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侬治疗痹病经验及应用体会
2021-09-11李淑芬邓晓光
李淑芬 邓晓光
【摘 要】 张梦侬临床上将痹病辨证分为痛痹、行痹、热痹、热痹化燥、痹证肝肾亏虚、痹证化热伤阴等证型进行论治;其中痛痹又分为漏肩风、半身冷痛、痛痹化燥等。其治痹特点:其一治痹首先明于辨证,首辨病位,次辨病机;其二治痹重在祛邪,祛邪重在通滞,临证重视通络止痛,临床可用散寒以通、活血以通、化痰以通、行气以通等;其三治痹用药立足扶正,扶正重在调补气血,既可达到祛邪之效,又可达到补虚复荣之功;其四治痹善于针药并用,内外结合,临床可见奇效。
【关键词】 痹病;中医药;名老中医经验;张梦侬
张梦侬是湖北省著名中医,中医临床大家。他在临床上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对痹病有着独到的见解。
1 张梦侬生平简介
张梦侬(1896—1977),原名炳丞,别名正一,字宏彪,湖北汉川人。1922年,师从当地名医安士林学医。1928年秋,应聘汉川卢寿萱药店坐堂应诊。1932年至郑州,改名梦侬。因治愈霍乱等重症多例,声望日高,被聘为《郑州通俗日报》民众顾问版中医顾问,当选郑州国医公会理事,兼任水灾救济委员会郑州收容所义务医师。“七七”事变后赴西安行医,先后被选为西安市国医公会监事、理事、理事长。1947年,任陕西省国粹中医学校讲师。1954年,回湖北行医,当选汉川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1955年,调任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中医主治医师,并为省血防委员会暨血吸虫病研究会会员,旋调至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湖北中医学院建立后,担任内经教研组组长。曾任湖北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他治疗疑难杂病经验丰富,博览群书,不少经典医籍每能脱口成诵。毕生专志于医,积五十余年临证经验,著有《临证会要》《儿科辑要》《产后临证医案》等书。
2 张梦侬对痹病的论治
痹病又称痹证,现多称为风湿病。张梦侬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临证会要》中,其论治痹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证会要》中专门列有“痹证”一章进行论治。张梦侬在临床上将痹病辨证分为痛痹、行痹、热痹、热痹化燥、痹证肝肾亏虚、痹证化热伤阴等证进行论治。其中痛痹又分为漏肩风、半身冷痛、痛痹化燥等证,于每病证之后,分别叙述证候、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用法等,展现出张梦侬对本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药应用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发前贤旨奥,会以己见,切合临床实际。
2.1 痛 痹
2.1.1 露肩风 肩肘臂腕,痛如锥刺,不能屈伸,其痛以肩肘外下侧部为剧。痛处不现红肿,但手不可近,其病多发于一侧。
病机:睡卧当门、窗露缝或墙壁罅隙之处,贼风乘虚邪入于手太阳、少阳之络。
治法:疏通经络,调气活血,针药并用。
针穴:腕骨、阳谷、养老、支正、液门、中渚、阳池、支沟、肩贞。均针患侧。
方药:桂枝6 g,炙甘草、白芍、红柴胡、秦艽、羌活、姜黄、卫矛各10 g,桑枝60 g,海桐皮15 g,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分3次温服。被覆,得微汗为佳。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如服药1个疗程,痛止病愈,可停药观察;如病痛减轻,但未痊愈,可按本方继续多服,更用刺法,以完全治愈为止。如多年久病,须长期服药。
2.1.2 半身冷痛 久患腰腿作疼,下半身畏冷,虽在三伏天气,亦须坐垫棉褥,否则觉寒冷彻骨;夏月亦不能去衣,略受寒凉则腰腿立时作痛。
病机:精气亏损,又加常受寒湿,正虚邪侵,痹阻经络。
治法: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药须甘温,法宜缓图。
