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漂流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2021-09-10杨巧岳云华王镱璇祝钰虹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共享经济中国

杨巧 岳云华 王镱璇 祝钰虹

摘要:为探索图书漂流的发展出路,本文从图书漂流的困境出发,总结图书漂流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按照一定标准对我国现阶段图书漂流类型进行划分,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图书漂流在共享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挑战,并给出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图书漂流;共享经济;中国

中图分类号:G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043-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园书刊漂流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201914389155

图书漂流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当时人们将做有标记的图书投放在户外,有阅读兴趣的人将其拾回,待阅读完成后再将其投放。由于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共享观念,并且这种共享方式缺乏系统的管理体制,活动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图书漂流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图书漂流的发展历程

随着20世纪互联网的发展,以发达国家为代表,图书资源共享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资源共享的规模、程度和水平等方面都引领着世界图书馆资源共享事业发展的潮流。2001年4月,图书漂流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机,并在此后的几年中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这一年,美国人罗恩·霍恩贝克与合伙人希瑟·派德森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免费的公益性质的图书漂流网站。网站主页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注册方便,一问世便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在第九届“威比奖”中,还一举拿下有互联网奥斯卡之称的“最佳网上社区类网站”和“最佳社会及网络类网站”两个奖项[1]。

随着共享经济在社会的逐步渗透、人们在思想上对其的逐渐认可,国外图书资源共享事业伴随着科技的创新与提高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提供了直接的物质技术基础[2],这不仅仅是在宣传与推广上扩大其影响,更重要的是图书本身作为一种资源与多媒体行业形成的交互作用能使双方得到适应性发展,促进行业共生;二是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图书资源共享体系,规模日益扩大、管理体系愈加科學化、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3];三是图书漂流主体单一化、过程专业化,如今的图书漂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商业体系,出于职业或者工作爱好的需要,知识分子成为了图书漂流的主体客户与主要参与者,而市场上的图书资源供应方会针对客户的需求设计专业化的共享平台,完成图书漂流(可以称作共享交易)的全过程。

(二)国内图书漂流的发展历程

图书漂流活动在2004年正式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一传入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图书馆、高校、出版社等为代表的社会机构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图书漂流活动。在曾苏[4]、蔡红[5]等人所作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图书漂流发展过程进行整理,发现国内图书漂流发展过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图书漂流还处于“试水”阶段,也就是说,仅仅停留在一些个别机构或组织举办活动阶段,而且活动数量有限。二是从已举办过的活动看,图书漂流总体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发展初期受到了参与者的喜爱,但时间稍长,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情渐渐消散,作为“舶来品”的图书漂流将在我国面临诸多的发展问题。三是发展速度落后于《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要求。2016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推动全民阅读”作为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全民阅读工程列为“十三五”时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

二、图书漂流的类型及特点

(一)按漂流性质划分

作为新兴行业,当前国内图书漂流不断出现新的形式,漂流方式复杂多样。按照漂流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营利型图书漂流与非营利或薄利型图书漂流。

1.营利型图书漂流。营利型图书漂流模式是当前的行业主流,商家通过制定各种收费规则对消费者的漂流行为收取相应报酬,以期获利或用于维系漂流活动的正常开展。如杭州汉图网络有限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123图书馆”,采用了“分红交易”即在图书循环过程中抽取一定费用的营利模式;共享书店模式是由合肥三孝口新华书店推出的一款图书共享软件,通过缴纳押金、限时限量的方式来运营;而智能书柜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实现了24小时的自主化共享,在线上线下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

2.非营利或薄利型图书漂流。此类型的图书漂流以教育、社会公益、公共服务等性质的社会群体为发起单位,相较于盈利,其服务重心偏向于其他目的,大多数有稳定的物力财力支撑。如校园中自发性组织的图书漂流,是以校图书馆与学校作为支撑,鼓励师生无偿捐书用以扶贫或组建阅读角等活动;政府部门或其他机构时常会发起图书漂流公益行动,以期营造全社会共同阅读的文化氛围,提升民众的素质;还存在一些小型企业或店铺会通过合作或冠名的方式打造“共享图书馆”,虽然所获利润极少,但其目的在于扩大知名度,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相比传统的广告方式可以节约更多成本。

