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09-11汪鑫鑫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旅游扶贫乡村振兴广西

汪鑫鑫

摘要 乡村旅游扶贫是促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贫困地区稳定脱贫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运用SWOT分析法对广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广西实施旅游扶贫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多元民族文化和积极的经济政策环境优势,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扶贫考核指标的局限性,财政支持乏力,旅游交通通达度较低,旅游时间比偏高,旅游产业同质化,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旅游扶贫;对策;广西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7-026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7.067

Abstract Rur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from poverty allevia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ways to achieve st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oor areas.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uangx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uangxi has the advantages of rich tourism resources, multi-ethnic culture and positive economic policy environment.However, it also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imitation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lack of financial support, low accessibility of tourism and transportation, high travel time ratio, homogeniza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talents.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Countermeasures;Guangxi

旅游扶貧旨在立足于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形成旅游经济实体带动贫困地区人口就业,实现贫困户与地方财政双增收[1]。它是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低开发成本、易参与性、高回报和可持续性的特点,通过合理有效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推动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性的经济收入和财政收入,消灭绝对贫困,打好地方经济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因此,旅游扶贫推动了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战略也为旅游扶贫营造了生存发展环境,通过实施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脱贫。

目前有部分学者已从旅游扶贫的模式、路径探索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展开了研究[2-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的学者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旅游对扶贫成效、效益增收、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力,并提出相应对策[8-10]。既然加入旅游市场,就要形成竞争,部分学者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分析了乡村旅游竞争力[11-13]。从整体研究情况来看,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之际,乡村旅游扶贫研究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将三者结合运用于具体区域的研究却比较少。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将产业扶贫作为工作重点,旅游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一部分,对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广西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且明确指出将旅游扶贫作为减贫带贫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经过近5年的实践,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已经在广西取得阶段性成效,乡村贫困面貌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1 乡村旅游在广西的实践情况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旅游扶贫成为广西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各市各地旅游产业遍地开花,旅游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模式呈现多样化,旅游产品层出不穷。近年来,广西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鼓励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村镇、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截至2019年底,广西建立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1 062家,其中有94家广西四星级(含)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以优质的旅游体验推动乡村旅游升级,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地游客承载量。2019年广西国内外游客总量为8.76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89亿人次,同比增长约26%,约占全自治区接待游客总量的46%;乡村旅游消费约2 766亿元,同比增长约34%,约占全自治区旅游总消费的27%以上。

2019年广西为国家和自治区贫困县发展旅游拨付专项资金2.2亿元,支持发展旅游扶贫,国家拨付2 5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用于贫困地区建设旅游厕所323座。指导贫困地区建设高铁无轨站旅游集散中心11个,广西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0个,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1个、自治区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6个。组织48个规划单位,对84个扶贫村屯进行了无偿旅游规划,推动贫困乡村旅游发展。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旅游扶贫的发展现状

2.1 实施旅游扶贫基础和条件

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雨热充足,植被四季常绿,冬季比较短暂,一年有9~11个月适合出游。在自然风光方面,拥有喀斯特地貌区、丹霞地貌区、花岗岩地貌区、砂岩地貌区、银滩、金滩、火山岛等主要地质地貌旅游区;在历史文化方面,广西拥有如柳江人洞穴遗址、兴安县秦代水利工程灵渠、梧州龙母寺、贵港南山寺等具有历史文化又有自然科考价值的旅游资源;在民族特色方面,广西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地区,11个少数民族分散在不同区域,地方乡村民族文化尤为浓重,形成特有的民族乡土文化,如壮族蚂拐节、苗族跳坡节、瑶族盘王节以及民歌、民谣等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特色。

2.2 实施旅游扶贫的不足之处

2.2.1 旅游扶贫政治性导向较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重视。

从国家和广西脱贫考核标准上来看,主要目的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贫困户实現稳定脱贫达标的衡量标准,根据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在广西年度“四合一”考核指标中,旅游扶贫只是作为产业扶贫的其中一种扶贫方式,并没有明确作为扶贫考核指标,多数地方推行的旅游扶贫只是锦上添花。在脱贫攻坚期,立竿见影的脱贫成效仍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手段,显然投资成本较高、回报周期短、风险大、季节性不稳定的旅游扶贫与现阶段的任务目标需求相悖,但它又是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2.2.2 保障性支持力度不够,旅游扶贫缺乏动力。

