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辛丑画押,涕泪长流
2021-09-12菲尼克斯
菲尼克斯
李鸿章。
在近代中国最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画押”,是否就是“千古罪人”?两个甲子以来,人们对此多有争论。如今,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外交舞台上的“剧情”如何上演,台上的“演员”当然留下了最直观的印象,但在背后主宰的“编剧”和“导演”,永远是不可抵挡的国际大势、历史潮流。并不是一句“千古罪人”就能包揽其中所有内涵。
马关之后成“卖国贼”
甲午战争,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回到国内,发现自己成了不折不扣的“全民公敌”“卖国贼”。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认为他丧权辱国,坊间传言他收了日本人的贿赂故而签下“卖国条约”,更有来自刺客的死亡威胁。实际上,李鸿章在马关时,已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第三轮谈判之后,他在回住所的途中遭到一名日本刺客枪击,子弹不偏不倚卡在他左眼下的骨缝,若再偏一点射入头颅,他很可能就无法见证几年之后中国遭受的另一奇耻大辱。
“伤处疼,弹难出。”关于伤情,李鸿章给朝廷的电报里只有这几个字。突如其来的刺杀让参加谈判的日本全权代表、首相伊藤博文气急败坏,他们本来已经对李鸿章“极限施压”,尽管后者苦苦斡旋,但日本人提出中国“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偿军费白银3亿两”的条件没有丝毫松口。此事一出,日本顿时面临国际压力,同时担心李鸿章就此回国中断谈判,他们即将到手的巨大利益又要延后。
然而李鸿章仍然留在了谈判桌上。表面上他是清政府派出的全权代表,实际上在谈判涉及的重大问题上,朝廷的表态都是“着鸿章酌量办理”。这个“甩锅”真是千钧之重。如果采取强硬态度,中日战争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清政府很难承受;若依从日本人的要求,中国同样要遭受巨大的损失。怎么选择都是错。较之身体的伤痛,李鸿章内心的痛苦恐怕更为严酷地折磨着他。
“弱国无外交。”李鸿章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谈判桌上苦苦哀求。刺杀事件导致日本人同意将索赔额减少至2亿两白银,他想让对方再手下留情。最后一轮谈判时,会谈从下午2点半延续到晚上7点半,其间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
参加谈判的日本政府另一名全权代表、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对此记录道:“李鸿章自到马关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会晤这样不惜费尽唇舌进行辩论的。他也许已经知道我方决意的主要部分不能变动,所以在本日的会谈中,只是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不已……甚至最后竟向伊藤全权哀求……此种举动,如从他的地位来说,不无失态,但可能是出于‘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意思。”
表面上他是清政府派出的全权代表,实际上在谈判涉及的重大问题上,朝廷的表态都是“着鸿章酌量办理”。这个“甩锅”真是千钧之重。
签下《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担任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被免,他赋闲在北京贤良寺。1896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各国要派代表前去祝贺。清政府本派他人前往,但俄国方面特地提出代表的“级别问题”,最终朝廷还是只能请李鸿章去。李的推辞与朝廷的坚持来往几个回合之后,这位老臣终于还是踏上了万里旅程。
此行当然不只是前去俄国道贺如此简单。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联合俄国对抗日本”的声音在清政府内部越来越响,李鸿章也是此策的支持者。当时俄国正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提出让清政府准其在中国东北“借地修路”,俄国以“联合中国对抗日本”为交换条件。李鸿章相信俄国人会遵守承诺,于是代表清政府在约定上述事宜的《中俄密约》上签字。
随后,李鸿章又游历参观了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并渡洋访问美国与加拿大。半年多的欧美之行,让他打开眼界,看到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与西方强国的巨大差距。
伊藤博文。
辛丑求和再当“罪人”
《中俄密约》一签,李鸿章以为可保中国二十年无虞。他绝没有想到的是,仅仅4年之后,八国联军中第一个攻破北京头道城门的正是俄国人的军队!
1900年,义和团的“灭洋”运动進入高潮。6月,列强军队以保护外交使节的名义攻入北京,清政府宣布同时向十一国开战,然而清军与义和团无法抵挡列强的进攻。彼时,李鸿章任两广总督,远在广州,朝廷屡次急电让他“北上勤王”。有他人记录当时李鸿章的回复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这条原文在李鸿章留存下来的电稿里不存,但可以考证的文献里,李鸿章其实表达了同样的态度。时任大理寺卿、全国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由于职务关系,最先看到了朝廷指示南方各省封疆大员“召集义民”“北上灭洋”的命令。盛宣怀立即给李鸿章发了电报,提出:“今为疆臣计,各省集义团御侮,必同归于尽。欲全东南以保宗社,诸大帅须以权宜应之,以定各国之心,仍不背廿四旨,各督抚联络一气,以保疆土。乞裁示,速定办法。”这被认为是“东南互保”的开端。
甲午战争,中国被东邻日本击败。
马关条约签署现场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