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大学生网络人设的思政教育引导策略

2021-09-11蔡炫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现实思政社交

蔡炫

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一般项目 “大学生网络人设的双重效应及其网络思政策略”(GDWL20YB30)的成果。

摘要:网络人设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运用,其产生有社交需求和利益驅动的外部诱因,也是补偿心理和自尊心理作用的产物,其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等多方面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从“防”到“疏”、从“引”到“用”的网络思政教育策略,有效帮助大学生完善人格和健康发展。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人设;网络思政;思政教育

人设,从最初的二次元作品中诞生,到后期成为大众较为常用的网络行为产物。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社交软件的普及,网络人设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运用,它不仅表达了大学生对自己的期待,也隐藏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心理等多方面状态,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网络人设的网络思政教育引导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将是关心关怀青年大学生的重要突破口。

一.大学生网络人设产生的动机

(一)大学生网络人设产生的外部诱因

一是社交的要求。人对社会赞许的需要和控制交往结果的期望是促使人设形成的重要原因。科技改变了社交载体,人们的交流互动模式从以往的面对面社交走向指尖社交,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对方的了解绝大部分从其在网络上的自我呈现而来的。作为线上社交重要参与者的青年大学生为自身设定网络人设来提升形象,增加吸引力,满足其社交需求。与此同时,大学生除了是校园里的学生,同时具有子女、朋友等多重社会身份,为自己设定网络人设,满足其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需要,有效帮助自己对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架设沟通渠道。二是利益的驱动。明星人设的运用为其本人及团队带来显而易见的可观效益,使得平民大众也为此心动,仿效该模式追求和获取利益,大学生虽难以如明星一样获得超高的经济收益,但也为自己的兼职和创业积攒人气。

(二)大学生网络人设产生的内在动机

一是补偿心理的促成。补偿心理是个体挫折后的心理防御和心理适应机制,虚拟的网络人设展示使用主体自身所期待的美好事物和形象,其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补偿心理起了作用。大学生是富有朝气,好胜心较强的群体,在尝试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存在一些求而不得的偏差,强烈的好胜内驱力促使他们转战虚拟环境,设立和维护准入门槛低的网络人设,在当中寻求实现,补偿其在现实中的缺陷和缓和挫折感。换言之,网络人设帮助大学生变相地满足求成欲。二是自尊心理的激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尊重包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包含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大学生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成绩和校园生活上的成就在同龄人中同质化程度较高,难以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尊重。强烈的尊重需求促使大学生打造个性化的网络人设,并用积极的行动努力维护,试图管理和控制别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提升自信心,从别人的关注中达到满足自尊心理的目的。

二.关于大学生网络人设的教育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人设具有双重效应,深挖和“扬长”网络人设的有利因素,找准思政教育的关键切入点,延伸和放大网络人设的正面功能;对于不利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引导方法,在网络思政工作中构建良性互动机制,提前控制其发展方向和抑制网络人设的负面效应的发挥。建议采取从“防”到“疏”、从“引”到“用”的网络思政教育策略,有效帮助大学生完善人格和健康发展。

(一)从“防”到“疏”

1. 提高认识,规范网络使用行为

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难以抵挡网络负面效应的冲击,可能会出现自我价值迷失、双重人格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甚至出现欺骗行为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关注到网络人设在大学生中普遍使用的现象,以及预判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大网络安全的宣传力度,帮助大学生规范网络使用行为,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以及要理性和慎重看待他人的网络人设;二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避免网络贷、校园贷;三是要规范自身的网络社交行为,不仅要教育学生保护自己,而且要教育他们不伤害他人,网络人设虽是虚拟的,但不能借此肆意宣泄,要让大学生知法懂法,避免违反网络道德,甚至做出网络犯罪行为。

2. 及时调整,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网络人设是带有虚拟性质的行为,人在现实与虚拟中角色切换。虚拟自我所带来的满足感,容易使人滋生逃避现实的消极心理,沉浸于虚拟自我中难以自拔,甚至现实与虚拟中角色混乱。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辅导十分必要,可进行团体辅导,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的差距,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现实自我,培养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个别难以把控好现实与虚拟的大学生要及时提供必要的个体心理辅导,帮助其从虚拟自我中脱离,认识现实,调整个人期待,在需求中找到平衡点,接受现实的自我。与此同时,同类型的网络人设之间有相互吸引的作用,部分也存在特定的圈子文化,那么抓住同一类型的网络人设使用人群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心理疏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寻找根源,关注大学生的真实需求

了解教育对象是教育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现实中大学生的群体发展需求,也要注重具体的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差异。所有现象都有其原因,每一种人设都蕴含着人设主体的意图和动机,透过现象看本质,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大学生网络人设,深入了解和解读大学生网络人设背后所表达的情感或需求,更加快速和准确地判断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或使用主体的心理动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和重视其反映出来的真实需求,尊重他们的合理需求,在适当的范围内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或给予补偿,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则要及时指出来,并做好疏导解释工作,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二) 从“引”到“用”

1. 思想引导,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价值观的确定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抓好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一方面,善于以青年的话语方式来开展交流,活用网络评论与互动,以点赞和赞美评论的方式鼓励正能量的网络人设或网络文化继续发扬,而及时果断地对负能量的人设或不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揭示和批评。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对当事人的思想引导有效果,也让更多的青年听到正确的声音。另一方面,用好线下社会实践教育,让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从网络转移到社会实践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大学生克服虚拟社交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知识和丰富体验,扩展自己的视野和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2. 目标激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一个积极、正面的网络人设,是个人为自身设定的较现实高质量的人物形象。为了符合不同“人设”定位,人设使用者意味着要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1]在这过程中,其实可以视为自我提升和自我规范的开始,如果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人设的目标效能,对于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来说,不至于迷茫,且能够起到较大指引作用。网络人设可以作为一个方向,再通过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澄清价值观,以及进一步对所向往的人设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探索和认识,排除与自身不相适应的人设特质,保留与自身匹配或值得发扬的人设特质,结合实际重新设定明确的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发挥网络人设的监督作用,培养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及时监督和规范自我行为,在行动中不断地实现自我形象、生活品质、个人素养等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洋.人设:自我提升和自我规范的开始[N].人民日报,2020-05-01(8)

[2]李孔文.“95后”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特点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8,(21)

[3]李欣阳.传播心理学视角下“人设社交”现象研究[J].中国报业,2020,(3)

猜你喜欢

现实思政社交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