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冼星海的日与夜

2021-09-10椿桃

音乐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胡军阿拉木图冼星海

椿桃

〔摘 要〕在与祖国分离的日与夜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对《黄河大合唱》重新进行整理加工,最终完成了他音乐生涯中最重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电影《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讲述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岁月与故事。

〔关键词〕冼星海;《音乐家》

冼星海,是连名字都沾染著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家。而关于他名字的由来,也是众说纷纭。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元周说,1965年6月13日,冼星海出生于澳门的一艘渔船之上。他的母亲在生下他后,仰头看向缈缈星空,低头望着无垠深海,便为他取名“星海”。还有人给冼星海的名字赋予别样的寓意,认为其取自曹操《观沧海》中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此外,我还看到过一个关于冼星海名字的美丽误会。有位网友一直认为冼星海是“洗”星海,在读《孟子·离娄》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时,引申到“海波之水清兮,可以濯群星”,是为“洗”星海。隔着历史的纱,我们难以一窥究竟、辨别真伪,但不管名字来源如何,足可见汉文字入名的言语之美、意境之妙。而冼星海不仅有着好听的名字,更有着美好的人格,星星的烂漫与海洋的壮阔,早已凝结于这位音乐家的脑海与心田中。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创作的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不仁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公演后轰动一时,然后迅速传向全国。在首次公演结束后,毛泽东连说了三声“好”,并在亲自接见冼星海后送给了他一支派克笔和一瓶派克墨水。毛泽东叮嘱冼星海:“你要用这支笔,为人民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而在冼星海的创作生涯中,他也一直坚定着为人民创作的信念。正如他说过的那样:“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的危机服务。”

1940年5月,冼星海受党中央派遣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1941年6月22日,冼星海到达苏联后不久,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交通中断而失败,被迫羁留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在困窘的战时条件下,冼星海在重修《黄河大合唱》之外,还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这些曲目都是为了歌颂反法西斯战争和表达对祖国的深切怀念。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1945年10月,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消息传到延安后,社会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到了这段故事:“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这段故事也启发了当时正在策划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合拍电影的沈健,他决心把这段动人往事传播出去,既表达中国人民的感恩之情,亦彰显中哈两国友谊。

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两国签署了关于中哈共同拍摄电影的政府间合作协议,《音乐家》这部电影正式立项启动。电影全片以哈萨克语言为主、普通话为辅,且在细节和场景的呈现和还原上都比较到位。电影中对阿拉木图极具异域风情的小镇、冼星海住的达娜什的小阁楼、包括中哈边境的环境等都予以了细致的刻画,准确还原了冼星海当时的生存和创作环境。

电影《音乐家》的导演是“西部暖流”派代表人—— 西尔扎提·亚合甫。其电影作品的特点是宏大而细致,电影充满关怀和温情,像是冰冷世界中的一丝暖流,拂过之处又是一片生机盎然。在电影《音乐家》中,这种独属于“西部暖流”派的特点再次得到了印证,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个体的冼星海无可奈何地与国家分离、与家人分别,几经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后,在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帮助下,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光。身在远离故乡的阿拉木图,冼星海仍坚持自己的音乐理想,纵使条件艰苦,他仍然与拜卡达莫夫相互激励,用音乐为人们带去力量。

在《音乐家》中,演员胡军扮演冼星海。胡军是典型的“北方汉子”,之前出演的角色也多为硬汉形象。他自己坦言:“找到我的时候,我还不敢相信,让我这么一个大汉(出演冼星海)。”但选择胡军来扮演冼星海有导演充分的考量。胡军来自音乐世家且掌握了一定的乐理知识,这让导演觉得胡军能够演好、演活冼星海。在看剧本前,胡军对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故事尚不了解,所以在看完剧本后他非常感动,觉得能出演这一角色是自己的荣耀。胡军还笑称“而且我爸妈勒令我必须演,他们对冼星海有一份情怀和感情”。影片以哈萨克语言为主,没有语言基础的胡军就全靠硬背。此外,胡军更是减重十多斤,为了更贴近原型。小时候学过一点音乐知识的胡军,对冼星海的作品不是很陌生,甚至在演出中还唱过冼星海的歌。《音乐家》中有大量的小提琴演奏和音乐创作段落,都是由胡军真实出演的。演员的认真投入,也让《音乐家》这部电影多了一份有血有肉的热忱与情怀。