方药:彰明附片120 g、精羊肉250 g。开水五磅,熬至一磅半,每日分2次取汁温服。本方自立冬之日起至次年惊蛰节止,每日1剂。
2.1.3 痛痹化燥 始则腰痛,继则腰痛连及双下肢,病久不愈,痛日增剧。屡用辛燥,渐至腰椎下旁肌肉有掌大硬块,坚硬如石,日夜痛无休止,导致腰不能转侧,腿不能屈伸,转侧困难。食少形瘦,大便结滞不畅。
病机:经筋扭伤于先,寒湿乘袭于后,气血凝滞,寒湿内蕴,日久酿热化燥,经筋失养,故腰腿转侧屈伸皆废,形与瘫痪无异。
治法:润燥通络,活血荣筋。
方药:①黄芪、党参、白术、苍术、茯苓、生地黄、熟地黄、杜仲、黄柏、牛膝、续断、补骨脂、菟丝子、陈皮、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麦冬、泽泻、神曲、贯众各60 g。共炒,研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次10 g,每日3次,开水送下。②活血藤120 g、明玉竹60 g、当归60 g、白芍60 g、干地龙21条、全蝎10 g、桃仁30 g、红花30 g、羌活30 g、独活30 g、白酒2500 mL,大瓷罐装药泡酒,密封半个月,每饮1小杯。药酒服完一半,可再加白酒相应量,日饮少许,以助药力。
2.2 行 痹 一侧上下肢交替肿痛,以四肢关节内侧为甚,行动受限,手不可近。
病机:风寒湿邪客于手足三阴经脉,气血逆行不畅。
治法:祛风、宣湿、散寒、通经活络,针药并施。
针穴:肩髃、曲池、列缺、曲泽、少海、中渚。刺法:因患肢痛极不能动,先按摩患侧上述六穴,次用“缪刺”法,刺健侧上述同名穴,以缓其痛。
方药:苍术、黄柏、桂枝、威灵仙、姜黄、秦艽、白芍、牛膝各10 g,海桐皮、晚蚕砂各15 g,羌活、独活各6 g,桑枝30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温服。另用上方2剂,泡酒1500 mL,每次1小杯,每日3次,以防复发。
2.3 热 痹 上下肢肩肘腕指、髀枢膝膑踝趾诸关节疼痛。痛处热炽,微现红肿,痛如锥刺不能动;多有炽热、汗出、舌红、脉数、食少、形瘦等象。
病机:风寒湿邪日久化热;或感受热邪,湿热痹阻而致。
治法:甘寒清热滋阴,苦寒泻火坚阴,佐以败毒息风通络。
方药:生石膏粉、忍冬藤各30 g,鲜桑枝、白茅根各60 g,夜交藤、鲜石斛、白芍、生地黄各15 g,知母、黄柏、甘草、竹茹各10 g,白粳米1撮。
2 d分6次温服。发病严重时,可1 d服完,多服能痊愈。
2.4 热痹化燥(全身关节疼痛变形) 肢体关节疼痛,四肢及背脊腰骶诸关节部分肿大强直,畸形,肌肉萎缩,拘急挛缩,屈伸不利,脉微浮短涩,或浮洪弦滑。
病机:湿热蕴结,郁久化燥,气滞血瘀,故肢节变形而拘挛。
治法:增液润燥,养筋活络。
方药:鲜桑枝60 g,鲜石斛、白芍、玉竹、薏苡仁、海桐皮、五加皮各15 g,忍冬藤、白茅根、夜交藤各30 g,炒黄柏、川牛膝、知母各10 g。浓煎,分3次温服。15剂为1个疗程,重病、久病,可续服3个疗程。
2.5 痹证肝肾亏虚 肢体疼痛,腰膂酸楚胀痛为甚;下肢无力,髀、膝、肩、肘关节较常受累,而髀膝疼痛常较肩肘为重。
病机:痹病日久累及肝肾。肝主筋,肾主骨,故病久常痛连腰膝。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止痛,兼补肝肾。因病邪深入,非辛温重剂不能为功。但虑药重伤正,当以丸剂缓图,此重剂轻投之法。
方药:羌活、独活、苍术、海桐皮、菟丝子、防己、狗脊、续断各60 g,制乳香、制没药、制川乌、钻地风、寻骨风、补骨脂、乌梢蛇肉(焙枯)各30 g。共炒,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 g,每日2次,空腹开水送下。
2.6 痹证化热伤阴 多年肢体疼痛,上肢关节较甚,手指关节肿痛变形,拘挛不能屈伸。舌红少苔,脉弦数。
病机:风寒侵袭,过用辛燥、搜风之品,筋脉更失所养,故关节疼痛变形。
治法:辛凉养阴,苦寒清热,兼以辛温宣导,舒筋活络。