在实践中,旅游扶贫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广西各地方财政收入,由于广西是欠发达地区,收支不平衡,各地财政投入重点在住房、教育、医疗、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等主要方面,并没有专项的扶贫资金用于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更多是靠贫困村后盾帮扶单位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助力乡村振兴比较乏力。在解决资金渠道方面,金融扶贫可谓重要突破口,但是由于贫困地区适合乡村旅游的业务少,农户的房屋产权、土地产权制度不规范,难以折合资本作为贷款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担心农户的偿还能力和信用等因素,不敢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贷款。当前,金融扶贫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政策性小额贴息的方式,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获得小额贷款,贴息周期短,乡村自主发展旅游扶贫步履维艰。

2.2.3 交通通达性和区位存在局限性。

旅游地的地理位置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而广西50%的面积均为山地丘陵地带,又是全国主要的喀斯特地貌区。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广西多数贫困人口分布在多山多丘陵地带,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问题。一是区位和地质等因素的局限性,通往旅游地及旅游地内部景点之间的交通通达度较低,增加了游客的时间成本和消费成本,难免会降低游客对旅游地的评价感受;二是由于旅游时间比较高,所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引的旅游主体以市县区域内较近的消费群体为主,能够开展旅游的空间行为尺度一般较小,是限制旅游地延伸吸引半径的重要因素。

2.2.4 乡村旅游产业同质化普遍较高,缺乏品牌意识。

在旅游扶贫的实施过程中,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产业项目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在广西倡导的“一村一品”的号召下,以及上文所提到的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旅游地的主要客源仍然来自周边地区,在一定的区域内,开发的旅游产品多,但规模小、相互独立、同质化现象严重,显然与游客追求的多元化感知相违背,缺少立足于乡土文化特色,引导乡村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避免因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的客观事实。造成同质化高、竞争力低的另一主要因素在于缺乏创新意识或品牌意识,盲目模仿跟风发展较为成熟乡村旅游,却又难以把握经营核心理念,使营造出的旅游景区处于山寨的尴尬境地,营业惨淡,浪费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再者开发的旅游资源个性化不够突出,服务方式千篇一律,难以满足游客对特色的物质文化的需求。

2.2.5 开发与经营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早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因素以及推行城镇化,贫困地区学历较高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青壮年均流向相对发达地区,农村多为老、妇、幼、病、残等剩余人口,人口结构严重失调。在参与旅游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除了集体地租和扶贫专项资金每年有几百元的入股分红之外,只能参与简单的旅游服务性工作,在利益分配上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巨大的人才缺口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旅游扶贫产业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部分,旅游区的规划、选址、开发、管理、营销和后期运营等一系列程序所形成的结果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吸引满足消费群体才能确保存活,实现发展的可持续,这样就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在广西实施旅游扶贫的队伍管理配备上,主要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委支书和村委主任,繁重的脱贫摘帽任务和频繁的迎检工作已经让村干部无暇他顾,造成诸多新开发景区后期烂尾。

2.3 实施旅游扶贫的机遇与挑战

旅游扶贫是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全国各级各部门鼓励社会力量一同参与扶贫,为推动旅游扶贫,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支持发展乡村旅游。2015—2018年,国家相继出台了15部关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相关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乡村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明确提出对于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增效,给予相应的奖励,这为旅游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政策条件。

广西经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之后,经济发展逐步复苏,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根据2019年《广西统计年鉴》,2010—2018年广西城镇和农村人口恩格尔系数分别由38.1%、48.5%降低到30.7%和30.1%。近些年的扶贫成效十分显著,农村人口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跌,补齐了乡村贫困人口的收入短板,为实现旅游消费创造了可能,基于经济和政策性支持,给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不断丰富的游历阅历,旅游群体对旅游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质量、多元化给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乡村旅游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3 广西乡村旅游扶貧的对策

3.1 转换工作重心,完善旅游扶贫工作机制

现阶段处于脱贫攻坚收官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交替转换阶段,消除绝对贫困的工作任务已经取得决定性成效,接下来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产业发展上来,尤其要重视旅游扶贫的作用,要立足乡村实情,优化空间布局,使乡村旅游与乡土民俗文化、自然环境、休闲、康疗和科研相结合的“产学研”+“体验感”的旅游体系,发挥旅游扶贫的媒介作用,将一二三产业串联起来、有机结合,“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乡村旅游与从乡村自然文化和谐共进。

在2020年脱贫攻坚结束之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就要在政治工作的驱动下,量化旅游扶贫考核指标,引导各级各部门切实重视起来。首先是目标转换,将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目标转换为致富,目标是实现乡村经济富裕;其次是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以任务目标为旋转轴,转变行业部门职责、重新分组,可将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下设各专责小组,其中由旅游文体局牵头组建旅游扶贫专责小组,由自然资源局的国土部门、规划部门,工商局、商务局、投资促进局、行政审批局、科技局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旅游扶贫的政策文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3.2 多渠道争取资金,金融扶贫支持

