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演进历程

2021-09-10张莉

科技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战略

张莉

五中全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论述的范围不仅是未来五年,而是未来十五年,一直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五中全会所有提法中,只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5月中央提出来的,并在五中全会中进一步系统的论述。这一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主动选择,也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战略举措,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一、国际大循环与沿海发展战略的成功

(一)1987年10月底,时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建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这一构想很快引起中央的重视,并促成了“沿海发展战略”的提出。紧接着1987.11-1988.1,赵紫阳到江苏、福建考察后,向中央遞交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二个月后,1988年3月,十三届二中全会就讨论了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的有关问题。

(二)“国际大循环”构想下的“沿海发展战略”的三个特点:

1.利用我国劳动力充裕的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

3.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使经济运行由国内循环扩大到国际循环。

(三)沿海发展战略实施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和国际分工格局进一步演化。发达国家美、日、德纷纷将劳动力成本高的行业和生产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转移就需要有来人接盘,谁来接盘呢?接盘的第一波人很多,包括智利、巴西、阿根廷,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还有东欧一些国家。接盘最成功的就是亚洲四小龙。因为这个规模特别大,四小龙不能完全接住这个盘。恰逢其时,80年代我们改革开放,抓住了这个战略机遇,成为最大的接盘者。接盘的主力是2.8亿农民工,近3亿优质的人工,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工资很低。这是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叫杠杆优势。我国进入了世界工厂的时代。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更快融入世界经济秩序。

(四)1979-2011年33年,中国经济以平均9.68%的速度发展。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92-2011年,中国累计利用外资达1.1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同时,中国从全球第12大出口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最大贸易国,并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到2011年11月,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形成了从南到北比较完整的体系。国际大循环构想下的沿海发展战略获得巨大成功。

二、国际大循环战略日益面临挑战

国际大循环背景下,我国经济外向型特征十分明显。中国外贸依存度最高2006年达到64%。中国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在2015年达到峰值13.8%,这是美国1968年在全球市场的占比,此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达到这个程度。2016-2019年一直保持在12%-13%之间的水平。2020年中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接近15%,连续7年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我国经济过度依赖于投资、出口,不但面临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外部压力,国内也面临收入分配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产业升级遭遇瓶颈,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在此背景下,2006年十一五规划指出,应“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2011年十二五规划指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经济政策的重心从侧重国际循环,转向国内国际循环协调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2019年完成了去产能目标,去杠杆、防风险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主要解决我国经济中存在的“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与供给侧改革的“补短板”互相衔接起来。“补短板”包括:民生补短板、基建补短板、产业升级补短板,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了具体抓手。2020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疫情之下,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供给侧改革的补短板扩展到了产业链安全的补短板。

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了“双循环”概念:“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5月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给双循环加了一个前提: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个前提特别重要,是点睛之笔。

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这次会议“从持久战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双循环”的发展格局。至此,“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空间上拓展到了“双循环”,在时间上拓展到了持久战、中长期的范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2020年7-9月,习近平在多次会议上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阐述。2020年10月26-29日五中全会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至此,新发展格局尘埃落定。

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有内无外,也不是有外无内,二者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一,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以我为主,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形成大循环,不是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的自我小循环。不需要各自为战,要全国一盘棋。第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双循环就是要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第三,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主动作为和长期战略,绝不是被迫采取的战略收缩。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战略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格局与结局
以天地为格局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