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初探
2021-09-12吕飞于淼王雨村
吕飞 于淼 王雨村
摘要:
以城市详细规划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视角下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以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同步提升。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拓展完善教学内容、构建“沉浸式”教学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教学的深入研究,重识城市空间认知的课程价值体系,以空间正义为切入点,构建“专业课程为主、思政课程为辅”的专业与育人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切实将专业知识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实现以“价值体系”为引领的课程培养高阶目标,达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1)04-0182-06
2020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推进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使各类课程保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突破传统思政课单维度育人理念,课程思政改革需构建思政课、通识课和专业课协同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与课堂专业解读引领结合、思政课育人与专业课育人协同、传统思政教育方法与创新方法有效并用,充分整合各类育人资源,拓展德育课程的设置面、人员参与面,对探索和建构有广度的德育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
设计类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骨干课程,具有广泛的发展背景和深厚的学科基础。开展课程思政,深入课程思政改革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学科建设。但在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开放度高,加之学生的鉴别力普遍较弱,极易受到外来文化与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如果自身思想意志不够坚定,就会受到外来文化和不良文化的干扰。为此,必须强化设计类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认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面的融入设计类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在价值引领中凝练设计类课程的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升华,提升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获得感,为学术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从而获得本学科最大限度的价值增量[2]。本文以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城市详细规划课程(二)教学为例,探索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实现“全程、全方位、全链条”育人;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同步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目标追求与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一、课程思政整体建设思路
作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核心课程的城市详细规划(二),是一门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的课程,授课对象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96学时。课程教学围绕城市公共空间功能与布局、空间形态与系统优化设计等展开,以空间营建为主线,培养学生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的专业思维和创新意识,具备鲜明的创新应用特点。其课程思政建设力求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设计课课堂,形成教学与育人协同效应(图1)。
(一)教学设计应把握课程的规律性
作为工程应用型课程,在遵循课程的严谨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特点基础上,从社会、人、空间的契合点找到课程思政表现形式上的统一,形成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化为对人与空间关系分析的专业标准,通过显性和隐形的思政元素,实现育人理念的浸润。
(二)紧扣课程的时代性、地方性和文化传承性
将落实国家最新政策、服务地方需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相结合,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美好人居环境,形成課程思政内容立足点,使课程思政变的加实效化和立体化。
(三)丰富教学方式,注重隐性教育协调育人
在教学内容的融合上,引入绿色发展理念、行业发展历程等思政内容,使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擦出火花;在教学手段上,广泛应用翻转课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等手段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融合。
(四)建立科学的课程考评体系
切实保障和落实课程思政内容,使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教学的内生动力。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体系应以“重过程、看成果”为原则,将评价体系分为“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三部分,有效促进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纲要》要求,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和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目标一致,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同向同行、各司其能形成“合力”,紧绷“为谁培养人”这根弦。在教学全过程中,以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划设计理念,将“三观”教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3]。通过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法治观念,遵循行业规范,培养规划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遵守规划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构建规划师空间正义的价值体系,实现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重“术”与“道”的结合,系统设计德育的递进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4]。城市详细规划(二)课程负责人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合作,基于OBE教育理念[5],从家国情怀、科学观、个人品格三个层次将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全链条环节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图2)。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维度,从完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实施细节等环节,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可分解、嵌入式、能应用的指导方案,并结合本课程国际工程教育认证12条标准所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编入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制订“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实现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
思政目标1:塑造规划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政策导向、法律制度框架内增强学生的价值关怀、理想认同和道路自信。
思政目标2:建立规划师法治观念和伦理框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恪守职业操守,坚持服务人民为中心,坚守城乡规划维护公共利益的职业准则,平衡市场、个体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
思政目标3:遵守规划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以规划思维和模型演绎城市发展的逻辑,培养学生的规划科学和创新思维。
思政目标4:构建规划师空间正义的价值体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以理性规划的思维思考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矛盾。
三、课程思政实施举措
(一)积累教学实践智慧,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展现出的适应能力与创造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成效[6]。教学组遵循肯·贝恩提倡的教学统一原则[7]:创造一个自然的批评性的学习环境,引起他们的注意并且保持下去,从学生本身出发确定责任,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激励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创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努力积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把好课程建设与教学活动的“政治关”,理解和把握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辩证关系。通过课程思政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以及内部研讨,教学组应加强政治理论素养培养,积极拓展专业育人、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的资源和技能,强化专业课育人功能和育人意识,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明确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将专业和育人相结合的能力。教学组充分利用与学生课上课下的交流机会,关心和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在深入了解、交流沟通中深化对学生的认识,开展润物无声的教育,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育人实效和育人能力。另外,结合学校的专业学科特色,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邀请校外专家和先进人物参与课程建设。
