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视域下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
2021-09-12武守江
武守江
(亳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亳州236800)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公众对于体育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尤其是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体育服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政府的力量还非常有限,对于社区体育服务投入明显不足.长期以来,在社区体育服务发展中一直存在供给主体单一、结构失衡、效率不高和供需脱节等问题.要解决社区体育服务供给问题,必须发动社会整体力量,通过社会协同实现社区体育服务的多元供给.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引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既是对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创新,也是当前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所需.
1 “共建共治共享”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共建共治共享”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均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治理中强调“共建共治共享”,其实质就是党在具体工作中一心为人民的重要体现,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可以使诸多惠民措施落地生根,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有利于实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执政目标.就当前的社会治理改革看,“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共建共治共享”能够真正打造出社会治理的新面貌.从具体实践看,“共建共治共享”视域下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就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并在供给的过程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实现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精准供给、协同供给与专业供给,保证社区群体与其它群体一样享受到应有的体育服务[1].其中“共建”强调“一核多元”“共享”强调“公平享有”“共治”强调“协商参与”,三者之间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形成一个依次递进的服务系统(见图1).
图1 “共建共治共享”视域下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逻辑图解
“一核多元”是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共建”的核心,是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制度的基础所在.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中,首先要明确多元参与主体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清晰的制度空间.所谓“共建”,其实质就是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中要避免政府的单一供给,调动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和社区自身的力量,形成“一核多元”的“元治理”格局.在这里,一核是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考虑到社区体育服务的性质特点及我国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现状,当前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政府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多元既包括多元服务主体,又包括多元服务主体之间的协作.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区服务一直是我国政府兜底的关注对象,虽然近年来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有所参与,但是参与的力度和服务非常有限,尤其是在体育服务领域,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非常有限,这是当前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不足、供给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社区个性化的体育服务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当务之急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政府能力不足的问题.多元主体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其角色功能并不是平权的,而是一个有核心、有配合的关系.作为政府要根据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需求,通过政策制定、制度保障和运行监管,发挥不同主体的特点和优势,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形成科学合理的“共建”模式[2].
“协商参与”是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共治”的重点,是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保障.目前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并没有实现精准供给,其主要原因就是社区并没有真正参与体育服务的供给过程.要实现社区体育服务的精准供给,首先就要保证社区体育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无论是政府主体,还是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都要倾听社区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做到有的放矢,这也是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中亟需构建“共治”的主要原因.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强调“共治”,作为政府主体在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中,要通过利益表达机制,关注社区的实际诉求,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在具体的服务供给中,需要把社区看作服务组织的最合适的诠释者,有效避免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陷入“专业威权主义”,要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始终与服务对象一起.要根据社区公众性别、年龄、健康水平和兴趣爱好等,为不同的社区群体制定出个性化的供给方案,在具体的供给中不仅要强调需求导向,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彰显社区的主体地位,从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全方位的消除社区的参与障碍.作为政府要考虑其它主体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面临的主要困难,通过协商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为社区体育服务的精准供给、专业供给创造良好的环境,真正实现社区体育服务的共同治理.
“公平享有”是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最终愿景,是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目标.社会代价理论认为,社区深化改革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必经之路,政府和社会要为社区的生存和发展付出必然的代价,这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所以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不能简单地利用投资收益理论去实现.在社区发展理论看来,要保证社区公众享有平等的体育权利,首先要保证社区公众能够平等地享受体育服务和设施,并且要保证这些服务和设施与社区公众的年龄、健康状况等相适合[3].从当前我国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看,社区公众享有平等体育权利的障碍因素还是非常多的,很多政府和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提供的体育服务设施与公众的需求并不契合,社区、公园、市场中能够适合公众锻炼的服务内容、服务实施都非常有限.在很多情况下社区居民体育服务权利无法从应然状态转化为实然状态,公众体育服务“标签化”的问题时有发生.所以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就需要通过社会宣传、社会支持和利益补偿,消除公众平等享有体育权利的诸多障碍,提供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体育服务供给提升其自立意识和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使社区居民既是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中的“享受者”,也是“劳动者”,逐步实现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共享”目标.
