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冲击下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1-09-11杨育智原广华马晶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影响因素

杨育智 原广华 马晶

摘要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国家和政策、社会和学校、基层和单位、家庭和个人4个方面分析新冠疫情冲击下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国家和政策因素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有显著影响,基层和单位因素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家庭和个人因素与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呈显著正相关,社会和学校的引导机制和作用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SEM)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7-027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7.070

Abstract Us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gricultural graduates employment intentions under the impact of Covid-19 epidemic from four factors of the country and policies, the society and schools, the grassroots and units,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ate and policy factors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grassroots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he roots and unit factors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their grassroots employment. Family and personal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grassroots employment. Meanwhile, the guidance mechanism and role of 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ies need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graduates;Grassroots employment intention;Influencing factor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新冠疫情的沖击使得原本就业压力巨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面临着更严峻的就业挑战。一方面,餐饮服务、旅游住宿、建筑制造、国际贸易等具有积聚性特征和非网络特征的行业或企业,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被迫减少或停止规模生产,核减或取消部分岗位招聘,调整或改变传统招聘宣传渠道;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工作、校园招聘、实习安排等工作同样因疫情原因被延迟或取消,或改为线上;另外,毕业生的毕业手续、论文答辩、求职心态等也受到较大影响。

同样,新冠疫情的肆虐使农业农村在基层治理、经济生产、物质供应等方面陷入困境,但也凸显出稳定经济、抵御风险、休养生息等价值功能和保障作用。农科大学生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力军,应当了解三农政策、掌握农业知识、学习专业技术,做到学农爱农、崇学事农、矢志基层,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有效挖掘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在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相比于城市地区、其他行业的非专业、不对称竞争,基层农村、涉农行业的“对口”就业更有利于发挥农科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实现基层建功的青春价值。

为积极应对最难就业季,国家各部门出台了多项“稳就业”“促就业”的具体举措。例如,教育部启动的“24365校园招聘”活动[1],人社部、工信部、共青团等6部门实施“百日冲刺”行动[2],国投集团联合中央企业、地方国企、社会名企等推出“国聘行动”等[3],继续做好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扩大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延长毕业生户口档案托管时间,加强网上就业指导就业服务[4],重点关注湖北高校湖北籍毕业生就业等。

因此,基于新冠疫情对国际国内经济、行业企业招聘、高校教育教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巨大冲击,基于农业农村抗击疫情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韧劲和较大的可发展潜力,基于国家推进和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假设

基层就业是指包括选调生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各项基层就业项目在内的,在县域或县域以下的乡镇农村等地就业创业的工作形式。目前基层就业意向影响因素可分为有限理性因素和自我实现因素,具体包括工作能力、政策优惠、工作稳定性、工作地与家乡距离、暂时出路等有限理性因素和贡献服务、政策宣传等自我实现因素[5]。李冬[6]的自致性因素、先赋性因素、其他因素三因素分类,具体包括学习成绩等自致性因素、性别等先赋性因素、是否了解基层就业政策等其他因素。祝军等[7]的人口学特征、家庭背景因素、大学生素质的三因素分类,具体包括性别、是否党员、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所在省份、户籍所在地和父母亲职务等家庭背景因素以及学习成绩、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大学生素质因素。此外,还有郑兴明等[8]的个人特征、家庭条件、社会资本、家乡环境和三农认知状况五因素分类等。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借鉴已有分类研究,尝试将影响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因素分为国家和政策、社会和学校、基层和单位、家庭和个人4个方面,并假设如下:在新冠疫情对国际国内经济、行业企业招聘、高校教育教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下,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中:

H1,国家和政策有显著正向影响;H2,社会和学校有显著正向影响;

H3,基层和单位有显著负向影响;H4,家庭和个人有显著影响;

H5,4个因素通过影响基层就业吸引力间接影响其就业意向;

