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类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研究

2021-09-12刘晓红韦柳霞张世金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思政课专业课

刘晓红 韦柳霞 张世金

【摘 要】本文阐述“双合三类双轨”双向融合教学模式的目标确立和体系构建,从目标确立、体系构建、实施路径以及成效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完善“两课”融合育人管理体系,加强两支教学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构建过程性评价模式。

【关键词】建设类高职 思政课 专业课 融合育人 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073-04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举措,为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当前,中国建筑产业进入智能建造时代,建设类高职作为培养建筑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以智能化建造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建设,为建设事业输送优秀的“大国工匠”。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围绕思政课与专业课双向融合进行教学改革,并进行多年实践研究,构建“双合三类双轨”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多能化”发展,以期以点带面,为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一、“双合三类双轨”双向融合教学模式的目标确立

思政课传统的思维定式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专业课主要是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胜任某一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两者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似乎相互没有联系,而实际上两者并非如此,“德育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显然已成为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思政课还是其他课程,都应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另外,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思政课中学生能明辨是非,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思政课也需要专业课的支持,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反过来能达到育人的效果。

建设类高职专业课因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能天然地将思政课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效融合起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职业与学业相融合、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相呼应”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备土建类专业知识并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创新型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将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育人的目标确立,既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也要将人才培养质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育人目标的“双合”,即一是立德树人,二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双合三类双轨”双向融合教学模式的体系构建

思政课与专业课教育融合育人具有主体性和系统性特征。因此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则要根据“两课”融合的自身特点进行设计。“两课”融合育人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良好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和执行体系,因此,整体思路是通过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一是建立“三类”课程体系;二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实践育人实施“双轨”体系。

(一)建立“两课”融合育人的“三类”课程体系

课程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主要载体,在“两课”融合的教学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设类高职各类型课程的特点,将各类课程有效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共同育人。

1.加强“两课”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一是在智能建造背景下,建设类高职专业课教师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需求,挖掘建筑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思政元素,多维构建建筑类思政课程体。在教学中以匠心传承为启发,在知识传授中将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等元素融入学生的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自觉坚定“四个自信”。二是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打破原有教学框架,结合专业和学生特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岗位职业标准,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岗位创业意识、创业知识、职业精神和奋斗精神等创业教育,并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三是以思政教学创新团队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和集体攻关。“两课”共同重新编制课程标准,编写专题授课教案和课件,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编写辅导教材。四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两课”课程资源互融互通,如融合“智能+”理念,利用信息化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利用“两课”现有教学资源库进行“两课”课程内容的重构。

2.完善“两课”实践课程体系

一是结合建设类学校专业特色,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融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在思政实践教学建设方案中,注意融入包括职业精神、鲁班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教育。二是以推进现代学徒制为抓手,把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在专业与职业双融合培养模式中,着力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高尚职业道德修养的建筑工匠型人才。三是依托学校校企合作资源建设优势,学校推进行、校、企多方联动,把专业课与思政课结合起来,构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的思政实践育人体系;依托专业优势,立足行业,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重点,有效实现校企双向融合育人,推進思政实践课高质量发展。四是将双创教育融进实践课程,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导师—项目—团队”模式,构建学生全程参与技术服务的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锻造学生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3.构建多类型通识课程体系

建设类高职作为建筑业培训基地及引领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战略高地”,在推动人才建设上注重结合自身专业定位,协同各类通识课程实现育人目标。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教育,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并逐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和社会实践等各个教育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组织研发校本课程,重点打造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挖掘国家、地方和行业文化特色,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目标,促进全方位育人。如《民族工艺品创新设计》《中国文化系列课程》《鲁班文化》《书法鉴赏》等课程。三是创新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建设类学校特点推进“一系(科)一品”,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开设“弘德育才”思政学堂,通过领读国学经典和新时代歌曲,推出各类文化育人线上作品。

