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丹艺术论》对艺术创作的启示

2021-09-12王焕之

大观 2021年7期
关键词:罗丹艺术创作

王焕之

摘 要:罗丹是初入艺术领域的学生最好的老师之一,他用自己多年的艺术经验和艺术修养告诉我们什么是美,成为艺术家的必备品质,如何进行创作,如何对待别人的评价,等等。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以及高洁的情操,都值得我们敬仰。学习罗丹对于艺术的看法,可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使我们可以少走弯路,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念走艺术创作之路。文章结合《罗丹艺术论》,探讨了罗丹对于艺术创作中真、美的理解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罗丹艺术论》;罗丹;艺术创作

要成为艺术家首先要拥有独立的人格,对待事物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我们当然会崇拜艺术领域的大师们,想向他们学习以提升自己。我们尊重他们,敬佩他们,而他们对于自然的挚爱和人格的忠诚,正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大师们往往崇拜自然,喜欢不加粉饰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这让他们的作品充满着浓烈的个人风格。我们也要崇拜自然、真实,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探索现实,而绝不是去模仿大师,正如《罗丹艺术论》所说:“禁止盲从任何大师。”也如齐白石所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如果我们一味模仿大师,那我们的作品中就体现不出自己的思想。因为我们借用的是别人的思维方式,模仿的作品中原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往往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一些无用的技法的堆砌,如此苍白的作品打动不了自己,更打动不了别人,更别提引起观者情感的共鸣了。

当我们描绘对象时,作画的妙处就在于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如果太像则太媚俗,太简单直白的画没有艺术涵养,不能给观者遐想和思考的空间;如果不像观者则欣赏不了,看不懂画的意思。作画要讲究形神兼备,和对象太像未免匠气,不像又难免狂妄,但是这“形神兼备”不是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来,这看似“简单”的背后是大师们经过自己刻苦磨炼、琢磨思考后的坦然与熟练,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艺术的感知与把握。

没有作者思想和感情的作品当然不是美的,美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或者说美即是真。我们要细心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美产生于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一对象上,或从他人寄托情感的对象上产生情感的共鸣。艺术是情感的对象,没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只是一个空壳。创作实践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要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想,不然我们做的永远只是表面功夫,哗众取宠罢了。

罗丹曾说:“在艺术家的眼里,一切都是美的。”因为艺术家可以透过事物的外表观察它们的内在,也就是可以透过外表,触到事物内在的真,正因为真,所以美。只有我们的绘画表现了真,才能够体现美。艺术家要保持真诚善良的品格,这也是做人的根本。

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我们应当善于在生活中找寻美,不能对所见的事物抱有世俗的成见,在自然界中被人们公认是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却可以成为美的。无须过分在意事物的外表,而要观察其特性与本质。在艺术中被认为是丑的,往往是造作的,或是徒有外表的,不仅外表不够真实,内在也不够真实。就如同人体,正因为它能够表达人们的内心,所以才被艺术家们当作至美。

在罗丹眼中,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艺术要模仿自然、表现自然。他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往往使模特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自己从中抓住模特的最佳姿态,这样才会表现出最真实灵动的姿态,还原模特的本来面目。创作不仅是还原模特的外形特征,更是对模特精神状态以及内心的表现。他强调真正的美是令人为表现的内容所吸引,而不是歌颂他们本身,唯一的美,即是蕴藏的真。

在创作中,一切线条都在表白,都要能够起到传达内心的作用。在艺术中毫不显示外部的和内在真实的作品才是丑的,美的作品往往是那些真诚、有着丰富内涵的作品。这似乎和人的外在美、内在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让人不禁想起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虽然长得奇丑无比,使人害怕厌恶,但内心真诚善良,这样的人就是美的。

当我们构思作品时,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正如齐白石所说:“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要表现的对象进行分析,当对它了如指掌后,笔下自然行云流水。创作时不忘调动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这样有感而发,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描绘出来,作品便能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正如高尔泰所说:“所谓绘画,纯粹是心灵的表现。”每件艺术品背后都有故事作为支撑,而故事就是作者内心的写照。然而只有情感,没有技法的支撑,最动人的感情也会苍白无味,所以我们也要磨练自己的技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切源于观察和实践,只有自己实践了才能发现问题,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问题,然后思考解决方案,再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实践,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进步。正如齐白石所说:“我对鸡仔细观察和研究的时间比画鸡的时间多得多,所以才能有神。”

艺术创作要耐得住寂寞,艺术往往生于寂寞而死于浮华。艺术家只有甘于寂寞,让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超脱世俗之外,方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正如齐白石所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观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我们要有足够的耐性磨练自己的技巧,只有经过足够的练习,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才能够被完美地呈现出来。从艺者的宝贵品质是:智慧、专注、真诚和意志。我们的作品必须表现真实,千万不能装腔作势、哗众取宠,只有能触动心灵的作品才是佳作。

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才是对艺术最大的尊重。正如《罗丹艺术论》中所述:“大师都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事物,不用照顾世俗的偏见,要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艺术一定痛恶技巧,真正的艺术品超越了技巧,体现人生的内在价值。”所以要成为艺术家,必须得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创新的品格。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很多人总是习惯于先参考别人的作品。然而一旦开始参照别人的作品,作品中便体现不出自己的思想,因为借用的是别人的思維方式,表达的是别人的思想情感,后来加入的不过是一些堆砌的技术,难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它也不是美的,美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美产生于人们用来寄托情感的对象,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对象上,或从他人寄托情感的对象上产生情感的共鸣。艺术是情感的对象,没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只是一个空壳。

那些别人对自己的不公正批评,我们不必在意。不需要为了那些心思不正而怀疑自己、动摇自己的信念。柏斯格曾说:“真善言辞的人,蔑视巧鼓簧舌的人。”我们不必担心一些不公正批评会影响我们的作品及创作,观众自会审查我们的诚意。即使一时没有人支持,那我们也不用灰心丧气,我们只需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动摇。只要我们的作品表现真实,体现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便会不断出现维护者,他们将戳穿那些谬误的见解,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支持。

钱学森曾说:“偏见令我们失去真理,我们要警惕啊!”学会质疑,人们总在不懈地追求真理,即使大多数人都在犯错,我们也应当坚定信念,心如明镜一尘不染。我们要心存质疑,在混沌中找寻正确的方向,追求真实,因为真理往往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要勇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平淡无味中寻求新奇刺激,调动人们的感觉和神经,而不能甘于平庸。

综上所述,艺术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我们不能只满足现状,我们要不停地进行突破和创新,使我们的作品通过个性特色鲜明的形象,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予人们真善美的启发,美化人们的生活。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对人们形成不间断的心灵刺激,这就需要艺术家的个性化和创新思维。如果每个人的作品都大同小异,难免会造成视觉疲劳,久而久之人们也会审美麻木。如果只在前人的基础上打转,我们便不会进步。失败是成功的开端,就算一时失败也没关系,我們就是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失败就再实践,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溯.再读《罗丹艺术论》[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2(4):17.

[2]张鑫怡.还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艺术论》嘱词的教育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6(8):153.

[3]齐白石.齐白石画语录[J].爱尚美术,2017(6):66-69.

[4]傅小平.高尔泰:寻找家园,就是寻找意义[C]//白烨.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3.3.北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13:5.

[5]罗丹.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钱学敏.钱学森谈科学艺术与创新思维[J].华中建筑,2003(3):9-12.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罗丹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四居室平面图》
《景观平面图》
罗丹手稿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罗丹艺术——一场革命的诱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