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是古典范儿

2021-09-10止庵

阅读时代 2021年1期
关键词:境况夫子典范

止庵

与古人自有心灵相通之处

我写文章,不止一次提到《庄子·齐物论》所说的“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现在觉得好像还有些话可讲,可以放在我的随笔集《云集》的起首。常听人提起“古典范儿”,但若只是穿汉服招摇过市之类,则岂止是皮毛,简直有点可笑了。我想假如真有古典范儿这码事,大概也是《庄子》这番话所说的意思。我们尽管生活在当下,吃汉堡包,坐地铁,用iphone,发微信,但与遥远的古代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孤独、惆怅、悲痛、快乐,正与古人某一时刻相去不远,彼此自有心灵相通之处。

当我们处于同样境况时与他们的想法并无二致

我在《惜别》中引过《礼记·檀弓》的一节:“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这里特别触动我的是,子贡听到孔子唱歌,觉出“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但孔子仍然不免抱怨“赐,尔来何迟也”。无论预感即将失去老师,急于与之见上一面的子贡,还是知道“予殆将死也”,希望与学生一起多待一会儿的孔子,他们的心情我们完全能够理解。因为我们处于同样境况时,与他们的想法并無二致。

人生和世界具有类似的感受和认识才能产生共鸣

孔子师徒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年代,为什么我们回过头去,还能看到这些遥远的人呢?因为他们其实是与我们相同的人,对人生和世界具有类似的感受和认识,所以才能产生共鸣。也许只是相视一笑或一泣,甚至相对无言,然而却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纵观人类文明的进程,技术、物质和生活方式上的变化非常大,也非常快,不过“人心不古”之外,还有“古风犹存”。也就是说,一代又一代人过去了,其间确有一种不朽的东西,它永远存在,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了而已。我所理解的“古典范儿”,就是承认我们可能重新体验古人的想法、情绪,以至不得不一再复述他们实际上早已讲过的话。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我曾以“历久而弥新”和“放之四海而皆准”来描述经典作品,因为它们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如今想想,用来形容古今相通以及中外相通的此类情感或精神,更为恰当。譬如,我们看高更的画,读《安娜·卡列尼娜》,往往也会受到感动。无论如何,大家同属于整个人类,文明是同一个东西。这也是我花费一生的大部分精力用于读书的原由:希望尽量结识古今中外的智者,了解他们感受如何,想法如何。虽然也许藉此发现,在很多方面无法再以所谓“原创者”自居,只是对远方传来的我们的心声有所呼应罢了。我偶尔写点小文章,也不过是将这种呼应记录一二。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有云,“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此之谓也。

(源自《中华读书报》)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境况夫子典范
数形结合的典范
两装当道
心通长宇,道贯广宙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韶山山歌的境况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自媒体舆论监督境况与引导策略
夫子亦“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