(二)按服务对象划分

1.服务于高校的图书漂流。作为图书流动最频繁的地方,校园无疑是图书漂流项目最佳的发展点,就图书漂流网站在全国范围的站点来看,几乎有20%位于高校内,可见,以高等学府为代表的校园图书共享事业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一方面,学校拥有独立的图书馆,图书资源(纸质图书与电子书籍)种类丰富,能够满足大部分参与者在漂流过程中的需求;一些情况下,图书馆会设置漂流站,呼吁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捐书、漂流的活动,作为图书资源的补充。相对于个人群体,图书馆对漂流活动具备更加优秀的组织能力,能够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校园图书漂流中,图书馆一直扮演着组织者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作为大量书籍的拥有者,完全可以开展小范围的图书漂流活动,不仅能够实现图书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可以在漂流过程中激发读书热情,增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6]。

2.服务于社区的图书漂流。社区无疑是信息共享的代名词,但就目前我国的社区发展状况来看,实现真正开放、包容、和谐、文明还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而解决社区邻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中介载体”,即为区域范围内的居民搭建可供其沟通交流的平台,社区图书漂流服务为其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我国社区图书漂流一般以社区图书馆的形式出现,是为一定区域的居民提供图书信息资源集散的场所,社区通过图书漂流不仅能够传递实用信息、开展社区教育,还可以强化社区文化氛围,丰富居民的闲暇时光。

3.服务于农村地区的图书漂流。截至2019年末,中国乡村人口占比达到39.4%。“农村地区对书籍的需求并不高”,持这样先入为主观念的时代已经在历史上翻页,相反,随着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活动的技术比重明显上升,人们需要了解当前先进的技术与方法,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除了从网络获取,农科类图书期刊是农业人员掌握科学农作方法的最直接途径。基于以上背景,服务于农村地区的图书漂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巨大的人口基数与阅读需求将为其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三、图书漂流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一)参与漂流的图书种类较少,参与者职业性质单一

不同的漂流环境决定了漂流图书的总体偏向性。根据在成都市温江区大学城内所做的随机调查结果来看,在高校中漂流的图书一般以教材、教辅和考研类书籍为主,在公共场所中由政府或机构提供的书籍以杂志、报纸为主,大范围内有计划性的图书漂流活动则以文学类书籍为主……受群体需求的影响,真正投入到图书漂流的图书种类较少,大致分为工具类、社会科学类和文学类,科技类的图书极少,漂流者在对图书种类进行限制性选择的同时,图书种类也限制了漂流人群的发展规模,从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这种现象将会导致漂流行业的恶性循环,必须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其中才能打破僵局。就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对图书漂流有所了解的人群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占到了大部分(65.61%的调查对象学历为本科/专科,研究生及以上和高中生的比例均在15%左右),不难预见,参与图书漂流活动的群体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其次则是从事图书工作的人群,职业性质单一,全民参与的路程很难看到过渡点。

(二)图书漂流在当前国内市场的适配程度较低

图书漂流行业在我国缺乏稳定的市场环境,这是图书漂流自从出现在中国经济市场至今一直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环境下,日趋丰富的图书资源和阅读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喜好,对比来看,图书漂流很难在原本的模式下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一条产业链无疑要满足供需双方的需求才能得以发展,而在这种客观经济规律下,中国图书漂流市场的发展注定举步维艰。受经济水平的影响,图书漂流的发展在地区之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就以上发展历程中的数据来看,经济水平的高低使得我国图书漂流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有学者对各省、市在我国图书漂流网站上的注册会员人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参与注册的人数与文化教育的程度和人均收入的高低成正比,而排名靠前的城市大多是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7]。此外,就图书漂流的本质属性来看,虽然具备物品交易属性,但其本身并不能完全看成商品,更多时候漂流的图书是以人们之间的信任为前提,因此其低盈利性使图书漂流行业在选项众多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中一直处于“有求无市”的低迷状态[8]。