(二)建立“两课”融合实践育人的“双轨”体系

在实践育人的具体实施环节上实行“双轨并进”的原则,即在校内形成由“实训‘实践—第二课堂”构成的第一轨道,在校外形成由“实践‘实(见)习—志愿服务”构成的第二轨道,校内外实践育人“双轨”合力,协同育人。

1.校内轨道

校内实践主要有四个育人模块。一是通过专业实训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的实训相结合。二是通过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提升“鲁班讲坛”“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华经典诵读”“花样广播体操”“土木学子规”“建筑文化节”的影响力。三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借助校企共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筑装配式技术应用基地和BIM技术应用基地等协同育人平台搭建校内外双创教育实践活动平台。四是举办类型丰富的专业课思政育人活动体系,大学生讲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展示和专业技术服务乡村振兴等。

2.校外轨道

校外实践主要分为三个育人模块。一是结合行业和乡村振兴发展实际丰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内涵,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相融合,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国情和区情的认识以及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二是依托“青马课堂”协同专业实践开展“校外思政课”,围绕地方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三是发挥建设类职业技术培训资源优势,提升继续教育服务质量。学校依托继续教育中心及专业优势,立足广西,免费开展建筑技能培训,并将培训合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贫困群众推荐到企业就业,促进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根本转变。其模式带动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能提升师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能强化师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出努力。

三、“双合三类双轨”双向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上述目标和思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以建机制、强队伍、强保障为切入点,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一)完善“两课”融合育人管理体系

1.完善组织管理机构,组建四级教学改革保障队伍

一是学校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从思想上和组织上高度重视并确保思政课改革高效开展。二是系部是落实“两课”融合的具体单位,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提升专业课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支持。三是各专业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而能有效重构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融合。四是教师是负责落实“两课”融合的方案,保证课程建设目标的达成。

2.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形成与“两课”融合改革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学校通过新增、修订,将原有的专业、课程和教师等层面制度进行规整。以问题为导向,将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规划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与融合,找准课程改革的起點。以质量为核心,形成较为完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和标准体系,使“两课”融合建设有标准可依。

(二)加强两支教学队伍建设

课程教师是推进“两课”融合的主力军。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育人导向、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创新实用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改革目标。

1.建立混合型思政教师团队,形成协同育人模式

一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分类分级推进建设为原则,以学校遴选的2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为依托,每门课程组建一个混合型教师团队,团队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党、团、学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各层面教师互相配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二是组建思政课创新教学团队,团队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组成,“两课”教师充分合作共同研究制定课程改革的方案、研究教学方法、建立教学资源库、示范课程等。课程思政建设队伍与思政课改革队伍同向同行,能有效提升教学改革的效率与质量。

2.重视理论学习,强化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一是通过专题学习、校外培训和小组学习的模式加深专业教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知,并自觉将其作为思政教学的指导思想。二是要深刻理解智能化背景下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三是强化师德考核提升教师的品德修养,实现对学生的正面引领。借助学校的满意度测评系统,从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模块,按学期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评分形式由学生、同行、系部领导、教辅部门和企业行业等人员构成,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强化教师的自律意识和提升教学能力。

3.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解决教师“互联互通”问题

由于团队教师构成复杂,在日常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依托信息化手段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是依托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基于网络虚拟环境,帮助不同系部、不同专业和不同地域的教师开展跨时空教研活动,随时随地进行经验交流与反思研讨、教学信息与资源共享,融合集体智慧,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双向融合。二依托学校智能化教学平台,以培养教师专业技术与思政元素双向融合为目标,结合学校的BIM技术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通过数字建筑技术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云平台,以“智能建造产业学院”“智能建造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BIM综合实践基地”“装配式实践基地”为载体,通过剖析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要求,对接教学过程,强化“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构建过程性评价模式

