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产生的美味
2021-09-12方泽
方泽
用来治病的可口可乐
约翰·彭伯顿和可口可乐雕塑
美国老兵约翰·彭伯顿喜欢自己配制药剂来减轻伤痛。1886年的某一天,他为了治疗自己的头痛,用一些材料混合成了一种“药水”,又无意中将糖浆和苏打水混入了药水中,苏打水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令它品尝起来美味又清爽,随后他带着自己研发的“头痛药水”到药店中给客人试用,没想到药水从此大受欢迎。经过多年的配方改良,它已经不再具备当初的药效,却变身为享誉世界的饮料——可口可乐。
不讲卫生的甜蜜
康斯坦丁·法爾伯格在实验室中。
1879年的某一天,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员康斯坦丁·法尔伯格结束了实验室的工作匆忙回到家中,由于劳累,他没有洗手就直接用手抓过食物吃起来。结果,没有放糖的食物有了明显的甜味,随后他在碰过的餐巾纸、水杯上也尝到了甜味,他意识到甜味来源可能是手上沾的实验品。他兴奋地跑回实验室,发现这种甜味来自煤焦油中提取出来的白色固体,这种物质后来被命名为“糖精”。
因为生产方便且价格低廉,糖精成为了代替蔗糖的食品添加剂,被加入糕点、饮料、罐头等食物中,但后来人们发现其有一定的健康隐患,逐渐减少了使用。
愤怒厨师的薯片
薯片包装袋上印了乔治·克鲁姆的形象。
1853年的一天,美国一家餐厅来了一位难缠的客人,他多次以各种理由将厨师精心制作的炸土豆退回。这位挑剔的客人激怒了大厨乔治·克鲁姆,乔治决定教训一下这位糟糕的客人,于是他将土豆尽可能地切薄到叉子也插不起来的程度,然后高温油炸,切薄的薯片和油充分地接触,在高温下迅速脱水,冷却后变得非常酥脆。没想到这位顾客十分满意,而这款因为愤怒产生的炸薯片也成为了100多年来最流行的食品之一。
海带里的鲜味
池田菊苗
1908年日本东京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正在和家人用餐,他发现当天煮的汤味道非常鲜美,询问妻子做法,妻子却说这只是普通食材加水煮制而成,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池田却想一探究竟,他用勺子搅拌了一下,发现汤里比往常多放了一些海带,于是他将海带带入实验室中反复研究,最终在海带里发现了谷氨酸钠,正是这种物质将食物的鲜味大大提高。这就是我们每天使用的味精,烹饪中重要的调味品。
用来占卜的爆米花
米花
这里的爆米花不是现在常见的以玉米为原料的爆米花,而是以糯米为原料的米花。早在中国宋朝,老百姓会在春节来临时用糯米爆米花,将糯米放入盛有细沙的锅中翻炒。细沙一方面让糯米受热均匀,一方面可以起到封闭增压的作用,糯米在高温高压下急剧膨胀,就成了蓬松香脆的米花,人们会根据米花的纹路、形状来占卜新年的凶吉。可以确定的是,不论占卜的结果如何,米花香脆的味道还是吸引了当时的宋朝人民,经过多年的演变成为了我们今天喜爱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