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研究

2021-09-12李骏江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农村环境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李骏江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农村环境的不断优化,进而实现人才的引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需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通过不断深化环境治理,可达到对农民生活环境优化的目的,实现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将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效协调起来,增强生活幸福感。农村环境优化和持续完善,对于乡村振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环境;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1-0007-03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虽然早已经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还是较低,农业依然是第一大产业,农民依旧是我国人口最大组成部分。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从战略层面对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的未来发展以及可能出现的問题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当前农村地区重点突出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较之前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更加贴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更为全面和深入。其中对于农村环境治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农村环境治理是为了实现治理目标,基于已有的各类信息,整合各类资源。从微观的层面来讲是环保部门对于环境治理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破坏环境等行为进行惩罚约束,从宏观层面来讲是指政府通过运用法律、道德、经济等多种方式方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还是政府,因此政府在环境治理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农村企业、农村集体以及农民的环境治理保护角色不明确,仅靠政府来担任环境治理的主体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积极有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应该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个团体。现如今,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和经济产出逐年增高,而农村地区的环境状态更加令人担忧,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但是目前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及原因

(一)群众参与度不够,多方合作治理较难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由政府、社会、村民相互配合,相互督促是促进实现乡村环境治理的根本之道,采用多方合作的形式进行合作,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当前,极大一部分的农村环境治理是要以各级政府作为主导从而去推动的,并且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近年来农村在环境治理问题取得的绝大部分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政府的强制性命令。通过命令传达给各阶层,定期监督,追究责任,彻底改善,很多村干部都积极配合上级对当地的环境治理做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成绩。但是,农民自身缺乏参与建设,致力于环境治理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某些地区,政府甚至下达了命令,但群众却没有注意。许多村民认为,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他们不愿意采取主动,甚至不予理会。结果出现一种情况是“干部做到了,村民看到了”。通过长期的实践,村民对政府有了一定的心理依赖,认为政府就是该为自己做事,哪怕环境恶化,哪怕已经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危,村民都不会主动配合治理,只是等着,认为自己并不具备改善环境和治理环境的能力。因此,对于环境治理和改善等多方的合作,以及群众的参与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规划水平较低,建设执行力较差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村庄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聚集地。乡村规划是指通过规划的制定来对农村整体进行合理的布局,方便引导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可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是从宏观层面对村庄进行整体布局,包括交通建设,人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详细规划是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当地的交通是否便利,产业是否可发展,对涉及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一些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详细的安排。由此可见,村庄的规划对于村庄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但是部分地区乡镇重建设轻规划,有的规划甚至都是简单应付,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与上级做出的区域性规划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衔接。有的只重视整治,忽视了对产业的发展、社会服务等规划。有的在执行规划时,不遵循既定的规划实施,存在着“规划详细,施工走样”的情况,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一官一规划”的现象。

(三)思想认识不足,环保产业发展缓慢

我国改革开放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很多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都离开农村去往大城市打拼生活,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人几乎都是文化程度低、视野有限的农民,思想落后、保守、存在一定的固定思维。没有意识到环境无法再生的道理,也没有意识到环境被破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经济发展较慢的中西部地区,政府往往受限于GDP的影响,并不是很关注企业污染的问题,而很多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由于上级下达的GDP任务指标,很难做到对农村环境的不破坏,要保护环境又很难完成GDP的任务指标。有些政府官员对于污染环境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不符合环保的企业不能及时发现整治,因此在思想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环保产业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的路径优化

(一)坚持群众参与和多方合作相结合

一方面要突出群众主体的作用,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是农民,环境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生存以及生活质量的高低,但是长期居住生活在农村的人保留了在传统农耕社会生活的习惯,加上其具有一定的固定思维,在短期内很难将自己视为环境治理的主体。只有在行政管理和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只有满足农民需求的措施,实施起来才是有效的。鼓励农民自愿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让其做到从“政府让我治理”到“我要主动治理”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现阶段的农村环境治理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政府的强制性命令,这种输送式的治理不仅受到了财政的约束,还有可能会有村民的不配合。因此,政府要注重树立村民改善环境的信念和决心,完成身份的转变,让村民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农村环境治理要想更进一步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是不现实的,税收是财政资金很大一部分的来源,而财政资金的调配往往又是与政策相关的,但是政策毕竟处于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中,未来政策支持很难预估。因此,为了提高治理的有效性,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必须转换财政单投入的现状。一方面,要大力招揽企业,引进实力雄厚、品质优良的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引导企业从农村环境治理中发现商机,取得真正的经济环境双丰收。另一方面,适当地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存在一定资金不足的问题,当地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于那些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经济较差的乡镇要多些资金和政策上的帮扶,让那些靠财政吃饭的乡镇,有足够的动力和信心去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猜你喜欢

农村环境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