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园室内区域游戏的有效实施
2021-09-10张亚芳
张亚芳
【摘要】教师要充分挖掘室内体能游戏的实施策略,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条件,开辟场地,不断提高游戏的趣味性、科学性、多样性,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室内游戏;有效实施
引言
幼兒园教育主要是启发幼儿智力和塑造人格品质,属于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幼儿园教育的品质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基调。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取得的成果十分显著,游戏教学成为幼儿园阶段的主要教育形式。记得我们小时候,踢毽子、跳房子、跳皮筋……一块小小的空地,一把废弃的石子,都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却忽略了体能的锻炼。孩子们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玩具,却很少进行游戏和锻炼。游戏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室内游戏是其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室内游戏既能增强幼儿的体质,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又能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
一、幼儿园室内游戏场域创设现存的问题
(一)幼儿主体地位的缺乏
在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与实践中,教师作为游戏场域的初步生成者,无法较好地把握幼儿的主体性原则,幼儿无法参与到场域的创设中,幼儿的自主性被剥夺,对游戏场域的自主权和享有权被剥夺,游戏场域由教师占有和支配。幼 儿成为环境创设的被动接受体,无法充分调动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二)室内游戏场域狭小
面对城市公办园班额满、空间小的现实环境,室内区域规划及游戏课程设置面临游戏场域不足、一日生活时间安排基本一致的现状,导致部分幼儿园存在幼儿人均游戏场域面积狭小的困境。从调查结果得知,幼儿园室内游戏场域的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幼儿人均场域面积达到两平方米以上的只占总数据的28%。由此可见,幼儿园普遍存在室内游戏场域面积狭小,不能够有效支持幼儿游戏的开展,只有少部分幼儿园可满足幼儿对于游戏场域的需求。
(三)游戏场域之间缺乏联系
幼儿园除了普遍面临室内游戏场域面积有限的困境外,还存在教师在组织开展区域游戏时,部分幼儿园的桌面游戏开展较多,室内区域游戏设置较少,并且各区域游戏场域之间相对独立,各个区域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缺乏灵活性,利用价值不高。游戏场域的不相融,把游戏通过游戏场域割裂开,各区域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分离、互不打扰。幼儿在各自选择游戏区域后,各个区域内的幼儿没有互动与交流,彼此隔绝与封闭,不利于区域活动的开展,影响幼儿社会经验的丰富与积累。
二、幼儿园游戏场域的创设与发展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游戏场域创设的生态性、教育性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教师在传承优良传统游戏场域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转换。教师作为幼儿游戏场域的参与者,也是幼儿游戏场域的最初生产者,应及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对各场域进行调整和改变,创设符合幼儿培养目标的场域氛围。同时,幼儿园应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和学习,开展相应的专题研讨,促进教师观念的提升,重视游戏场域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加大对游戏场域创设的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树立以生态学为场域创设的指导思想,创设符合幼儿发展的游戏场域。
(二)幼儿主体地位的体现
在游戏场域的创设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与幼儿共同建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游戏场域。如物品的设置应符合幼儿的行为特点,尊重幼儿的个性,引导幼儿产生积极的行为,组织稳定有序的游戏活动。教师要尊重幼儿在游戏场域中的自主性,积极鼓励幼儿参与游戏场域的创设,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主计划、自主决定环境创设的设计思路,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并且教师能够及时给予支持,提高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性。
(三)室内游戏场域的优化
游戏场域的合理布局与安排,能促进区域间的有效互动。区域设置在于有效利用游戏空间场域,同时制订科学合理的游戏时间、支持幼儿发展的游戏课程、各区的管理细则、游戏的安全细则等,并对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区进行调整,增设更加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支持幼儿发展的游戏区,创设出既相对独立,又能够存在相互联系和互动的游戏场域。教师要多方挖掘并有效利用游戏场域资源,让幼儿在独立发展的游戏场域中实现全面个性化的成长。
(四)共享游戏场域的拓展
幼儿园室内区域有限,为进一步扩展室内游戏场域,可以打破传统班级区域游戏场域,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幼儿园内的场域资源,提高公共游戏场域的利用,将活动区从室内向室外延伸,利用室外、走廊、大厅创造区域游戏共享场域,丰富游戏场域的种类。共享场域的创设,可以丰富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游戏的体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有效规划幼儿园场域,以及最大化地发挥其场域属性与教育功能的结构体系和实施路径。
(五)游戏场域设置的突破
区域活动的场域是有限的,是局限于当前环境的。要促进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发展,在创设游戏场域时,教师要考虑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充分整合各个区域,这有助于幼儿在区域间的流动与发展。区域间开放与流通,加强了与周边设施的联系,既有相对独立的空间,还可以通过一些隔离物的设置和区域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流通,便于幼儿在游戏中的交流互动和发展,加强同伴间的合作需求,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六)游戏场域生态化的建构
游戏场域的交替运用可提高空间利用率。教师采用动静分开、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共享游戏场域的拓展,能够根据活动的不断变化,对游戏场域进行适当地调整与生成。教师要有意识地调整或取消区域间的隔离物,鼓励幼儿场域间的组合、流动。各区域的内部与各区域中的幼儿相互流动,能有效促进区域之间的互动,形成生态化的游戏课程体系。
结束语
幼儿园游戏场域的建设要遵守相应的科学规律,循序渐进,发挥场域的教育性、自主性、开放性、适宜性、共享性,更好地推进幼儿园游戏场域趋于生态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国娟.幼儿园室内游戏的有效组织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0,(16):97-98.
[2]钱亚萍.幼儿园室内区域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J].小学时代,2020,(01):96-97.
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