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员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1-09-10杨晓丹
杨晓丹
摘要:高校党员教育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也是党的建设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高校党员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传统的高校党员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将探讨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促进党员教育精细化,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信息化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以期实现互联网与高校党员教育工作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党员教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2-0142-02
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全面渗入社会各领域,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互聯网+”即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增强发展动力,切实提高效率。高校师生是互联网的重要用户群体,高校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与高校师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摆脱传统高校党员教育工作遭遇的现实困境,提升党建工作实效。这既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需求,也是构筑高校党建工作新优势、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互联网+”在高校党员教育工作中的创新优势
(一)“互联网+”为高校党员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维
一是系统性思维。依托互联网进行高校党员教育,要明确教育的目标、方向、预期效果,注重工作开展的周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运用系统性思维做好高校党员教育的顶层设计,将专题教育与常态教育相结合,优化教育内容,改变传统理念[1]。
二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即将师生党员视为“用户”,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基础,以尊重和保障“用户”的切身体验为前提,使广大师生党员发挥主体性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参与各类学习教育。
三是融合性思维。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把握党员教育工作的主动权。要真正实现思想引领,满足师生党员的学习需求,就必须整合网络资源,引入新元素、把握新变化、跟上新形势,将网络元素渗透到党员教育工作的每个角落。
(二)“互联网+”为高校党员教育工作搭建了新平台
“互联网+”为党员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学习平台。“互联网+”的运用打破了教育工作的时空限制,推动了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互联网+”为党员教育工作拓宽了宣传平台。通过公共网站、论坛、微博、微信、QQ等诸多网络平台,高校党员可以更加便捷、迅速地获得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党员的榜样先锋、党组织的各类活动信息等。同时,“互联网+”扩大了学习教育的受众群体。
(三)“互联网+”为高校党员教育工作开辟了新路径
“互联网+”对高校党员教育工作最大的影响在于加强和巩固了师生党员的主体地位,拉近了普通党员与高深理论间的距离,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新颖活泼的方式满足党员的自主学习需求;有效提高了高校师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以不受时空限制的方式走入党员的学习生活,形成思想引领的无形力量,更加有效地引导舆论走向;加强了高校党员自身的政治性,高校党员由教育客体转变为学习主体,在坚持政治建网、政治管网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得以扎根于互联网党员教育阵地[2]。
二、传统高校党员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高校党员教育理念有待革新。当前高校党员教育理念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传统灌输式教育理念依然盛行,极大制约了党务工作的创新创造,使得党员教育工作无法有效进行。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员教育仍局限于“嘴上讲、耳朵听”,对师生党员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关注度不足。
高校党员教育模式有待改进。一方面,当前高校党员教育培养缺乏系统设计和长效机制,党员教育多拘泥于理论学习和被动应付,缺乏相关联的考核、激励、退出和反馈机制,各类学习教育取得的效果有限,影响力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党员教育缺乏连贯性,“重发展轻培养”屡见不鲜,学习教育集中于入党前和发展过程中,对党员的后续教育缺乏研究和投入。
高校党员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就施教者而言,从事党员教育的工作者既有专业教授,也有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等,其本身的理论功底和政治素质水平不同,决定了党员教育质量参次不齐,难以保证高校党员培养的高标准、严要求;就受教育者而言,部分高校师生入党门槛较低,入党考核标准单一,对党员的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考察不到位,导致党员对党的认识不足,形成狭隘、功利、自私等消极观念,降低了高校党员的综合素质[3]。
三、运用“互联网+”推动高校党员教育工作创新的对策
(一)提升“用户体验”,系统布局党员教育工作
建立共享开放的教育资源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便捷、及时、海量的特点,整合各类党建教育资源,建立党的知识库,打造网络理论学习阵地,建立在线教育培训考核系统,这种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无疑为广大师生党员的学习提供了便利,透过平台,师生党员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接受党员教育,化被动为主动,强化学习实效。
建立虚实结合的组织生活平台。促进高校党员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既要积极开展集中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线下活动,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虚拟平台,建立网上党支部,开展线上组织生活。网络环境能够吸引更多师生党员表达需求、畅所欲言,线下组织生活的执行力与领导力又弥补了网络平台的松散,构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组织生活平台,能够充分尊重师生党员的诉求,有效扩大党员教育工作的参与度和覆盖面,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4]。
(二)利用“大数据分析”,促进党员教育精细化
构建数字化教育平台,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高校师生党员由于学习深造、访学交流、实习实训等,可能分散在不同地点,依靠传统的线下集中学习、支部活动等难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构建数字化教育平台,以网络为载体,跨地区把流动党员吸纳到线上支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汇报和学习反馈,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动态跟踪管理。
运用大数据分析,为师生党员教育提供精准管理和服务。把大数据理念、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党员教育工作中,建立党员信息库,实现“一人一档、一支部一档”,将师生党员的个人信息与参与的学习教育情况纳入数据库,进行跟踪管理,以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
(三)打造“阳光型”党组织,完善监管反馈机制
健全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助力外部监督。公开是監督落地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公开党员发展信息,必须及时进行线上线下公示并收取反馈意见,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党员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公开党组织的活动信息,将党组织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学习内容、服务信息及时公开,让党组织的工作开展和权力运行在群众监督下进行;三是公开党员教育考核和反馈沟通信息,定期公布党员的学习教育情况及阶段性考核结果,并设置留言板、意见箱等监督载体,强化外部监督,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辟网络咨询途径,提升内部服务。传统的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多以自上而下的任务分解为主,带有明显的层级导向性和强制性,不重视师生党员的主体感受,缺乏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渠道,管理色彩浓厚而服务意识淡薄。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为切实提高党员教育质量,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过硬、思想觉悟高尚的优秀党员,必须畅通党组织与普通党员间的沟通交流渠道,开辟网络咨询途径,提升党组织内部的服务管理水平,避免“不作为”“懒作为”的不正之风[5]。
(四)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校党员教育“铁军”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党员教育工作创新,对教育的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清醒地认知到师资的战略地位,建设一支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熟悉网络环境的党员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思想理论素养建设,开展层次水平高、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涵养教师的专业学识,提升其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教师的网络技能培训系统,向教师普及互联网的应用技术,将专业知识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形成联动机制;同时,要完善人才建设机制,通过深入交流发现人才,建立激励机制管好人才,积极创造机遇适用人才,打造高校党员教育的“铁军”。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党建提出了新要求,要切实改进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弊病,就必须提升“用户体验”,系统布局党员教育工作;利用“大数据分析”,促进党员教育精细化;打造“阳光型”党组织,完善监管反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校党员教育“铁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互联网与高校党员教育工作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规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51-56.
[2]邵继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党员教育培训方法途径研究[J].教育学,2016.
[3]林清辉.基于“互联网+”时代党员教育管理的探讨[J].学术争鸣(第一卷),2016(08).
[4]钟凯.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逻辑理路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2):117-120.
[5]张婷.“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初探[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9(03):44-49.
(荐稿人:王永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