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景剧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探究
2021-09-12雷一祎
【摘 要】本文论述心理情景剧在情感上、认知上和行动上对校园欺凌行为起到的预防和干预作用,认为以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的方式干预校园欺凌行为效果显著,参与者通过表演或观看心理情景剧,增进了自我觉察、人际互动,内心情绪得以合理发泄,心理困惑得以较好解决,并提出用心理情景剧干预校园欺凌行为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心理情景剧 校园欺凌 干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127-02
欺凌,一种以力量不均衡为特征的重复侵略性行为,在校园里并不少见。校园欺凌通常分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等。身体上包括击打、推搡、踢打等行为,言语上有嘲笑、辱骂和讽刺,社交上表现为孤立和排挤,网络上通常表现为散布谣言、泄露隐私、匿名谩骂等。欺凌行为对其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伤害。如绝大多数被欺凌者会感到孤独、无助、没有价值感、绝望等,而欺凌者由于不断强化的欺凌行为,则降低了自身的社会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如何使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正确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疏导参与双方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一、校园心理情景剧研究概述
在中国,有不少研究者探讨了校园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郭叶琳绯、罗帅、李雪艳分别以研究生、大学生、大一新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心理情景剧的干预可以让群体的焦虑水平、亲密关系满意度、自我暴露、承诺、互相依赖、就业信心、职业认知、自我认知和规划认知等有显著正向改变。
在国外,有学者利用校园心理情景剧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长期的系统干预。如研究人员Jon Agley等在研究中发现,观看过3次中性题材心理情景剧的实验组学生报告了(自我报告和他人报告)次数更低的欺凌事件。另有Mojahed等研究人员发现,团体心理剧能有效减少注意缺陷障碍儿童的攻击性。Kaya等(2020)研究发现校园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的环境掌控力的提升有正向的积极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校园心理情景剧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健康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校园心理情景剧对校园欺凌的干预作用
(一)对欺凌受害者进行心理调适
欺凌行为的受害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遭受到巨大的打击和伤害。大量证据显示,欺凌受害者几乎都感受过诸如抑郁、受伤害、孤独、不安全感、焦虑、毫无希望等明显的消极情绪。面对这些伤害,他们往往采取如自责、行为退缩、否认和社交回避等消极策略进行回应,这些消极的回避往往是心理障碍的先兆。心理情景剧强调体验与互动,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学生互助与自助的作用。通过心理情景剧重塑欺凌场景,欺凌受害者可以体验情绪的理性释放,学会正面应对由于欺凌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由此感受到情绪释放的积极体验。与此同时,不少被欺凌者经历了被他人伤害的情境之后,转而向他人展露出这种消极的攻击性行为,这一转变,令他们成为“受害—施害者”。这些“受害—施害者”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报复施害者,便通过欺凌“更弱者”以证明他们并非“弱者”。他们的欺凌动机往往比单纯的施害者更复杂,源于他们是“欺凌”和“被欺凌”的矛盾集合体。这种冲突角色集一身的情境减弱了他们合理调节情绪的能力。心理情景剧通过独白、分身等技术,能让“受害—施害者”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各自躯体内的多重身份,让每一种身份背后的被压抑的情绪逐渐显现。而后再通过情绪调节手法,一方面让施害者放弃施害的动机,放弃“施害者”的角色身份;另一方面受害者的负性情绪也得到合理地释放和解脱。
因此,帮助这类人群学会面对压力和风险情境、合理解决欺凌事件、缓解因被欺凌而产生的心理伤害,能更好地让他们化解内心中的矛盾,以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内心的冲突。
(二)对欺凌施害者进行正向引导
研究显示,比起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欺凌者的道德情感值较低。所谓道德情感,即个体在破坏道德准则后,对受害者感到如内疚、惭愧等情感。培养这些道德情感,更有利于个体产生亲和社会行为。处于欺凌者角色下,个体通常对自己的欺凌行为表现出自豪或冷漠的态度。
通过让欺凌者扮演心理情景剧中受欺凌者一角,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以受欺凌者的视角体会被欺凌的感受,增加欺凌者人际关系的敏感度,提高欺凌者的共情能力,培养欺凌者的道德情感,进而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频率。
此外,让欺凌者以观众的视角来观看欺凌发生过程,以及他人对欺凌行为的评价,让欺凌者体会到欺凌行为的不道德和欺凌者的不受欢迎。
(三)对构建良好校园风气的积极推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间接习得。依靠观察和模仿,人们可以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不仅如此,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还会影响到个人产生该行为的频率。基于这一观点,心理情景剧可以作为良好的间接学习素材,帮助参与者建立新的积极的行为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心理情景剧,学会处理自身所面对问题时有效的解决方式,减少欺凌行为发生的频率。且当一种积极的行为模式建立后,他人的关注和赞赏又会持续强化这一行为的发生,从而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风气。
三、心理情景剧干预校园欺凌行为存在的问题
国内部分高校已经推广使用心理情景剧十多年,不少学生认可这一新颖独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但在实际创作、表演、传播等过程中仍发现有不少改进空间。
(一)劇目创作质量有待提高