2 “共建共治共享”与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导向
“共建共治共享”视域下对我国社区体育进行供给侧改革,其主要目标就是解决当前社区体育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和机制不畅等问题,使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基本契合,并最终使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能够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服务需求.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主要围绕增加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和优化服务机制几个方面展开.
2.1 增加服务供给
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社区体育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但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服务供给不足与公众需求不断提升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着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增加服务供给.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对增加服务供给要有更高层次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增加服务供给理解为增加一些体育服务设施、建设一些体育锻炼场地,而是要根据公众需求全面增加服务内容,不仅包括场地、设施,还要充分考虑到社区居民体育信息需求、体育技能需求和运动竞赛需求等[4].在这方面,要尽快向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制定出《社区体育服务标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地方的《社区体育服务标准》在内容、评价等方面可以有所不同,但应该包括基本体育服务的内容.也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社区体育服务标准,不要追求高水平的标准,应该以满足大部分公众基本体育服务需求为目标,待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时再进行修订,这是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2 提高服务质量
体育服务质量是影响社区居民体育服务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当前在我国社区体育服务时,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当前我国社区发展中对于社区体育的重视依然不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区居民对于自身的体育权利不够重视,这就导致无论是政府、体育管理部门还是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投入到社区体育服务的资金都极为有限,与体育服务相比,社区更加重视医疗、教育和交通等方面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用于社区体育发展维护的资金一般都较为紧张,社区体育服务设施缺乏维护的现象普遍,影响社区体育服务质量的提升.二是随着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企业进入到社区体育服务领域.但企业的第一目标是营利,由于当前社区体育服务市场发展并不成熟,营利的空间不大,企业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源经营社区体育服务,而是要在具体的运营活动中努力降低成本,不可避免地降低体育服务质量[5].三是由于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社区、街道办事处工作压力较大,无力对社区体育服务发展进行监督,在当前的体制下,体育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及公众对于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监督也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质量.所以,供给质量不高是我国社区体育服务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需要在供给侧改革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2.3 提升服务效率
从常理分析,由于社区体育服务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在供给效率上必然要提高,但当前的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首先,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从表面看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但实质上政府主导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发言权是很小的.由于当前体育服务供给主要考虑的依然是效率,所以在服务供给中尽可能简化程序,很少在服务供给前去征求公众的意见.这就导致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并不能很好的契合,一方面当前社区体育服务供给在体育服务设施、器材、场地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公众的体育意识、体育技能和体育习惯等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直接影响我国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传统政绩观的影响,很多地方在进行体育服务投入时,虽然购买大量的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大量的体育场馆,但却很少对公众开放,利用效率非常低下,所以提升服务效率必须成为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内容.
2.4 优化服务机制
服务机制是社区体育服务的基本保障,没有良好的服务机制就不可能有高质量、高效率的体育服务.从理论层面看,社区体育服务机制是以行为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为依据,在对社区居民体育服务需求特征、体育行为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对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过程进行规范的过程.对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为政府、体育管理部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能够对培养社区居民习惯、提升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意识提供帮助.从实践层面看,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当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通过对社区体育服务机制的探讨,可以细化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微观分析,构建出基于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机制,能够解决当前我国社区体育供给效率不高、监管不到位和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6].另外,通过社区体育服务机制的完善,可以在当前社区体育服务结构性短期的现实情况下,探索出一套能够提升社区居民体育观念,主动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现实路径,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关注服务机制的优化问题.
3 “共建共治共享”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掣肘
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是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是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满足社区实际需求,各级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社区体育服务改革做出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宝贵经验,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掣肘.从“共建”看,面临主体能力不足、动力不足、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从“共治”看,面临机制不完善,多元主体无法形成合力等问题;从“共享”看,面临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制约和信息技术有效利用不足等问题.