在脱贫攻坚收官期要把旅游扶贫提上议程,有针对性地设置旅游扶贫专项财政资金,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主导旅游项目,由政府主导拨付、财政部门监管,吸引企业或有能力的个体参与经营,一部分贫困户财政补助资金可通过折合股份的方式如何乡村旅游扶贫企业,确保贫困户收入可持续。各县区、乡镇领导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的政策进行旅游项目招标,吸引企业投资。另一方面是由个体或集体申请项目,融合各类银行、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完善金融信贷服务体系,创立“产业项目e服务”搭建平台,扩大可评估资产范围从固有资产、用地使用权和旅游项目股权方面,重点支持贫困村集体或建档立卡贫困户。促使大型商业银行推行“大型企业带动、银行让利贴息、贫困户受益”的普惠平台,做到应贷尽贷,通过关键“输血”为持续“造血”创造条件。

3.3 统一规划布局,提高旅游地交通通达度

以县域为单位,以实现全域旅游一小时为目标,调研考察县区范围内可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将文化、自然、休闲、疗养、科考和娱乐进行归类,与县域内成熟主流的旅游景区补充组合,打造具有层次感的多样化旅游景区群,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感知需求。为降低旅游时间比,地方政府要几何式规划交通路线,适当地提高公共交通尤其是旅游交通专线服务能力,提升点对点、点与面之间的交通通达度,为区域内全域旅游快速发展提供道路网支撑,优化交通服务网,这样既促进了经济要素的加速交流,加强了乡村经济与外界市场的联系,又能使游客在短期时间内获得更多样化的消费体验。

3.4 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和培训管理

针对乡村人口结构失调、旅游人才紧缺的问题,要培训致富能人、引进专业化人才和搭建专业平台,吸引乡村青壮年回流。要做好4点,一是在近5年的脱贫攻坚期内,村干部、致富能人经过数次专业培训,在知识技能和经验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二是建立健全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加强对旅游产业参与人员的岗前和岗位培训;三是优化人才引进制度,通过优厚的福利待遇、盈利分红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扶贫,重点从旅游创新、产业项目运营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引进职业经理人、营销团队,确保在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四是搭建旅游创业平台和创业孵化基地,从场地租赁、减少收税、风险补偿和成效奖励等方式鼓励大学生从事旅游扶贫。

3.5 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

首先,无论是作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决策者、经营者还是参与者,无论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何种阶段,都要树立品牌意识,建立品牌能够增强旅游产品、乡村的知名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需求量的提升刺激产业优化升级,以满足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将旅游品牌引导所能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直接反馈给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营造全民争创品牌的思想意识。

其次,要打造乡村特有的品牌,就要先做好自我定位,在定位中寻找可以代表区域特色的承载物,这种承载物可以是与地方乡土、民俗文化相结合的饮食,做好调研工作确保能够被大众广为接受,通过营销被消费者认知,提高品牌影响力;承载物也可以是康疗、休闲等,如河池市巴马县长寿村将长寿作为乡村名片,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带动整个乡镇经济发展,在发展中为贫困户创造致富机会,而经济发展的社会红利会反哺贫困地区,形成良性循环。

再次,要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该品牌的熟知度。线上通过实施“互联网+旅游+扶贫”的方式,利用国内主流自媒体、微信、微博以及主流旅游App客户端组织宣传,以生动形象的视频策划或朗朗上口的文化表达方式强化对旅游地、旅游产品的认识;线下则是要在游客旅游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传统高性价比的旅游消费,增强游客对旅游地的好感度,提高游客回头率。

参考文献

[1] 苏彩云.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困境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20(2):54-55.

[2] 王红梅.乡村振兴视域下广西旅游扶贫创新路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9,17(6):21-26.

[3] 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6):40-41.

[4] 赵影.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及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20(6):85-86.

[5] 张洁.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2020(8):74-75.

[6] 陈博.产业兴旺战略下陕西省乡村旅游品牌建设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0(8):58-59.

[7] 徐忠勇.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20(9):64-65.

[8] 李勋.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朔城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6):191-193.

[9] 崔昕.全域旅游理念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J].农业经济,2020(9):43-45.

[10] 胡玲.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探究[J].商业经济,2020(8):20-21.

[11] 王新越,朱文亮.山东省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9,39(1):147-155.

[12] 王凯,林惠,甘畅,等.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关系: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经济地理,2020,40(2):200-208.

[13] 张霞,王斌.陕北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6):311-318.

猜你喜欢

旅游扶贫乡村振兴广西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