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后台内容前台化

2021-09-10李昕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期

摘要:随着真人秀、网络直播、Vlog等新兴媒介形态的发展,传媒领域呈现出后台内容前台化的倾向——表演者将原本属于幕后的内容搬到台前,呈现给观众,在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同时,拉近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塑造和维持表演者的“人设”。后台内容前台化虽是一种新的传播倾向,但从本质上来看,反映的只是新媒体环境下前台与后台界限日渐模糊的事实,前台化呈现出的后台只是伪后台,在剧情设置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剧本化特征;从根本上来说,后台内容前台化只是表演者进行印象管理的策略之一。

关键词:后台内容;前台化;拟剧理论;印象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078-02

一、拟剧理论与前台、后台

拟剧理论最早由欧文·戈夫曼提出,描述的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个人的行为表征和心理状态——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就好比舞台表演,人的传播行为具有舞台表演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向观众呈现自己更好的状态,进而塑造更加理想化的个人形象。

拟剧理论中的前台是表演者面向特定人群进行公开演出的区域,而后台则是一个“观众无法闯入的地方”[1],表演者前台呈现的所有内容都离不开后台精心的策劃和筹备。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们倾向于观众记住自己台前理想化的形象而忽视幕后的筹划,通过前台呈现达到印象管理的目标。

戈夫曼创造性地将传播行为类比为舞台表演,将传播区域划分为前台和后台,为传播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不可否认,拟剧理论同样具有其时代局限性,在传统时代,前台、后台之间的界限相对明确,表演者对后台的控制能力较强,拟剧理论能够较好地拟合人类的传播行为;而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前台、后台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表演者对后台的控制能力也相应地下降,后台内容前台化的传播倾向在新媒体环境下日渐凸显。

二、后台内容前台化现象概述

后台内容前台化是指表演者将固有认知中的后台内容转移到前台呈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并非新媒体时代独有,只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呈现内容日渐丰富,呈现方式日渐多元。

在传统媒体时代,观众渴望了解公众人物幕后的故事,记者和主持人以采访或访谈的形式对公众人物的后台信息进行挖掘,借助语言、文字等形式进行呈现,可以看作是后台内容前台化的早期发展样态。在这一时期,后台内容前台化具有数量少、可控性强的特点,总体看来,尚处于早期萌芽状态。

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和媒体环境的改变,后台内容前台化的倾向日渐凸显。传统媒体时代借助语言、文字描绘后台情境的形式进一步发展,视频影像成为更加直观的展现方式,以纪实性手法呈现参与者真实后台生活体验的真人秀节目掀起收视狂潮,成为综艺市场的宠儿。与此同时,观众对传播时效性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因此网络直播在短时间内便聚集了大量人气,并呈现出从休闲娱乐领域向电子商务等领域拓展的倾向。网络直播方兴未艾,Vlog又以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传播主体也开始由公众人物向普通大众扩展,借助Vlog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交媒体的新玩法……

三、后台内容前台化动因分析

后台内容前台化的趋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愈发明显,而现象背后隐藏的动因也值得研究者关注。根据不同的主体,笔者从观众、表演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对后台内容前台化的动因进行阐述。

(一)观众:窥私欲望、准社会交往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对环境中未知的事物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人类的窥私欲望被诱发。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总会对未知的事件感到好奇,在了解一个人的前台形象后,我们社会互动的想象往往会对其后台行为产生兴趣,试图通过某些途径或手段了解表演者非公开的一面,以满足自己的窥私欲望。当前,后台内容前台化的主要形式——真人秀、网络直播、Vlog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普通大众对公众人物后台生活的窥私欲望,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常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众的观看热情,这也成为上述呈现形式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公众人物与观众之间往往存在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准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与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类似,但具有虚拟性、单向性的特点。观众往往因为公众人物前台塑造出来的形象对其产生兴趣、好感,在此基础上便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准社会互动。观众会像处理真实人际关系那样对待公众人物,他(她)们会在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期许;而公众人物借助真人秀、网络直播、Vlog等形式公开自己的后台生活,在满足观众期待的同时,形成双向的准社会互动,对满足粉丝互动需求、增强粉丝黏性具有显著成效。

(二)表演者:拉近距离、塑造“人设”

在主流的前台表演中,表演者的形象往往是完美的、有距离感的,这种主流的舞台表演者形象固然令人喜欢,但也存在同质化严重、不接地气等弊端。后台内容前台化,使表演者越来越多的生活细节被观众注意,表演者形象的多面性也逐渐被发掘。当前台形象与后台形象一致时,观众会加深对表演者原有的认知;而当前台形象与后台形象发生错位时,也会营造出“反差萌”的效果。后台内容前台化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表演者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观众更容易对表演者产生良性、正向的心理认知。

