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亚萍:教学不拘一格,育人尽善尽美

2021-09-12高林福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孩子

高林福

有时候,『老师』这个称呼很厚重,它承载着许多家庭的希望,承载着祖国的未来;但有时候,『老师』这个称呼很轻盈,轻盈到一片校园、三尺讲台、33年……

走在滇池边,每当微风轻轻拂过脸颊时,杨亚萍还能想起33年前的情景。就在这里,听着浪花拍岸的声音,她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而今,33年转瞬即逝,杨亚萍看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在自己手上毕业、长大、成家、成材,回首往昔,她仍珍视当初的决定——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全校第一个图书角

杨亚萍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警察,除暴安良、维护正义。初中毕业后,原本打算报考警察院校的她由于视力不合格,只能另选专业。“那时候,除了警察,教师也是一份令人向往的职业。”就这样,杨亚萍选择了师范院校。1987年,毕业后分配到昆明市福海乡大坝小学任教。

彼时的大坝小学,位于滇池边上,环境艰苦,交通落后,可杨亚萍并不气馁,她自小在农村长大,这点苦不值一提。教学不是很顺畅,她就和原来的同学联系,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学生们不习惯新来的老师,她就利用课余时间和大家一起下象棋、一起摘菜,很快便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大家跟在她的身后,一边玩闹一边学习。一个被称为全校“最差、最乱”的班级,在她的带领下变得井然有序,学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虽然很苦,但是很幸福。”回忆起那段时光,那是杨亚萍美好青春里不容缺失的片段。

当然,杨亚萍也有自己的烦恼。由于交通不便,从学校到家里有8公里远,走路得花上一个多小时,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们上课,杨亚萍选择住在学校,当时和她一起住校的只有另外一名女老师。夜深的时候,外面除了鸟叫声就是滇池里的浪涌声,对于二十出头刚工作的杨亚萍来说,还是会隐隐感到害怕。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教了一段时间之后,杨亚萍发现,大坝小学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读的书太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多读书可不行。可是看看学校的条件,资源匮乏,条件简陋,一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更别谈书籍。想到家里还有一些小人书,杨亚萍喜出望外,她把书籍都带到学校,第一次在班里设立了一个图书角,一共180本小人书,那也是大坝小学第一个图书角。

自此之后,杨亚萍班上的孩子终于有书看了。图书角设立了以后,得到了周围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杨亚萍的一些朋友以及学校的其他老师也都纷纷支持,给孩子们捐了各种各样的小人书,渐渐地,图书角越来越大,图书越来越多,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在杨亚萍当班主任的两年时间里,这些孩子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甚至拿到了当时全片区的第一名。“孩子们也知道感恩,我从家里带了饭菜,有时拿到他们家里去热,他们经常偷偷在我饭里放些家里做的菜。”虽然辛苦,可杨亚萍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让学生得到尊重

步入三尺讲台以来,杨亚萍始终以一种敬业、乐业、奉献的精神,默默耕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33年教学生涯中,杨亚萍始终秉承着“用心”的态度,以“创新”的方式做好语文教学。

说到课堂教学,杨亚萍的方法灵活多样,最具特色的,是她上课从不拘泥于教案,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场生成来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在一次云溪小学的教学示范课活动中,杨亚萍作为师傅,给青年教师上了一节示范课《神奇的克隆》。课上到一半,一个孩子精彩的发言吸引了全场老师的注意,杨亚萍马上抓住了这个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顺势而行,临时调整了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展开深入挖掘,最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云溪小学任教初期,教学物资匮乏,为了给学生更加生动的课堂体验,杨亚萍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她将纸片、磁铁、回形针等结合起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模型,给孩子们直观的感受。运用这些教具,学生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学得更好,更有兴趣,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面对着不同的学生,杨亚萍便努力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偏爱,不歧视任何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我,找到自信。几年前,杨亚萍的班上来了一个“坐不住”的孩子,他不喜欢上课,经常和别的孩子吵闹。杨亚萍并未批评他,除了给他母亲般的关怀,还让他担任所在组的小组长,“这个孩子只是缺乏自信,他的调皮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杨亚萍对症下药,在她的关怀下,这个孩子慢慢有了变化,他不再调皮,甚至开始主动学习,也不再像原来那样讨厌来学校。“尊重他们,他们才会尊重你。”这些年,杨亚萍用看似简单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批批学生。