H6,4个因素通过影响农科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进而间接影响其就业意向。

2 研究模型

2.1 模型构建

模型基于国家和政策、社会和学校、基层和单位、家庭和个人4项影响因素。为量化考虑,分别做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将国家和政策细分为政策宣讲动员、贷款税收优惠、公考升学优惠、就业创业扶持、工资福利待遇等量化因素,社会和学校细分为社会宣传度、公众认可度、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动员等量化因素,基层和单位细分为地理位置、周边设施、休闲娱乐、生活成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资水平、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量化因素,家庭和个人细分为父母职业、父母学历、亲友经验、是否独生、户籍类型、学历层次、个人专业、个人性别、工作期望、职业规划等量化因素[9]。研究采用四级量表法打分,例如新冠疫情的冲击对你到基层就业的影响:1表示没有影响,2表示影响较小,3表示影响一般,4表示影响较大。

笔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对调查问卷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前测变量、中介变量和结果变量构建模型。在此模型中,国家和政策、社会和学校、基层和单位、家庭和个人四项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下:①四类潜变量均可直接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产生影响;②四类潜变量通过基层就业吸引力影响农科大学生就业意向;③四类潜变量通过农科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程度影响其就业意向。

2.2 数据搜集

通過问卷调查,选取农林类的双一流高校和普通省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涉及农学、林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草业科学、植物保护等专业,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3份。在此次调查中,男生占43.4%,低于女生(56.6%);独生子女比例为41.3%,低于非独生子女比例(58.7%);非农户籍占39.7%,明显低于农村户籍(60.3%);双一流高校学生占42.5%,低于省属高校学生(57.8%)。由于样本数量及各项比例的分布差异,研究存在局限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科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向情况。

为应对疫情的影响,国家采取多项 “稳就业”“促就业”措施,在对这些利好政策的调查中,除了对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扩招有所了解(54.0%)外,其余关于延长毕业生户口和档案托管年限(14.3%)、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12.5%)、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4.7%)等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和基层就业政策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普遍偏低。

此次调查发现,基层就业宣传普遍对农科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大,选择“吸引力较大”的学生仅9.7%,“吸引力一般”的学生占64.5%,“吸引力较小”和“没有吸引力”的学生共占25.8%。同时,非常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农科大学生占比13.7%,远低于不太愿意的学生(30.5%)和不愿意的学生(15.2%),还有40.6%大学生的参与意愿为“一般”。另外,在关于“农科毕业生应对口就业,到基层农村建功立业,在田间地头书写文章”的认同和践行程度上,87.4%的学生表示“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但“非常愿意”去实践的学生仅占21.6%。

2.3 数据检验

表1显示,样本整体的Cronbachs α值达到0.912,表明信度较高,样本数据内部一致,测量结果稳定可靠。从各个潜变量的信度检验结果来看,除了家庭和个人因素外,所有因素的Cronbachs α值都大于0.8,表明这些潜变量的测量结果都具有较好的信度,适合进行假定模型的研究。个人和家庭因素的Cronbachs α值为0.665,主要因为其中包括性别、户籍、是否独生等客观数据统计变量。另外,使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结果进行效度检验,包括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表1显示,整体以及4个潜变量的KMO值都在0.8以上,Bartlett检验的P值均小于0.01,表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 实证研究

通过对理论模型的检验,先观察4个潜变量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直接影响,再观察基层就业吸引力和基层就业认知程度的间接影响。

3.1 直接影响

国家和政策因素、社会和学校因素、基层和单位因素、家庭和个人因素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直接影响如表2所示。除了社会和学校因素外,其他3个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国家和政策因素、基层和单位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家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

第一,国家和政策因素与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呈正相关,标准化系数为0.237,证明假设1正确。研究显示,公考升学优惠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但同时反映出基层就业只是他们暂时的、权宜的工作。同时,贷款税收优惠、就业创业扶持也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政策宣讲动员、工资福利待遇等展现国家对基层就业的重视程度和基层人才的引进力度也会显著影响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重视程度和引进力度越大,其参与意向就越高。

