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柏林三中“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例 初二地理《丰富的自然资源》
2021-09-10苗二梅
苗二梅
我校万柏林三中全部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导·练”课堂教学,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逐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不断进步,日臻完善,现在学生的自学能力已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课堂效率更高了,学生的学习也更加轻松有效。在这种学习模式背景下,我的地理课堂也变得越来越轻松有趣,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逐渐高涨。下面,我就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一课为例,来说说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给地理课带来的可喜变化。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
1、能举例说出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分类。
2、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感受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3、初步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 。
重点: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征 。
难点:联系身边的事例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 。明确目标后,进入自主学习环节,请同学们认真仔细阅
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⑴自然資源是指________的并有_________的自然物。
例题:请划掉不是自然资源的内容
生物、水、飞机、土地、空气、楼房、风能、太阳能、煤炭、天然气、汽车。
⑵自然资源分类 按性质可分为 :
可再生资源:经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能为人类_____的自然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经过人类开发利用后_____________的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国情
⑴阅读教材,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特征:种类____,类型___,总量____,人均量____。
⑵我国自然资源分布___________。水能资源70﹪集中____________,有色金属分布在_____________等省区。
这一部分是“学”的部分,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环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这里自然资源的概念是个难点,先让学生读书思考,再举例辨析,结合了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我给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否是自然资源。抓住两个自然资源的必要条件,一自然存在的,二对人类有用的。让学生更加直观,容易理解,接着进一步加大难度:开动脑筋,出示幻灯,贝贝说:“说不定到哪一天,闪电、海啸、地震、风暴等都会成为自然资源。”你认为这有可能吗?这就引出了自然资源的第三个特征就是有发展性。自学任务中的问题比较容易,通过认真读书读图,人人都能完成。先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初尝成功的喜悦。
二、问题导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第二部分是“导”的部分,主要要求教师去引导、点拨、提升。学生能说出来的我尽量不讲、少讲,要给与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如学生在明确了自然资源按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后,我设计了一个连连看的问题,老师先抛砖引玉,介绍土地资源由于可以反复利用,因此属于可再生资源。其他的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让学生自己判断,连连看,并且阐明理由。学生们畅所欲言,回答的非常好。但是在水资源的判断上,他们出现了分歧,这时教师应该组织好学生的辩论,看看最终哪方获胜,学生甲通过给大家介绍水循环系统,可以循环利用,大家同意了水是可再生资源的观点。作为老师,感到了这时课堂真正属于学生,老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自然资源的国情环节,学生已会的部分,我不在重复,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为什么我国70%的水能资源在西南,从河流分布和降水量来分析,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在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时,注重引导学学生如何读图,析图。如看一幅陌生的地图,首先要仔细观察图例,明确图例内容后,进一步分析地图所给的信息,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煤、铁、石油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有色金属大多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区,如鄂、湘、赣等省。这样学生真正掌握了读图方法,拥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探究,兵教兵,相信团队的力量
在问题导学过程中,我还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我校的成长共同体四人学习小组,经过初一的不断训练,学习效果很好,给了学生学法指导后,再让他们小组内部认真思考完成问题,组长要引导全体组员共同参与讨论,遇到难题,组长负责先小组内部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来解决。这个设计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动起来,跳一跳,够更高处的苹果。我校要求的导的环节也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后所展示的展示的成果、提出的疑问来进行,使学生无意识的模糊的理解清晰化,不准确的回答规范化,使学生忽略或遗漏的地方得到及时提醒,引发思考,这也是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合作探究的问题是结合教材59页的图3.1 ,请回答:
1、列举我国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我们都要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如何保护,请举例说明。
在这一环节中,先是小组活动,充分讨论,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谈谈如何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小组内部人人都有发言机会,在课堂上,小组代表把本组讨论的精华说出来,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始绽放,各种解决方案不断涌出。学生的回答有合理的也有一些欠合理的,如一位学生说汽车尾气污染空气,就应该提高汽车价格,征更高的税,这时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思考,要从全局和长远考虑,汽车的发展还是必要的。“导”的环节还是应该从学生角度入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学习方法。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一句话新闻的引用:《吃进垃圾,吐出饮料,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亮相省城太原》(2016年11月13日)。这样既联系了实际生活,也教给了一种学习地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做过生活中的有心人。学生又从这则新闻,引出了他们知道的其他新闻,学生思维的火花再一次绽放!
四、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拓展提升
课堂教学的第三部分是“练”的环节。当堂检测部分由易到难,主要是想检查学生的课堂掌握的程度。涉及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于时间紧,所以涉及面不够宽 ,题量有些少,不过基本完成的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选择题大多数学生完全掌握,读图题学生也能顺利完成,最后的保护自然资源,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也大多能上几点。课堂反馈效果很好。
这是一节利用我校“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一节常规课的教学案例,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一方面减轻了课业负担,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全部完成,没有课后作业;另一方面,课堂真正给了学生,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大胆发言,阐明观点,能学到学习知识的方法。对老师来说,也相当不错,课堂上讲的东西少了,轻松了许多。因此,我认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非常好,既解放了教师,能不讲的就不讲,放手学生去讲;又解放了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一个又一个问题得以突破,学生们大多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说说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给了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自学,对很多中等生甚至学困生很有效果,但是对部分优生可能顾及不够,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还有时间上的问题。导的过程多了,当堂检测就完不成。很多时间下课了,当堂检测还没有完成,只能课下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今后会逐步解决。
总之,我认为“导·学·练一分为三”教学模式缩减了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探究与讨论,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也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能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模式。只是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进一步探索。
万柏林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