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021-09-10武恒建

家园·建筑与设计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利工程应用

武恒建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利事业繁荣发展,建设规模日渐加大,建设数量日益增多,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通常规模较大,且施工工期较长、占地面积大,在施工中会对地表产生一定程度的扰动,进而破坏所在区域植被,引发水土流失。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科学指导施工中水土流失的防治,实现生态保护目标。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利工程;应用

1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1.1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在受到一定程度的雨水冲刷后会产生泥沙淤积现象,使水利工程无法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进而影响工程建设目标。水土保持能够减轻雨水对河道周边土壤的冲刷作用,从而减少河道泥沙淤积,提高水利工程地表抗侵蚀能力。水土保持能够提升水利工程的实际运行能力,有效控制河道与护坡等的泥沙淤积量,促进水利工程发挥自身作用,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年限,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升的目的。

1.2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十分复杂,往往会导致河流所在地的水环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如果将水土保持工作运用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既能减轻水土流失现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流域内的水环境。一是种植植被能够提高地表土壤的抗侵蚀能力,让土壤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不会随着水流进入到水利工程中,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工作质量。二是水土保持能够保护当前所在流域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过度流失导致泥沙进入河道,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不利于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3提升水利工程的抗洪能力

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实现对雨水的全面运用,雨水较多时蓄水,干旱时放排水。我国夏季雨水多,水土流失会导致河床升高,大量淤泥在阻碍河道的同时,还会持续冲刷河堤,甚至造成河流决堤,如果不能及时增强河流的抗洪能力,就会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栽植植被可以保护河堤两旁的土壤在雨水冲刷作用下不会过度流失,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增强水利工程的抗洪能力。

2水利工程建设引发水土流失的原因

2.1扰动地表,破坏植被

在建设水利工程过程中,开挖建筑物基础、平整场地等,都需要进行大量土石方挖填作业,会强烈扰动原地面组成物质、地形地貌,破坏地表覆盖植被、结皮,导致地表裸露,固土防冲作用受到影响。植被被破坏的情况下,植被加固作用减弱、土体保水能力下降,在强降雨天气下加快水体流速,最终发生水土流失危害。

2.2弃土弃渣转存

水利工程施工中,在开挖土石方作业时,虽然会采取措施平衡调配土石方,利用开挖土石方回填,但仍会产生不少弃渣。这些弃渣会被运送到弃渣场堆存,在处置不及时或者不当的情况下会引发水土流失危害。同时,施工中大量砂石料、回填土需要在现场堆放,若未采取有效遮挡措施,降水冲刷会引发水土流失。

2.3土石料场开采

在进行水利工程坝体填筑、修建构筑物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土石料、砂石料,这些土石料可以少量采用开挖料,但其余部分仍需从土石料场开采。在开采过程中,对原地貌和植被会产生扰动、破坏而裸露地表,使其抗侵蚀性降低。同时,施工中需要沿山坡修建道路,开挖、填筑和护坡等施工环节容易引发水土流失,边坡开采后变成临空边坡,严重破坏其自热稳定性,引发崩塌等灾害,造成水土流失。

综上可知,水利工程施工中工作流程繁杂,产生的水土流失形式多样、复杂,不同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除去地形条件、降水等外力因素,施工中开挖、采料和弃渣堆放等也会影响水土保持。此外,在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中很多施工单位并未对员工加强培训,导致其采用传统方法作业,对水土保持重要性认识不足,会加重对地表和植物的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危害。

3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策略

3.1退耕还林还草策略

现阶段,水土流失情况极为严重的区域就是坡耕地,若25°以上的陡坡未能落实贯彻退耕还林的发展政策,将会加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进程,导致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愈演愈烈。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我国推行的相关政策,加快陡坡地的退耕还林、还草进程,保证我国农民收入的同时,促使水流工程顺利进行。

3.2封山禁牧养畜策略

为了加快水利工程周边植被生长,促进周边生态环境的修复,应贯彻封山禁牧、围栏饲养以及轮休轮牧等策略。通过加强对当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控制,减小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加速半农半牧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工作人员可利用乔灌草混交方式强化水利工程的固山固水作用,继而有效缓解工程的水土流失情况。

3.3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沿河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减缓河流生态的退化进程,确保周边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第一,生態修复技术人员需要利用复合断面形态进行主河槽、马道的建设,生态修复技术人员可根据当地施工条件选择性修建季节性河道。第二,生态修复技术人员可根据河流的需求,选择性构建生态性的混凝土岸坡防护结构,利用当地区域内的天然材料,结合植被护坡技术缓解河流岸坡地质硬化情况,为河流生态环境多样性的恢复奠定基础。第三,生态修复技术人员可在河流岸边设置生物隔离带,避免河流被外来物种所污染。生物隔离带的设置能够为河流水生物的栖息以及周边植被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最大限度丰富河流水生物的营养源。

3.4过度经济开发的生态修复技术

第一,工作人员需要合理规划粮果、林木的种植方案,实现对山地的自然坡度开发。第二,借助土地轮作制度提升当地的农作物产率,最大限度提升当地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模拟当地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在当地构建可循环的经济模式,可选择在林地种植可食用蘑菇,借助产业链组合效益提升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保持当地的生态建设,避免过度经济开发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

3.5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倘若已经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导致周边生态环境发生环境退化问题,应立即停止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需要组织技术工作人员重新编制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案,应用满足区域环境发展以及成活率相对较高的植被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此外,对于水利工程周边的弃土弃石区域,针对性应用生物覆盖技术,实现对于周边地理环境水土流程问题的有效控制管理。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时间长、对生态环境破坏大,因此在项目实施中需重视水土保持,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完善防护体系,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并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健康发展。为保障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成效,相关部门必须起到带头作用,将水土保持工程当作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严格监管项目生态措施,在达不到防治要求的情况下,不可对项目办理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手续。

参考文献:

[1]马丽,王晓云.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保持规划研究的意义[J].科技视界,2015,(8).

[2]杜发兴,吴厚发,肖博文,等.属性识别模型在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2019,(5).

[3]胡青.当前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4).

[4]陈巧云,袁华光,章龙飞,等.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论述[J].工程技术研究,2019,4(21):237-238.

[5]张华.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研究[J].珠江水运,2019(3):66-67.

河北省肃宁县水务局 河北肃宁 062350

猜你喜欢

生态修复水利工程应用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新方式研究
云 南 立法保障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浅谈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