第二,基层和单位因素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54,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证明假设3正确。经分析,地理位置、周边设施、休闲娱乐、工作环境等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负面影响较大,工资水平和职业发展也有所影响,而低生活成本的关注度和吸引力并不大。这说明基层和单位是制约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负面因素,并且地理位置是客观因素,周边设施、休闲娱乐也是外在于基层单位的因素,都不容易改变。

第三,家庭和个人因素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24,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证明假设4正确。统计显示,父母职业、父母学历和亲友经验的影响较大,说明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愿受家庭影响最大,甚至大于国家和学校的宣传影响,因此应强化对家庭成员的宣传和动员,提高其关注度和认可度。学历层次、个人专业的影响系数为0.688,表明农科大学生对基层就业,发挥专业所长的认同较高,因此在政策宣传和就业动员中应加强这方面的侧重。工作期望、职业规划的影响系数均大于0.5,表明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此外,性别、户籍和是否独生对基层就业的影响较小,其中的部分农村户籍学生对基层就业不太认同。

第四,社会和高校因素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77,相关关系不显著,假设2没有得到验证。与其他3个因素相比,农科大学生并不认为社会的宣传、公众的认可和高校的就业指导、就业动员等明显影响其就业选择。同时,双一流高校与省属高校的学生相比,关于社会宣传对基层就业影响很大和较大的比例,省属高校学生(33.2%)低于双一流高校学生(36.5%);关于公众认可对基层就业影响很大和较大的比例,省属高校学生(31.7%)略低于双一流高校学生(32.6%);关于就业课程对基层就业影响很大和较大的比例,省属高校学生(30.1%)高于双一流高校学生(26.4%);关于就业指导针对性很大和較大的比例,省属高校学生(28.1%)略高于双一流高校学生(27.4%);关于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很大和较大的比例,省属高校学生(31.1%)略高于双一流高校学生(30.2%)。

3.2 间接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国家和政策因素、家庭和个人因素能显著提升基层就业吸引力并增强基层就业认知程度,基层和地方因素相反起到显著降低的作用,社会和高校对基层就业吸引力和认知程度无显著影响,假设5和6得到部分验证。因此,4个潜变量通过提升基层就业吸引力,提高农科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可以间接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意愿。与直接影响的研究结论一样,社会和高校因素的影响不显著,但这并不表示其不重要,相反,应继续加大社会宣传的广度、深度和有效度,提高公众对基层就业的关注、认可,甚至赞赏;同时,改进和完善高校的就业课程、就业动员和宣传工作,切实发挥二者应有的正向宣传和积极引导作用。

以国家和政策因素为例,对间接影响和总影响进行说明。间接影响是2个路径系数的乘积,国家和政策因素对基层就业意向的间接影响有2个方面:①国家和政策因素对基层就业吸引力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69,基层就业吸引力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06,因此国家和政策因素通过基层就业吸引力产生的间接影响为0.097。②国家和政策因素对基层就业认知程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44,基层就业认知程度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31,则国家和政策因素通过基层就业认知程度产生的间接影响为0.103。③国家和政策因素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总影响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总和,即0.237+0.097+0.103=0.437。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见表4。

4 结论与对策

4.1 研究结论

(1)近89%的农科大学生认为基层就业吸引力不大或一般,84%的农科大学生对基层就业认知程度低或一般,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和作为过渡性、权宜性就业的农科大学生比例高达83%。

(2)国家和政策因素能显著提升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公考升学优惠、贷款税收优惠、就业创业扶持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具有正向、显著的激励作用,政策宣讲动员、工资福利待遇等展现国家对基层就业的重视程度和基层人才的引进力度也会显著影响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