方药:黄柏10 g、石南藤15 g、苍术15 g、桑枝60 g、白茅根30 g、薏苡仁30 g、夜交藤15 g、姜黄10 g、牛膝15 g、海桐皮15 g、白芍15 g、威灵仙15 g、桂枝2 g。浓煎,分3次温服。连服十余剂,可望逐渐好转。如坚持常服此方,可冀痊愈。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5岁,2018年5月11日初诊。以右肩关节凉痛9年,加重半年为主诉。患者9年前右肩部扭伤后受凉出现疼痛,经治疗症状缓解,但阴雨天或受凉时反复,在当地间断针灸、外敷治疗,症状缓解。近半年,因劳动中汗出当风,右肩疼痛加重,在当地治疗效不明显,呈持续性胀痛,局部皮色不变,不能右侧卧位,压则痛剧,功能受限;右岗上肌部凉痛,内似有水;怕风怕冷,阴雨天加重。右手拇指麻木,但持物仍有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断:露肩风,证属寒凝痰瘀、痹阻不通。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痰,疏通经络,调气活血,针药并用。药用张梦侬之方加减。处方:桂枝、红花各15 g,炙甘草、白芍、白芥子、秦艽、羌活、姜黄、卫矛各12 g,桑枝60 g,生姜6片,大枣6枚。10剂,水煎服。配合针灸,取右侧肢体穴位:腕骨、阳谷、养老、支正、液门、中渚、阳池、支沟、肩贞。连针3 d。
2018年5月21日二诊,患者除左侧卧位感三角肌疼痛和左拇指麻木,余癥均已消失。上方加黄芪30 g,继服10剂。
2018年6月1日三诊,上述症状基本消失。上方制成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2次,冲服,连服2个月。
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肩关节周围炎中医称为漏肩风,又名肩痹[1],为肢体痹之一[2]。多因受寒湿而发,故张梦侬将其归属于痛痹。本案属于痛痹(漏肩风),证属寒凝痰瘀,阻滞经络,气血循行不畅,导致肩部疼痛,活动受限。肩部凉痛,内似有水,为阴寒内盛,寒凝痹阻;拇指麻木,为病久局部痰瘀互结。故治宜温经散寒,化瘀祛痰,疏通经络,调气活血,针药并用。方中桂枝、羌活、姜黄、卫矛、生姜、秦艽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红花活血化瘀;白芥子祛痰通络;桑枝引经上行肩臂;白芍、甘草、大枣扶正养血以通络;配合针灸治疗,内外结合,明显获效。
4 小 结
张梦侬善用经方名方,重视民间验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多有创新[3]。痹病是一类病变部位深浅不一,病理属性复杂的病证[4],治疗颇为棘手。张梦侬将其分为痛痹、行痹、热痹、热痹化燥、痹证肝肾亏虚、痹证化热伤阴等证进行论治,临床应用取得很好疗效。张梦侬治痹经验具有以下特色:其一治痹首先明于辨证,首辨病位,如论治痛痹,分为漏肩风、半身冷痛等,又如选药先辨疼痛部位[5];次辨病机,如虚实寒热、痰瘀气滞等,在每一证型中都列有病机。其二治痹重在祛邪,如痛痹之寒邪,行痹之风邪,热痹之热邪等;而祛邪重在通滞:因为邪滞体内,导致痹阻不通,故肢体关节疼痛,临证重视通络止痛,痹病治疗总则即“通则不痛”之理,其注重通络通滞,临床可用散寒以通、祛风以通、清热以通、活血以通及化痰以通等。其三治痹用药立足扶正,扶正重在调补气血,滋补肝肾;痹久多虚,如张梦侬专门列有痹证肝肾亏虚、痹证化热伤阴等证,扶正既可达到祛邪通络之效,又可达到补虚复荣之功。其四治痹善于针药并用[6],痹病久则痰瘀互结,虚实夹杂,顽固难愈,单靠内服药难以达到病所,张梦侬善于配合针灸,内外结合,临床可见奇效,如在痛痹的漏肩风、行痹等论治中强调针药并用。总之,张梦侬善于总结痹病的证因脉治,审证之细,用药之巧,颇具匠心,值得认真学习和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 陈传榜,李满意,王淑静,等.肩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2):49-56.
[2]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3] 邵企红,冀振华,王立.张梦侬临床用药特点浅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2):23-24.
[4]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3-34.
[5] 徐大念.张梦侬治病特色浅析[J].湖北中医杂志,1983,15(1):3-4.
[6] 冀振华.张梦侬针药并用治疗疑难杂病[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64-66.
收稿日期:2021-04-29;修回日期:202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