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永恒动力
2021-09-10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每位学生只要用心,都可以从这宝库中汲取精神力量。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明白为什么读书。所谓明白,就是从内心确立读书的志向,从而努力去做。自古以来,所有的读书人心中都有一个目标。在过去,一些读书人的目标是做官,正所谓“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认为,读书做了官,自然有黄金白银之财富,有貌美如花之娇妻。
一百年前的中国,国家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水深火热。那以后,不管是出身穷苦的读书人,还是生活富足的读书人,读书的目标都骤然有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还树立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关切意识。社会的动荡激发了不少读书人探求解决社会问题根本之道的动力。1917年,毛泽东在写给湖南第一师范的黎锦熙老师的信中说:“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当时的毛泽东就已经树立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的宏伟志向,走上了艰辛的求索之路,并且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惊天之问,立下了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而读书的志向。正是在这一志向的驱动下,他经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洗礼,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千锤百炼,矢志不渝,最终成为给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伟大领袖。周恩来也是如此,大家都熟知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言,周恩来的一生是实践他这一壮言的一生。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树立宏伟志向的人都一定会成为政治家、革命家,客观地说,那种概率很小。但立志对一个人一生的作用极其巨大,一旦志向在心中扎根,便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不少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理想,有的想成为科学家,有的想成为科技人员,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教师……这些都是不错的想法。社会本就由各行各业的人组成,抱着这些读书目的的都应该被肯定。我们只有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人生才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小我”就是自身,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职业,以及自己的亲戚和朋友都是以自身为圆心而建立的。个人幸福、家庭安乐,都需要自身的努力。每个人关心自身的利益,天经地义。一个连自身、连家庭都不关心的人,又怎么会关心他人?但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只为自我而读书的人,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所讥讽的“禄蠹”。每个人都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个体,而是与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因此,除了“小我”的身份,还要树立“大我”的意識。所谓“大我”,即国家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肩负国家、社会赋予的责任。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他倡导青年学生、普通民众都要有“大我”的意识,积极参与国家社会的事务。唯如此,国家才有活力,社会才可前进。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现在读书,就是为了今后在参与国家社会的事务时更好地说、更好地干。
毛泽东的老师黎锦熙在回忆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时说:“在当时的学生中,毛泽东个子很高,显得沉静儒雅,并无过激言行,上课听讲时从不浮躁,只是一双眼睛灼灼有光。他衣着朴素,一望而知来自乡间,课间休息时,从不和人打闹,对一切事物总是静思,观察。”那时的毛泽东就表现了不凡的胸襟,言谈之间,不时流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以“大我”取代了“小我”。与国家、社会乃至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大我”,成就了毛泽东经天纬地、震古烁今的伟业。
每个学生都可从毛泽东的“大我”意识和光辉形象中学到东西,并激励自己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