真己”,排除在复杂的商场上所遇到的利益诱惑,克制私欲,真正做到与企业共存亡,为企业发展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