《音乐家》是质量上乘的“正片”。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震撼人心的宏大场面,比如车站的战争场面和广场的万人大合唱;可以看到细腻到位的细节刻画,比如真实地还原了钱韵玲为冼星海亲自画五线谱的那段历史记忆。此外,《音乐家》运用了平行时空和时空交叉的叙事方式,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为主线,穿插了其在延安的回忆及钱韵玲和冼妮娜在延安的现实,这样的电影叙事能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冼星海的人物经历,也能让电影“悲歌当泣,远望当归”的基调更加深刻和宏远。

《音乐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导演用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冼星海,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了冼星海生活的不易和创作的艰辛。电影中还记录了妻子钱韵玲和孩子冼妮娜对冼星海归国的期待,到后来信件无法送达,最后等来冼星海过世的消息时,家人刻骨的思念与哀伤作为基调融进了电影的情绪表达中。电影还在片尾花絮中采用了一些真實记录的素材,让观众对真实的冼星海有更多的了解。在电影《音乐家》的首映礼上,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与拜卡达莫夫的外甥女卡利娅第一次碰面。在阿拉木图时,卡利娅被冼星海视为自己的“女儿”来关爱着。在这部关于“共同的爸爸”的电影首映礼上,两个“女儿”的会晤实现了另一层面的圆满。

尽管《音乐家》这部电影对冼星海的音乐创作没有太多着墨,却对音乐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住在达娜什(拜卡达莫夫的姐姐)家冰冷的阁楼上,腰都伸不直的冼星海始终坚持创作,正是因为音乐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这也让我不禁思考,冼星海是度过了怎样的日夜,才能创作出如此磅礴有力、荡魂摄魄的套曲。彼时的延安,条件艰苦,但冼星海却被国家所优待,也算苦中作乐。冼星海在延安花了六天半,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初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包含八个部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的大型套曲实属罕见。冼星海在创作时有吃糖果的习惯,所以在《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中,是好友给他拿了两斤白糖,他才得以顺畅地写成这套组曲,这在后来也成了一段趣谈。1941年春,选星海在莫斯科完成了重新配器修订的《黄河大合唱》大型管弦乐队总谱。在当时的艰难处境中,甚至都未能听到自己作品实际音响的冼星海又是如何坚持的呢?身处异国他乡,茕茕而立、踽踽独行的音乐家,或许在白日里沉沉地苦思,在暗夜里久久地凝望,最后用满腔的情感为波澜壮阔的《黄河大合唱》注入了新的能量。而正是因为凝结了满腔的爱国热血,融汇了充沛的人民情怀,与时代、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才让他的作品成为经典,拥有了不息的生命力。

在冼星海的祖籍地——广东广州府番禺县(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冼星海的人生经历被概括为了“坚韧不拔、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爱国奉献”这16个字的“星海精神”。“星海精神”是榄核镇人的精神支持,是冼星海短暂而光辉一生的写照,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脊梁,其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电影《音乐家》中,在多次的流离和辗转后,冼星海终于抵达了一个距离祖国很近的哈萨克斯坦小城。他不顾一切地向中哈边境奔去,与心心念念的祖国之间,仅隔着一道铁丝网围成的栅栏,但那道栅栏是纵使极力挣扎也无法跨越的边界线。冼星海悲怆而无力地指着远方,那是家的方向,那时国的所在……彼时的冼星海,未能回归故土。但如今,冼星海的作品将会长青,精神将会永存。“星海精神”在冼星海的故乡和家国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与祖国分离的日与夜里,洗星海是如何熬过那如苦艾酒般苦涩的时间呢?他曾说过:“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即便在那些不幸和痛苦的日与夜中,冼星海却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的思念、对人民的热忱、对家人的牵挂和对音乐的执着,但愿彼时的他亦能苦中求乐,在苦难中细嗅一丝欢乐。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参考文献

①张安东:《<黄河大合唱>传奇》,《人民音乐》,2019年,第4期。

②左贞观:《星海在苏联之新探》,《人民音乐》,2005年,第7期。

③孟波:《冼星海手稿归国后护送简记》,《人民音乐》,2004年,第5期。

④郭超:《<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光明日报》,2018年12月7日,第3版。

⑤杨莹莹:《胡军:真实演绎冼星海 说俄语全靠硬背》,《新华网》,2019年5月16日。

猜你喜欢

胡军阿拉木图冼星海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卢芳 胡军:我们的爱质朴如清泉
卢芳 胡军:我们的爱质朴如清泉
阿拉木图申冬奥“仍有胜算”
胡军是女儿的“老胡军”
冼星海的傲骨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