3.1 主体掣肘
多元供给主体专业化程度限制“共建”效度.“共建共治共享”强调供给主体的“一核多元”,政府作为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核心力量,当前在我国社区体育服务发展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力量的重要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政府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政策制定、制度推进等方面,而社会组织的作用体现在政策的落实和制度的实施等方面.从当前的实践看,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都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从政府层面看,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成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生活服务和教育服务在内的基本社区服务体系,作为社区的“代言人”,政府部门集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管理于一体,其供给效率和管理效率是非常低下的.由于在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上,民政部门和体育管理部门等存在职能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部门为社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7].作为体育部门,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普通人群,很少单独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就导致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不仅存在非精准化的问题,同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具体的供给中,由于社区和体育管理部门都缺乏精通体育服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导致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专业化不够.在公共服务供给中,能够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最佳主体是市场,但是社区公众体育消费的理念缺失,导致市场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动力不足.作为政府重要补充力量的社区体育组织,很多都是在社区、街道的支持下成立的,主要功能定位在体育活动组织等方面,由于政府支持不足,发展特别缓慢,很难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所以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政府主体、社会主体专业人才缺乏,市场主体主动性不够,直接导致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公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共建”效度亟待提升.
3.2 机制掣肘
机制不完善影响“共治”深度和广度.新时代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要满足社区美好生活需要,就需要在供给数量和质量方面下功夫,要实现社区体育服务供给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提升,就需要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供给效率,通过有效的监管和评价,实现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当前看,我国社区体育服务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多元合作机制、财政投入机制、决策与监管机制等.从利益表达机制看,公众对于体育活动能力、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不够,对于体育服务的关注不够,主动追求体育权利的动力不足.从多元合作机制看,由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单独依靠政府无力实现社区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需要通过社会化改革吸纳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但在传统体制下,政府一家独大,不利于调动社会和市场的积极性,所以社区体育服务供给首先要优化多元合作机制[8].其次,政府是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的主体,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财政投入制度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需要科学的财政投入制度.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并没有形成,在具体社区体育服务监管时,仍然以政府为主,耗费政府大量精力,不利于社区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决策、监管体系对于新时代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意义重大.但从新时代需求看,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有效性、科学性还不够,多元合作机制、财政投入机制、决策、监管机制等方面均不够完善,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拓展“共治”的深度和广度是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3.3 条件掣肘
社区体育服务设施不完善影响“共享”程度.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享,通过共享保障社区体育权利,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增光添彩.在具体的实践中,公众享受体育服务的途径主要包括两块:一是普通人群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这些设施集中在社区、公园和体育场馆等地方.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加大对于社区体育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但与公众需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社区公众体育锻炼需求.二是特殊群体体育服务设施.为促进社区发展,近几年我国兴建大量的社区服务机构,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已经建成社区综合服务设施2 960个,建筑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投入使用社区康复设施963个,建筑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建成使用社区托养服务机构711个,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9].这些养老机构功能大都比较齐全,为老年人准备大量的体育服务设施,能够满足老年人锻炼需求.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综合性的社区服务机构,大都建设在城市的郊区或者偏远地区,老年人如果想享有其中的服务,务必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些社区综合服务机构的利用率普遍不高,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另外在社区综合服务机构的建设中,出现明显的非均衡发展,部分发达地区利用经济优势,建设大量的社区服务设施,而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无力承担建设费用,导致社区综合服务机构明显不足,这些问题,无不妨碍公众平等享有公共体育服务的权利,影响社区体育服务的“共享”程度.
3.4 信息掣肘
智慧服务不足影响“共建共治共享”广度.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强调“共建共治共享”,其核心都是一个“共”,“共”从字义理解是指共同、一起.从公共体育服务看则是指必须通过“沟通”与“协作”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这是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基础[10].“沟通”与“协作”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区与服务主体的沟通协作;二是多元供给主体的沟通协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服务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方兴未艾,一大批智慧服务平台得以建设运行,在具体的公共服务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智慧服务系统来解决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的沟通与协作问题.从当前的实践看,各地基本都在推进社区人口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但这种推进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基本很少参与.这些平台的沟通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区与政府之间,无法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区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发挥沟通协商功能,且在这些服务平台中,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关注是很少的,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缺失、协同性不足、共享性不够等特征.另外各社区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考虑政府需求,没有考虑到社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无形之中造成对社区的“信息排斥”,形成社区利用综合服务平台的“数字鸿沟”,影响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共建共治共享”的广度.