与以往依靠作品获得观众青睐相比,塑造“人设”是一条更简单快捷的成名之路。所谓“人设”,即指人物设定,多指公众人物依据自身特点打造一种广受欢迎又独具个性的形象,并通过多种途径去维持的人物设定[2]。在后台内容前台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投身到真人秀的拍摄中,网络直播也成为表演者与观众互动、维持“人设”的重要平台,而Vlog的兴起更是塑造了一批独具个性的Vlogger……后台内容前台化顺应了表演者塑造“人设”的需求,已成为“人设”维持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策略之一。

(三)其他利益相关者:商业团队、技术支持

后台内容前台化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观众有需求、表演者满足其需求的过程,参与主体也不仅仅局限于观众和表演者两方,背后往往涉及诸多利益群体。以真人秀为例,其中的利益主体不仅包括节目制作团队、公众人物经纪团队,还包括播出平台、广告赞助商等等。真人秀的制播过程,便是多方主体博弈、争取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除去商业利益之外,技术支持也是后台内容前台化的重要助推力。媒介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个体的媒介话语权,使个体在公共话语空间内的信息表达渠道更加畅通;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内容创作的技术门槛,为UGC(用户生成内容)内容生产创造了条件;而媒介传输技术的发展则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信息内容的传播范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技术支持为后台内容前台化传播主体的扩张、传播速率的提高、传播效果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推动后台内容前台化的重要力量。

四、后臺内容前台化的实质

(一)前台与后台界限日渐模糊

后台内容前台化反映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前台与后台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的倾向。在传统媒体时代,前台和后台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而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表演者对表演区域的控制力不复从前,观众也可以借助某些技术手段,了解后台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表演者开始转变思维,把握表演场所转变的主动权,将原来的后台内容转移到前台呈现,既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又能把控呈现内容;把想要观众了解的内容搬到台前,把不想观众了解的内容隐藏到后台的后台,既能够拉近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能够维护自身形象。

当传统的前台表演行为无法满足观众日渐多元的内容需求时,发掘后台价值无疑是最省力、最可行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后台内容前台化能够满足观众对后台的好奇;另一方面,后台内容往往是对前台表演的补充,对观众更好地理解前台内容、加深对表演者的印象具有积极作用。

(二)伪后台、剧本化

后台内容前台化反映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前台与后台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的倾向,但不可否认,前台呈现的后台内容并非真实的后台,在后台的背后仍然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后台。从本质上来看,后台内容前台化仍然未能摆脱表演的特征,所谓的后台只是伪后台,所谓的真实也只是剧本设置下的“美化真实”。

当前,后台内容前台化的种种传播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纪录片的纪实手法,呈现表演者的后台时光,但这种“纪实”具有明显的剧本化特征。无论是真人秀拍摄,还是网络直播、Vlog录制,在节目开始之前,都会有大量的策划筹备工作,这些策划筹备往往是隐藏在伪后台背后的真实后台。哪些内容可以拍,哪些内容不可以拍,在哪个时间节点说哪些话等等,往往都会在前期策划中明确设定。这些情景设定和内容掌控的存在,第一时间便瓦解了其“现实真实性”。伪后台、剧本化是后台内容前台化的本质特征。

(三)印象管理

拟剧理论认为,表演者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便是自我呈现,后台内容前台化从本质上来看依旧具备表演的属性,因此其最终目的仍然是表演者的自我呈现。

自我呈现的过程是印象管理的重要环节,表演者希望通过舞台呈现给观众留下理想化的印象,后台内容前台化只是对表演空间的扩张,并未改变表演的属性,其根本目的仍然是塑造形象、管理印象。当然,印象管理不仅仅是公共人物传播行为的目标,同样渗透于普通大众的日常传播行为之中。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场演出,每一个表演者都希望给观众呈现自己理想的模样,为此进行统筹规划的过程便是印象管理的过程。后台内容前台化的根本目的便在于印象管理。

五、结语

后台内容前台化并非否定其表演的实质,而在于关注前台不断挤压后台,后台不断后移这一传播趋势,进而了解其深层缘由,为了解传播环境变化、预测传媒发展提供基本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8.

[2] 刘晔.拟剧理论视域下明星“人设”特点及建构策略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3(17):217+ 220.

作者简介:李昕(1996—),女,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