(3)基层和单位因素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有较大阻碍作用,尤其地理位置、周边设施、休闲娱乐、工作环境等的负面影响较大。这表明工作以外的自由时间安排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影响其基层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4)家庭和个人因素中,父母职业、父母学历、亲友经验的影响较大,说明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愿受家庭影响最大,甚至大于国家和学校的宣传影响。农科大学生对基层就业,发挥专业所长的认同度较高,但性别、是否独生对基层就业的影响较小。

(5)社会和高校因素中,省属高校学生对社会宣传度和公众认可度的影响认知略低于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学生对就业课程、就业指导和就业宣传影响的认知略高于双一流高校。这表明社会和高校因素的影响不显著,这与社会应有的正向宣传效应和高校原本的教育教学属性存在较大差距。

(6)基层就业吸引力和基层就业认知程度存在间接作用。国家和政策因素以及家庭和个人因素能显著提升基层就业吸引力并增强基层就业认知度,进而提升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基层和单位因素显著降低基层就业吸引力并阻碍基层就业认知程度的提升,从而降低基层就业意向。

4.2 改进对策

4.2.1 健全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由于缓解疫情冲击的多项基层就业措施并没有得到更多来自毕业生的积极响应和有效回应,因此要继续完善农科毕业生关注的基层就业优惠政策,比如升学公考优惠、贷款补贴优惠等;地方也要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地方区域特征、资源优势和人才需求等提供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更能留得住人才、发展好人才的利好举措[10]。

4.2.2 改善基层就业工作环境。全民抗击疫情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农业农村的大后方和压舱石作用。因此,要持续加大对基层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有序改善基层的社会治理、工作环境和生活设施,深入挖掘农村基层的发展动力、市场活力和就业潜力以及风险抵抗力和人才吸引力,切实提高农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意向和比例。

4.2.3加强基层就业宣传力度。广大基层分区分级精准有效的抗击疫情离不开“人民为本、生命至上”的“接地气、顺口溜”式防疫宣传。因此,要有效借鉴基层的防疫宣传,将基层就业的宣传和动员深入到学生家庭,提升全社会对基层就业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同时,提高农业院校对基层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增强基层就业动员的实效性。

4.2.4提升农科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疫情影响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非农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率显著高于农村生源[11]。数据显示,农科大学生“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发挥专业所长,到基层就业的比例为87.4%,但“非常愿意”去实践的学生仅21.6%。这表明提升农科大学生和农村生源大学生,尤其是农村生源的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培养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的情怀,激发他们崇学事农、“叶茂归根”的志向,是当前亟待高度关注的就业问题[12]。

总而言之,新冠疫情的冲击凸显了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和发展潜力,乡村振兴的实施绘就了农业农村的发展规划和战略蓝图。为构建农科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发挥专业所长、基层就业创业的长效工作机制,国家和政策、社会和学校、基层和单位应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促成农科大学生基層就业的良好氛围,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DB/OL].[2020-11-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09/xiaozhao/.

[2] 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启动[EB/OL]. http://www.cac.gov.cn/2020-05/06/c_1590313392307371.htm.

[3] 国聘行动[EB/OL]. https://www.iguopin.com/index.php?m=&c=job_fair&a=index.

[4] 郭玉娟.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形势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76-77.

[5] 徐自强,鲁瑞丽.大学生基层就业行为的策略空间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89-92.

[6] 李冬.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15(1):46,53.

[7] 祝军,杨平.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和满意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2):2-17.

[8] 郑兴明,曾宪禄.农科类大学生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吗?——基于大学生农村基层服务意愿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7-102.

[9] 蒋承,张思思.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趋势分析:2003—2017[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5):60-70,167.

[10] 代兴梅,张艳,刘彦博.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农科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9(12):105-107.

[11] 李涛,孙煖,邬志辉,等.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0):110-126.

[12] 金韦明,卫善春,沈延兵.新冠疫情影响下促进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9):16-20.

猜你喜欢

结构方程模型影响因素
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