(三)活动进程为社会公德所限制

图书漂流从一开始便作为一种自发性的民间文化传播形式而被世人接受,其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书籍的自由传递活动,没有强制性的制度要求与严格的外部监督,要求高度的社会公德、信任与个人道德修养。但我国一些群众习惯性将各项规章准则作为行为的前提条件与道德约束,当遇到体制松散、行为相对自由的图书漂流时,人们的思维与行动难免感到不适应。就相关数据来看,上海市普陀区自首批图书放漂后,循环率仅为30%,并且回收的图书很多遭到了涂写、划动、缺页等不文明对待;春风文艺社参与漂流的800本图书在半年内便“销声匿迹”;国内第一个图书漂流网站,注册会员中年轻人占到约九成,注册放漂的书籍仅5000余册,论坛帖子少,回帖也寥寥无几,会员参与度并不高……出现这些尴尬局面的原因并不难解释,一方面,图书漂流作为舶来品,在缺乏自身特色的条件下,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经济文化环境,成功的只是少数;另一方面,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社会信任危机。

四、推进图书漂流活动的策略

(一)坚持一个原则

坚持公益性原则。书籍共享是图书漂流的永恒目的,不随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而发生动摇。在服务公众的层面上,共享与公益是一致的,即将公共资源转换为现实基础为民众提供便利,只有当民众享受到实际的利益时,共享事业或公益事业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才能在人们的支持下稳步发展。因此无论盈利与否,图书漂流都应坚定奉行公益性原则,将人民的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制定借阅原则,践行图书漂流与共享经济的价值与意义。

(二)落实两个注重

1.注重图书漂流在高校的发展。就社会调查结果来看,高校教材的利用率明显较低,一方面归因于学校的统一购买,另一方面通识性教材只用于特定的时间段。针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学校取消了强制购买教材的规定,将决定权交给学生,给予了他们更多的选择,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这样的决定无疑为图书漂流创造了条件。相较于花费更大代价购买新书,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愿意从高年级手中免费或低价获取,这样的交易理念与图书漂流相吻合。若能在校方的支持下,以提高图书重复利用率为目的,鼓励學生主动捐出教材或其他教辅资料供下届学生使用,那么高校图书漂流运营线将基本形成。

2.注重图书漂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自2013年“精准扶贫”被提出以来,农村地区以及边缘地带的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工作重心,而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为其建设提供了政策性的帮助。图书漂流工作应当把握机会,利用当前的制度优势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发展条件,获得政府部门的帮助与扶持,采用“官办民助”或“民办官助”的形式,在农村地区建设图书漂流站或借阅点,引进以农业科技、消遣娱乐为主的书刊资料,为农民或其他农业工作者提供多渠道的农业知识获取方式,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乡村文化氛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脚步。

(三)落实三个结合

图书漂流工作的开展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可以与以下三个方面相结合:第一,漂流的服务重心要结合服务主体的需求,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为前提,对小部分进行能力范围内的补充;第二,漂流方式应与科技发展前沿相结合,利用时代科技的创新成果,对漂流过程进行创新与优化;第三,漂流主题需要与当前文化发展趋势相结合,在正确的价值观下,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开展具有特色的主題活动。漂流活动是一个长期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并且关于活动的信息都应对漂流者公开,管理者应当具备这种长期发展与信息公开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推陈出新,设计满足当代读者借阅心理的漂流活动,使其多样化、现代化。

五、结语

图书漂流是当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型阅读方式,是人类文明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它打破了知识付费的传统阅读模式,为读者提供了真正开放、包容的阅读体验。作为新兴行业,其发展历程短暂且充满艰辛,而共享经济的到来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漂流道路,实现书籍共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剡.“图书漂流网站”的发展与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5):14-16.

[2] 许娟.国外图书资源共享现状、特点及启示[J].知识经济,2015(10):33.

[3] 白冰,高波.国外图书馆资源共享现状、特点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03):108-121.

[4] 曾苏.图书漂流在我国的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7(03):95-97.

[5] 蔡红.关于图书漂流及其对图书馆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6(06):99-101.

[6] 尹明章,张莉,周天旻,等.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O2O图书共享平台开发与应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03):94-97.

[7] 罗爱静,崔巧灵.另辟蹊径的阅读方式——图书漂流浅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02):22-25.

[8] 林绮琴.关于在高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设想[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2):164-165.

作者简介:杨巧(1999—),女,四川彭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城乡规划。

岳云华(1964—),男,四川遂宁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耕地资源保护、经济地理学。

王镱璇(1999—),女,四川内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城乡规划。

祝钰虹(1999—),女,四川乐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城乡规划。

猜你喜欢

共享经济中国
共享经济的税务问题研究
探析网络预约车类共享经济平台的法律保护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中国网约车的规制范式研究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沙发客的共享经济特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