4 “共建共治共享”与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基本途径
“共建共治共享”视域下,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强调“一核多元”“公平享有”与“协商参与”,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以提升动力为基础、优化结构为关键、完善制度为保障;目标导向是是促增长、提效率、降成本、优机制.但由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当前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面临主体掣肘、机制掣肘、条件掣肘和信息掣肘[11].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针对这些问题,为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持.
4.1 优化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结构,提升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能力
优化主体结构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继续丰富多元供给主体.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政府、体育管理部门要逐渐扩大权利下放的范围,促进社区主体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二是要逐步优化多元主体关系.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在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时,要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协商保障不同主体的利益,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当前我国社区体育供给中,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较弱的现实情况,一方面要通过政府支持,尽快提升体育非营利主体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支持,促进社区体育服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把体育消费作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社区体育服务的不断成熟.同时要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基层党组织对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范围、方向、目标等给予必要的引领与支持,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形成“一核多元”的主体结构,提升多元主体体育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社区体育服务供给“共建”效度[12].
4.2 优化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畅通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流程
对于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来说,优化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畅通社区体育服务流程,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强化投入机制.针对当前社区体育服务投入不足的问题,要明确划分不同服务内容的投入主体责任,要明确规定体育服务投入占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保证社区体育服务投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提高.二是要加快从管理到治理的深度转变.要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对社区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深层次改革,要在社区体育管理中发挥多元主体的力量,加强对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监督,实现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高效治理和高质量治理[13].三是要不断完善沟通协商机制.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涉及居民体育利益、社会主体利益、政府利益及市场利益,在具体的供给过程中,应该通过多元协商保证多元主体利益均衡.当前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居民委员会为基点,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发展议事机制,实现社区体育服务供给协商能够真正落地生根,拓展社区体育发展中的“共治”深度和广度.
4.3 加大社区体育服务资源整合,提升社区体育服务共享水平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下,短期大幅度提升社区体育服务投入是不现实的,要快速提升社区体育服务共享水平,加大社区体育服务资源整合是一条可取之道.当前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加大体育服务资源整合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社区与周边学校行政、企业、事业单位体育设施资源整合.从我国第七次体育场地调查的情况看,学校体育设施在我国体育设施中所占比例较大,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服务设施是进行社区体育资源整合的重点.我国从2000年以后就开始提倡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但直至今日都不尽人意,主要问题就是安全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可操作性不强[14].当前要尽快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法规政策,为行政、企业、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保驾护航.二是要加强社区体育人才资源开发整合.要对辖区内的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育爱好者、体育志愿者、体育教师、医护人员等进行深入调研,通过政策支持吸引他们参与到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队伍中来,缓解当前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提升社区体育服务“共享”质量与水平.
4.4 创新社区体育服务手段,加强社区体育服务信息共享
“共建共治共享”视域下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要求多元主体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多元主体才能真正理解彼此的实际情况,实现互相沟通、互相协调、互相补充.要实现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的信息共享,创新社区体育服务手段至关重要.当前要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并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将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系统的构建作为重要建设内容.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智慧服务系统来解决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的沟通与协作问题[15].在社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避免社区人口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的弊端,不能把政府作为唯一的建设主体,要积极吸纳市场、社会及公众参与,了解不同主体对于系统平台的不同需求,尤其要考虑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在信息库建设过程中,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沟通协调的枢纽作用,全面厘清辖区内的场地设施情况、居民偏好情况、体育组织情况、体育企业情况等信息,不断扩大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度与广度.
5 结语
“共建共治共享”对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提出新要求,面对这一新的课题,必须进一步拓宽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研究视野,丰富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研究思路,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指导下,深刻把握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内在要求、本质内涵、最终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理论体系.通过创新服务业态,构建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系统等措施,把握改革重点,化解改革难题,并最终促进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