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实施信仰公开课计划的实践探索
2021-09-12李莹
李莹
[摘 要] 信仰公开课是全面从严治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探索,但是各高校之间、高校内各院系之间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情况。新形势下,发挥高校二级学院在信仰公开课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信仰公开课;高校;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8-0202-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各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2018年江苏团省委提出了信仰公开课计划,旨在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团十八大会议精神,加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这是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一次重要创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信仰公开课计划实施现状及困境
2018年下半年以来,江苏省各大高校共青团陆续开展信仰公开课系列活动,新思想公开课以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素养公开课鼓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梦想公开课以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为出发点,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落脚点;青马公开课引领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在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中,江苏各大高校都形成了各自的信仰公开课课程体系和品牌活动。但是高校之间、高校内各院系之间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具体而言,校级层面信仰公开课资源充足、师资雄厚、活动创新力度大,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质量的课程无法覆盖全体学生,导致学生骨干参与率高,普通学生响应低,思想传播和互动大打折扣;二级学院普遍存在无独立开展信仰公开课的系统设计,活动较为零散,质量参差不齐;基层团支部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不强,团支书宣讲理论的水平不够。另外,一个更为普遍的共性问题是,信仰公开课系列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结束以后悄无声息,缺少完整的活动后的支撑体系来深化信仰公开课成效。
二、信仰公开课计划实施面临的新挑战
在信仰公开课推进过程中,随着各个高校的实践探索,一些问题逐渐被消化、回应、应对,但是一些世情国情带来的变化为信仰公开课计划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受众群体——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化现象普遍,信仰公开课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扩展。家国情怀深深镌刻进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与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进一步对标。另外,在校大学生的强烈忧患意识,特别是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忧患意识,要求信仰公開课需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此外,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加复杂频繁,引导大学生面对和调整个人状态,积极应对各类负面情绪,也将成为信仰公开课的关注热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使得信仰公开课的阵地发生转移。传统的信仰公开课以面对面交流形式为主,网络支撑为辅,但是新形势下,高校主动探索“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延伸”“附属”阵地转向更加积极作为、更具开放性的新常态。如何实现网络与传统在信仰公开课计划实践中的深度融合、高度契合、优势互补,是需要深入探索的方向。
三、信仰公开课计划实施的实践探索及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学理论是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越学越觉得有信心,越学越觉得有力量。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团委以江苏团省委的“党的先进理论青年化阐释”行动为探索契机,以青春力量传播党的声音,以新颖话语方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把青年一代更好地凝聚起来,更深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信仰公开课计划实施实践。
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团委,以本科生党支部为主要阵地,围绕党的先进理论青年化阐释的要求,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深入探索、凝练、总结出深入青年、分类分层的“互联耦合阐释体系”,基于万物互联、耦合反馈的基本原理,在青年中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以青年教师、学生党员的作用发挥耦合出更多青年的进步,从而实现广大青年群体与党中央、团中央同频共振,青春献礼祖国。
(一)以学生党支部为基站,构建“互联耦合阐释体系”
电子信息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为了更好地开展党的先进理论青年化阐释,以学生党支部为工作阵地,开展团支部“四个一工程”:每个团支部都有一名党员对接,每周开展一次理论学习分享,党员每月与团员深入交流,党员每学期指导、参与一次理论学习的主题团日活动。“四个一工程”借鉴了电子通信系统中为实现更灵活信号传输功能而集成的二级、三级小模块系统,在团支部和党支部中建立起普遍联系,在工作机制上保障了更好引导广大青年主动学习党的先进理论,让更多青年讲给青年听,让青年受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为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在实践中丰富工作路径,让理论青年化阐释实现“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