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术式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1-09-10吴春泉
吴春泉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术式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5例单纯性囊肿并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不同术式分组, 分为A组 (腹腔镜组, 28例) 、B组 (开腹组, 27例) 。比较两组囊肿资料及手术资料, 并比较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统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B组囊腔多发例数、囊肿直径、囊腔数均显著高于A两组 (P<0.05) ; 两组手术时间、引流, 且B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A组 , ;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B组高于A组, 两组间差异均显著 (P<0.05) ;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为3.6%、14.3%, B组为11.1%、8.0%, 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可首选腹腔镜术,开腹术更适合多发性囊肿及囊腔较大者, 两种术式均具有相似的治疗疗效, 临床需根据患者需求选择最佳术式。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胆囊肿
肝囊肿是肝脏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 通常为单纯性肝囊肿, 是指一种在没有寄生虫存在的情况下引起, 患者可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 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典型临床症状。不同术式治疗的优缺点并不一致, 本研究比较两种术式治疗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各术式的治疗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20年12月55例胆囊肿患者临床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如下: (1) 患者均经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先天性肝囊肿; (2) 囊肿最大切面直径≥3cm, 有手术指征者; (3) 患者均为首次诊断, 入组前未采取相关治疗。排除标准: (1) 合并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 (2)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3) 过敏体质, 或硬化剂无水乙醇过敏者。根据不同术式分组, A组 (腹腔镜组, 28例) 、B组 (开腹组, 27例) ,A組男11例, 女17例, 年龄24~71岁, 平均 (48.2±8.9) 岁;B组男10例, 女17例, 年龄22~72岁, 平均 (48.5±9.3) 岁。患者术前2天均进行肝功能检查,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表现为轻度异常, 未见凝血、甲胎蛋白等其他异常。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A组患者均予以腹腔镜囊肿开窗术
术前准备与A组一致。患者取平卧位, 气管插管下实施全身麻醉, 采取常规腹腔镜4孔或3孔法。以脐附近做气腹针、腹腔镜入口, 可根据术前超声囊肿部位及术后放置引流管位置确定另外两点套管针的位置。腔镜入腹后观察囊中部位、大小、数目;观察囊液的性质, 选择囊肿最薄弱处穿刺, 吸引器吸出囊液, 并根据囊液的颜色、性质, 注意囊液中有无胆汁染色或血性液体, 如有, 应中转开腹。术中轻压肝脏充分显露囊肿, 与囊肿顶部开窗, 切除未能被肝组织覆盖的囊肿顶部的全部囊壁组织, 开窗大小根据囊肿及囊顶壁大小能通畅引流为准。对巨大囊肿, 首先观察其内是否有赘生物、突出组织, 如有, 应切除病理活检;如为恶性病变, 应中转开腹。开窗去顶后应使用10%碘伏、电凝烧灼囊壁边缘, 甲硝唑冲洗创面, 于膈 (或左肝) 下放置引流管, 术后常规抗感染, 择期拔管。
1.2.2B组患者均予以开腹囊肿开窗术
术前操作均与上述一致, 选择右上腹肋缘下斜切口、经双侧肋缘剑突下“人字形”切口, 或右腹直肌切口, 初次判断囊肿部位, 穿刺囊肿并抽液, 观察其囊液性质, 根据囊液性质充分考虑是否合并其他病变, 适当调整手术方案。选择囊腔薄弱处, 尖刀切开囊壁并吸出囊液。电刀切除与肝组织相连的纤维性囊壁, 如有出血, 予以缝针止血。开窗后保持囊腔低位敞开, 开窗大小到达囊顶壁的1/3, 以引流通畅为准。可采用大网膜填塞直径较大囊腔, 检查视野区是否出现胆漏、活动性出血, 于肝右叶膈下区或肝圆韧带处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予以抗感染、补液等支持治疗, 择期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囊肿病变情况和手术情况, 包括囊腔部位、生长情况、囊肿直径、囊腔数等;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中出血量。 (2) 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3) 比较两组术后感染、胆漏、盆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随访1年, 统计两组1年内囊肿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囊肿病变情况比较
B组囊腔多发数、囊肿直径、囊腔数均显著高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A组术中出血量较少忽略不计。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B组, 引流时间显著短于C组 (P<0.05) ;B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C组 (P<0.05) ;A、B两组的引流时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肝囊肿包括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 前者以肝包虫较为常见, 非寄生虫性以先天性肝囊肿最常见,临床所指肝囊肿通常为单纯性肝囊肿, 其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常伴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其发病原因有如下几点 [1]: (1) 胚胎发育中小肝管形成多于正常人, 甚至与胆管相通, 引起液体堆积; (2) 胚胎时期, 肝内肝管生长过多, 后期发育中未消失完全, 残留的肝管具有分泌功能, 引起液体堆积形成囊肿[2]。通常肝囊肿在婴儿时期已经存在, 但多数没有明显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长, 囊液堆积可导致囊肿体积增大, 因其症状不典型, 日常生活中患者难以察觉, 多在体检或自觉症状明显加重入院检查时发现。临床根据是否单发、多发进行分组, 不同肝囊肿其囊腔直径并不一致, 小的只有数毫米, 但大的可达20cm, 如患者为多发肝囊肿, 可呈弥漫性分布, 压迫肝脏正常组织, 引起局部萎缩, 需进行治疗[3]。
本次研究显示, 两组囊腔多分布在右肝, B组出现的囊腔多发率为77.8%, 显著高于A组多发率, 其囊腔直径、囊腔数亦显著高于A两组, 表明对多发囊腔且囊腔较大者, 医师倾向于开腹手术, 直接切除病灶, 提高整体治疗效果;而A、B两种术式对囊腔生长情况、囊肿直径及囊腔数要求基本一致, 两种术式的适应症相似。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情况, 与B组相比, A组仍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点。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仍以A组经济效益最佳;术后并发症、复发率比较, B组2例术后感染, 1例盆腔积液,, A组无不良反应发生,但A组的复发率最高, 其次为B组。虽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 其次是与单纯性肝囊肿疾病治疗简单, 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方式, 其预后优良, 因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但比较之下, 仍可看出开腹手术具有治疗彻底优点。
总之, 结合笔者治疗经验, 对单纯性、多发性且囊肿数目较少、位置表浅的患者可采用腹腔镜治疗;对位置深、数目过多、囊腔直径较大者, 应采用开腹手术治疗。两种术式的疗效基本一致, 对术后复发无较大影响, 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 综合各种情况选择术式[4]。
参考文献:
[1]钟洁愉, 孙德胜, 胡正明, 等.超声引导下肝肾包膜下囊肿穿刺抽液最佳路径.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6, 13 (1) :25-28.
[2]祝建勇, 邱宝安, 郭晓东, 等.腹腔镜开窗术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观察.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 (10) :1901-1903.
[3]章文龙, 王斌锋, 张法标, 等.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疾病的178例分析.中国内镜杂志, 2015, 21 (11) :1203-1206.
[4]秦胜旗, 张忠涛, 李建设, 等.腹腔镜下小切口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肝囊肿的优劣对比.肝脏, 2016, 21 (5) :38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