心理情景剧的目标群体为学生,因此剧本创作贴近学生生活且能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有些剧本的题材选取过于趋同,主角塑造浮于表面,加之视频拍摄技术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赏性和教育性。
(二)审视、分享和反馈存在缺位
现阶段高校多将心理情景剧运用于校园比赛或展演,较少将编导、表演者、观众等参与者聚在一起反思交流、听取收集改进意见,参与者的触动和自我反思不足,心理情景剧带来的共鸣体验未能充分利用。
(三)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兼容性不足
在现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校园欺凌行为预防和干预多为通识课堂、心理咨询和心理讲座等。由于心理情景剧的全面铺开需要专业的师资培训和软硬件投入,心理情景劇并未与之较好兼容。
四、心理情景剧干预校园欺凌行为的改进建议
心理情景剧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真实、安全、轻松、包容的氛围,展示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欺凌场景,为存在相同困扰的学生提供了针对性强且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对没有欺凌困扰的学生则起到了预防和治疗作用。亲身参与演出和实践经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调节心理困扰的知识,从而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心理情景剧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有诸多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作用,心理情景剧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未来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进一步寻找情绪切入点
心理情景剧需要为参与者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情绪宣泄渠道,让参与者的负面情绪得到科学合理的宣泄,封闭的内心世界得到释放,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情绪。需要强调的是,大部分参与者的情绪切入点是完全不同的,在每个环节都切忌“撒胡椒面”。例如,在剧本创设时,应注意到单一欺凌事件给个体带来的情绪往往是多重的,在情景剧演绎中,应注重解决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情绪,通过舞台展示理性的情绪表达方式。同时,在活动中还应让参与者多感官体会到与同龄人的情感共鸣,这就要求在剧本题材的选取上,有针对性地选取能引起不同学生群体情绪波动较大的欺凌事件。比如,能引起女生群体更多情绪共鸣的是言语欺凌和社交欺凌等。总之,一个很舒适的情绪切入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群体在校园里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减少自我防御,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共同找寻消除欺凌行为的方法及提高欺凌受害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二)不断加深参与者认知程度
心理情景剧不能停留在理论想象,要强调体验式学习,让参与者沉浸在事情的发生发展中,让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或观看演出亲身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欺凌场景,更能切身体会到当事人的认知体验和情绪情感,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会对欺凌行为的认知更为透彻和具体。同时,尽可能将较新的交互技术、替身技术和镜像技术等技术应用在心理情景剧中,促进参与者的自我觉察,参与者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认真回顾、反思和交流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加以修正。
(三)积极提升互动沟通效果
心理情景剧应更注重人际互动,提升每位参与者在角色扮演、感受分享过程中人际互动和沟通的能力。鼓励引导参与者和其同伴们在剧本编排、角色分配、道具准备、统筹沟通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沟通和交流,演出结束后,演员和观众也应向大家分享自己全过程的感悟。上述过程有效提升参与者的良性沟通意愿和人际沟通能力,间接促进建立良好的校风。
(四)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统筹兼顾
应将心理情景剧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优化现有的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机制,为高校心理健康体系的四级干预网络注入新的活力。在学校层面,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可定期开展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情景剧展演等活动,调动学生与教师参与剧本创作、剧目参演的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引导师生积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拓宽心理情景剧的辐射面。在学院层面,二级心理健康工作站可将心理情景剧纳入本学院年度品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心理情景剧的创作,指导学生的剧本写作和剧目编排,推选优秀的作品参与学校层面的比赛。在班级层面,可定期开展心理情景剧式主题班会课,注重学生参演体会与观看感悟的分享,引导每一名学生从中获得心理自助的能力,推动心理情景剧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艳.心理情景剧改善不安全依恋大学生亲密关系的探索性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2]罗帅.心理情景剧对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3]郭叶琳绯.心理情景剧和理情教育团辅改善研究生焦虑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作者简介】雷一祎(1992—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 硕士,广西财经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
(责编 苏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