(二)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借鉴艾根的深度学习理论,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将深藏于知识表层的符号和内在结构之下的道德与价值意义,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及生命体验建立深层关联,挖掘知识所凝结的思想要素与德性涵养,通过转化促进学习者个体的精神塑造[8]。教学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目标为导向,持续优化改进,洞察专业实践和学科发展所蕴含的思政价值与意义,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着力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到“专业突出、思政同步”,充分挖掘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和塑造贯穿到教与学的全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9-10]。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理论讲解、现场调研、案例解析、设计创作、专题研究等知识模块,发掘不同教学环节蕴含的共同主题,梳理、提炼思政教育元素,建立思政教育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确保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思政教育的价值性,努力使思政素材和元素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和无缝对接,形成文化、价值、思想的认同和系统设计德育递进路径。在思政案例编写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通过动员党员教师和党支部开展集体备课、观摩的方式,征集育人案例。思政元素地融入要在案例选择上提前规定好一些必选人物和故事,拟定好思政切入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为学生带来切身感受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和导入,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导向、理想信念、社会正义和家国情怀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组借鉴通识教育渗透浸润、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设计,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数据科学、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精心组织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流程,降低学习的复杂程度和进入难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由增加的“体量”要素变成课程知识自身的调节要素,使学习过程更为紧凑和流畅[3]。不断探索有针对性的嵌入型和融合型教学方法,在集中讲授理论知识和布置任务书基础上,主要采取10-12学生/组的小班化教学组织模式,协同知识传授的“学坊”、能力训练的“习堂”、动手实践的“工坊”,在专题调查、问题分析、案例解析、空间建构、系统优化、方案创作、反馈评价等七个教学单元环节中,利用课程PPT+说明、影像片段+归纳和网络分享,通过案例分享、专题嵌入、交流答辩等渗透方式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实现脑眼手口的“同步训练”,塑造规划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建立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专业课的思政评价,是对专业课思政过程及其终端成果的价值研判。思政教育效果表现形态复杂多样,客观化与量化评估比较困难,亟需更为全面的指標[11]。结合课程思政的特点,在课程考核上,需加大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比重。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建立科学、严谨、开放和透明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是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规划设计类教学评判应做到科学、严谨、开放、透明,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结合规划设计类课程重基础、强能力的自身特点,将饱满的思政内容培育,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与较高的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本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体系以“重过程、看成果”为原则,通过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及第三方评价有效促进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过程评价包含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态度的评价,通过课堂问答中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思考进行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内涵的认知的达程度考量,根据具体课程内容所占比例进行适当调整;成果评价主要对成果完整性、合理性、思想高度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思政教学所涵盖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第三方评估组织其他专业教师和校外思政人员对思政教学过程进行考察,对思政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自身的不足和特点及今后的改进措施进行认真地思考,同时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点评和交流,促进共同提高。注重社会信息反馈,通过定期的用人单位回访,获得对本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的社会评价,以指导后续的思政教改方向。
四、结语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详细规划(二)课程以“三思融合”为引领,对应卓越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强化教学目标的引领、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合理安排、“沉浸式”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对课程的全链条教学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重识城市空间认知的课程价值体系,以空间正义为切入点,围绕学生价值取向、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探索了以设计类课程教学为载体,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思政课程为辅”,专业与育人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切实将专业知识教育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实现以“价值体系”为引领的课程培养的高阶目标,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参考文献:
[1]王敏, 王滨. 热观察与冷思考: 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 教育探索, 2019(1): 102-107.
[2]田鸿芬, 付洪. 课程思政: 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 未来与发展, 2018,42(4): 99-103.
[3]陆道坤. 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16-22.
[4]何韶颖,蒋嘉雯.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4):162-168.
[5]吕飞,戴锏.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3):70-75
[6]叶方兴.观念·原则·活动: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三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138-141.
[7]肯·贝恩著,明廷雄,彭汉良译.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8]伍醒, 顾建民. “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 2019(3): 54-60.
[9]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10]孙朝阳. 层次分析与改革实践: 课程思政切入点设计的三个维度[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5(6):146-154.
[11]唐湘宁. 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 内涵本质与实现路径——以“教育研究方法”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40(33): 62-64.
[12]金丽霞,朱金玲.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24):60-61.
[13]周建华,邢佑浩,苟喻,罗爱军.西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11):167-173.
[14]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15]吕宁.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16]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33(5):60-64.
Explor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design cours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Taking detailed urban planning as an example
LYU Fei, YU Miao, WANG Yucu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11, Jiangsu, P. R.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ng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t takes the teaching of detailed urban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o make the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ways for the design cours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is, it hopes to promote the simultaneous impro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as well as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vel of students. Then, it will carry out deep research on the all-round and all-chain teaching of the course from these aspects, such as the strength on building teaching team, the extens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organization of immersiv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Whats more, it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e curriculum value system of urban spatial cognition and start from space justice to buil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ath of emphasiz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upplement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is way, it will combin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duca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chieve the target of curriculum cultivation guided by value system, and realiz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people by combin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esign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責任编辑 崔守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