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立场
2021-09-10杨曦悦
杨曦悦
摘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有坚持人的自由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并且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理论体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立场就需要对我党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思想理论进程有着深入地学习把握,同时要将其与实践维度相结合。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正是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好体现。只有在明确其科学内涵同时加以合理布局规划才能够真正落实“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的目标。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实践维度
一、人民立场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产生,是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的科学的人民观。中国共产党信奉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是我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所以历代中国领导人都以为人民做实事、谋利益为己任,不论在何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矢志不移的坚守和贯彻这一根本立场。
毛泽东是坚守和贯彻人民立场的先行者与实践者。在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根据革命实践的需要,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明确了“人民战争”“人民军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紧紧相依、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走过28年的艰辛岁月最终建立了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了革命的意义即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接下来,党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为保护人民利益的纲领文件、法案。1921年,中共一大的纲领就明确提出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1]。随后,在《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中进一步把“耕者有其田”作为基本口号和目标提出来。1944 年9月,在追悼八路军战士张思德时,毛泽东做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坚持人民立场的首要表现就在于维护和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的最大诉求就是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中国共产党正是把人民的最迫切的诉求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直至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几乎没有工业基础与体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最终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人民立场”、凭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艰苦实践最终成功带领人民彻底改变了建国初期“一贫如洗”的局面。党的七大在《党章》总纲和党员应尽义务中第一次写进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彻底的将这一根本立场深深的根植于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认知与砥砺终身的追求。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接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并进一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通过这些对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调整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主体论的认识是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史观,以及中国历任领导人的丰富理论成果后,结合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現实情况,已经成为一个思想内涵丰富、逻辑思维严谨、理论论证丰富的科学思想体系。
首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为人民做实事、谋利益的初心,体现了坚守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条件,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并进行深入分析。接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出发,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理论解释与论证。这要求我们根据现阶段人民的需求,更加关注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特点,它已经具有了广泛性、多样性、高质量的需求特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做到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始终把人民的需要放在最高的发展位置。
其次,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4]。中华上下五千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都是人民所书所写,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离开了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生机也就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都离不开人民。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逐步迎来了曙光,但这绝不能忽略这一伟大曙光的到来是所有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一起奋斗得来的。因此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始终与人民紧密联系,把亿万人民的智慧与能力凝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紧紧依靠人民铸写中华民族新一段伟大历史成就。
第三, 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当代中国人的普遍理想和最大共同利益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这一目标不谋而合。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绝对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使十四亿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致富、辛勤致富,先富带动后富、朝着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积极迈进。从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
第四,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中国共产党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政权,党的力量就在于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党也因此提出了群众路线,并且把它作为党的根本路线与生命线。要大力发展优良作风、坚持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对脱离群众的危险保持高度警惕。历史实践证明,坚持群众路线与发展人民民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习近平新时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看,它是社会实践产生的产物,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为了能够更好更快的实现美好的生活,就需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贯彻落实这一工作安排、让这一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
第一经济建设要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量”和“质”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人民生活水平地提高首先要夯实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特征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并且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不同行业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工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供给质量不优等引发人民强烈不满,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剪刀差”。经济发展速度已经不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单一因素,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因此,经济建设要针对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与需要展开,更加重视经济建设的规划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重视处理好经济发展中“量”与“质”的关系,时刻谨记发展为了人民,集中力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二,政治建設要处理好“谋划”和“落实”的关系,保证人民能够真正当家做主,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科学的指导思想和严谨的制度安排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不论是从世界各个国家崛起的历史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来看,制度优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其实就是制度竞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具有十三个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国家制度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我们的制度始终得到人民认同、人民支持和人民拥护。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体现和实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制度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制度的落实却关系制度谋划与安排的最终成效。因此,在新的奋斗征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政策部署都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用制度体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
第三,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深入”和“浅出”的关系,扎根群众为民立言。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独特文化传统,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要走适合自己发展的文化发展道路。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处理好“深入”和“浅出”的关系。“深入”就是要抓住理论的根本,要切实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浅出”就是要善于运用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进行对理论的解说,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大众化、普及化。文艺创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做到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的同时,自觉担负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紧紧依靠人民,为人民立言的责任。重视研究人民现实生产和生活,关照人民精神生活,深入实地调研,了解百姓生活状况,走进人民内心世界,与人民对话,着眼于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以人民群众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进行理论阐释,创作出广大人民真正喜闻乐见的作品,从而让理论更好地为群众掌握。
第四,社会建设要处理好“过一山”和“登一峰”的关系,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美好生活建设的基础工程。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在脱贫、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民幸福感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些成果给人民带来的都是确确实实的益处,但这并不代表社会保障就没有了需要改进和潜在的隐患。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毋庸赘述,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真正关心的。
第五,生态建设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运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阐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金山银山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绿水青山其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对人民的幸福生活需要也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点是多少金山银山也无法替代的。所以不应该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不应该以舍弃经济发展的方式达成生态保护的目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应该作为对立关系而存在,它们实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应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使人民的幸福感更强烈,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04.
[3]建党以来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