杨亚萍还有一个独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家庭作业。她从学生里选出两名代表,每天让这两名代表去收集其他同学的意见,汇总后筛选出一定量的家庭作业,最后经过她的调整再反馈给全班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家庭作业也不例外,这样一来,他们的热情就会很高涨,作业的完成率也很高。”杨亚萍说道,通过此种方法,让学生变得更独立,也更善于思考。

汶川来的孩子

2008年,云溪小学接收了50个由汶川过来的学生。一场地震,损毁了他们的家园和学校,他们不得已离开故乡和亲人,奔赴异地求学。当时,杨亚萍所带的五年级,分到9个孩子,5个男生4个女生,看着他们怯懦的双眼,杨亚萍感到无比心疼。为了照顾好这9个孩子,给他们家的温暖,杨亚萍选择在学校里陪着他们一起住宿,随时照管着他们。五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青春期,家园遭遇变故,又只身来到异乡求学,其中的几个孩子经常偷偷抹眼泪。只要有时间,杨亚萍便和他们面对面聊天、谈心,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考虑到4个女孩子的生理期就要到了,作为一名女教师,杨亚萍时刻关注着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以防給孩子成长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杨亚萍说,她们毕竟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有些事情也不好意思跟其他同学和老师讲,而杨亚萍作为一个长辈,又是女老师,关心起来较为方便。杨亚萍不仅同她们聊生理知识,还给她们备好了需要用到的物品,像妈妈一样去照顾她们。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家的感觉,杨亚萍经常会从家里给他们做一些好吃的饭菜,让他们尝尝家的味道。四川来的孩子和云南本地人口味存在差距,为此,杨亚萍就在家学习川菜的做法,然后自己尝试做出孩子们喜欢吃的菜,带去给他们。

孩子们在昆明生活,虽然都在校园里,偶尔也会用到钱,有几个小男孩家庭条件不太好,杨亚萍便悄悄给他们准备了零花钱。但是杨亚萍不是直接把钱给他们,而是帮他们记账。包括其他一些从家里带了零花钱的孩子,他们也都愿意把钱交给杨亚萍,让她来帮他们记账。孩子们需要买什么,就去找杨亚萍拿。这样,既能满足他们需要购买东西的需求,也能够让他们养成记账的习惯,并且保障他们财物的安全。

很快,这些孩子就跟杨亚萍玩到了一起,他们有什么事情都会去找杨亚萍说,哪怕后来回到了四川,这些孩子依然记挂着杨亚萍,经常给她写信、打电话。

“这就是当老师的魅力,只要真心付出,就一定会得到回报。”而今想起那几个孩子,杨亚萍的内心依旧暖暖的。

对刚走入课堂的青年教师而言,有个领路人,无疑能让后续工作更好开展。教学之余,杨亚萍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自己好的教育教学经验源源不断传授给年轻教师,当好领路人。2010年,云溪小学新招了10个老师,其中王豫韬和王凤分到了杨亚萍所在的年级组中。两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进入到学校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会,杨亚萍手把手一点一点耐心教导。经过杨亚萍的悉心培养,王豫韬和王凤两位老师现在分别担任云溪小学的教科室主任和教务主任,成为了学校的中坚力量。如今,杨亚萍曾经带过的蔡晓艳、王豫韬、游青萍、王凤等,都成为了昆明市教坛新秀、官渡区骨干教师;杨舒心、蔡晓艳、游青萍等,在官渡区课堂教学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变化,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杨亚萍内心长存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她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不断精进自己,先后取得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学历。

有时候,“老师”这个称呼很厚重,它承载着许多家庭的希望,承载着祖国的未来;但有时候,“老师”这个称呼很轻盈,轻盈到一片校园、三尺讲台、33年……这些年,杨亚萍早已桃李遍天下,可她依然站在讲台上,为教育默默奉献着。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孩子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