1.实施过程化课堂考核评价,有效监测教学质量

一是依托“人工智能数字化资源云平台”,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监测课程资源丰富度、课堂活跃度和教学满意度等情况,使课堂探究活动更深入有效,师生交流互动更立体通畅,评价反馈更及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建立多方评价制度,通过联合行业企业专家、课程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三是通过学校的大数据内诊系统,形成以教学过程和执行主体为中心的内外监测系统,从教学工作启动到工作结束,借助数据平台教师个人“画像”,工作主体能对每个工作环节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工作过程化评价,并能够实现及时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保证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和发展性。

2.探索推进教师增值性评价,构建过程化的考评模式

一是学校通过教师发展中心搭建全员全过程发展平台,将教师绩效考核结果评价转向兼顾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增值性评价。评价主要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构建一套考核、晋升和资源分配机制,以促进教师评价的公平性,提升教师对学生、教学改革的关注度。二是将教师个人的年度指标导入大数据内诊平台,借助平台教师个人“画像”,将数据量化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保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综合性、公平性、完整性和发展性。

四、“双合三类双轨”融合育人模式改革成效与启示

(一)取得成效

经过多年的培育实施,改革取得较好的育人成效。

1.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成果充分体现在学生在服务社会、职业道德和社会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麦可思及人才培养质量年报调查数据显示,2018—2020年毕业生雇主满意度和母校满意度均超过95%,在课外育人满意度调查中93%的学生表示满意,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参与率达80%。2014—2020年学生参加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获自治区级以上获奖38项,在创新创业比赛中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62项,其中在2019年和2020年的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6项,特别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获全国决赛国家级金奖2项,该奖项被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报道。

2.毕业生扎根建设行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2018—2020年学校毕业生在广西就业分布比例均为80%以上,在建筑行业,毕业生成为广西及国内建设行业的生力军。学校曾被西部地区建设教育协会评为“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五十强”,连续多年荣获“广西就业先进工作集体”称号。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师生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是提高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满意度,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显示,2018—202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调查中,历年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尤其在2020年满意度高达96.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生评教成绩均在90%以上;二是实践教学育人效果明显,学校的“三下乡”活动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表彰6项、自治区级表彰10余项。

4.教师务实创新和教学资源丰富

获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称号,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1人,广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计划4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教师自主设计的实践教学主题资源190个,打造新时代、新工匠和新文明融媒体实践中心3个,建成匠心建筑文化公开课课程资源库1个,虚拟仿真中心1个,录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资源24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视频14个,参加自治区内各级培训做教学示范课15场。2014—2020年思政教育教学获奖百余项。

(二)经验启示

通过前期的积累与努力探索,学校在思政课改革育人模式上成效初显,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难点和需要改进之处。

一是教改的意义和内容要明确。要认识到“两课”融合与课程思政的区别与联系,专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是实施思政课改革的手段和方式,目的是为思政课教学服务。因此在坚持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在教學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专业课内容选取要科学有效,适合进行融合。

二是协同育人是“两课”融合的关键点。现阶段,学校在协同育人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思政课与专业课在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上尚未形成协同效应。需加强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建立课程教师之间的常态化互动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

三是在融合的方式方法上需要有针对性。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特点,在思政教学中将“两课”融合应注意分类分层推进,掌握好路径和量的融合。

四是教师素质要提升。思政课与专业课教育相融合对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建立“两课”教师间沟通互联的长效机制,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建设类高职思政课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全面提高建设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面对新时代的变化和挑战,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要实现两者同向同行,需要整合“两课”教师与教学资源,通力合作,拓展思路,才能使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深入人心,从而实现一体化“大思政”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任少波,单钰辉.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 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二维耦合[J].教育研究,2019(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注: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导向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SPOC教学实践研究”(GXGZJG2019B050)

【作者简介】刘晓红(1969— ),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中级编辑,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韦柳霞(1984— ),女,广西都安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张世金(1965— ),男,广西天等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过程性评价思政课专业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习评估与诊断
《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
基于过程性评价的Office高级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