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思维的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俄译策略探究

2021-09-10刘迎春张琨

科技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迎春 张琨

摘要:我国传统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秉承于“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与实践。本论文运用“中医+”系统、开放的思维方法,主要分析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俄翻译策略及技巧,并阐释了传统医药类非遗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俄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文化的引领、精神的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几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以其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发展中医药就是传承和弘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发展中医药。坚定文化自信,亦是把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体现。

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与西方医学科学不同,中医药注重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现出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的鲜明特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全球性威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亲自领导、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这场斗争,多次强调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并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早期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总结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规律和经验,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成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特色和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一、论述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外宣资料的翻译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缩影,是连结各民族情感的纽带。它们所蕴含的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构成了中华文化气象万千、无比生动的多样性形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我国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医药,继 201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我国非遗国家级名录中特设“传统医药”类别,其中包括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中医正骨疗法、中医诊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药炮制技术、藏医药等在内的9个门类,127个传统医药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医药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阳五行”等理论体系以及不同的诊疗手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被西方世界所接受,所以中医药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不能被西方的思想体系釆纳,同时因信息交流不畅等因素,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存在着一定的神秘感,未能广泛传播。因而,文化差异必然成为中医药国际传播进程中的文化壁垒。

当前对于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宣传的外文翻译资料并不多,特别是相关的俄文资料更是少之又少,文化宣传实效性受到不利影响。在对外宣传资料翻译过程中又存在着文化缺省的问题,产生大量的“文化空白”现象,给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要使传统医药类非遗文化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认可,必须做好相关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递、交流和融会的过程,是民族文化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方面。

二、归纳文化释义下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俄翻译特点及技巧

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容涵盖丰富,要将翻译的关注点集中于中医文化内涵的诠释上,使得中药类文化词语富有民族特色。由于中俄两国在自然地理环境,交际民俗、宗教文化、伦理道德和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中俄两国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俄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有着不同的特性。在翻译中,很难从译语文化中找到对等词。为准确地理解所译文本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达到最高程度的文化交流,在对医药类非遗文化进行俄文翻译时,拟采取音译、意译、音意兼译、释义法等多种翻译手段,试图寻找一条保持原语文化的可行途径,既简练又要最大限度的传达文化内涵。

1)音译法

音译是根据源语言的发音进行的翻译。当汉语文化中所独有的事物在俄语文化中呈现完全空缺的状况时,可用音译法将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移植到俄语文化中去。音译策略在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展现中国灿烂的文化方面不可忽视,因此音译被频繁适用于民俗文化气息浓重的熟语翻译中。

例如:在解释中国传统的按摩技术时,运用гуаша(刮痧)、туйна(推拿)这样的音译词,在介绍中草药治疗疾病时,将人参音译为женьшень,能够帮助目的语读者尽快了解该文化,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的中华元素,同时引起异域读者的猎奇心理。

2)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转述原文意思时,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其理想的目标是做到“形”“神”兼备,它既可以使译文简洁明快,还能最大限度保留汉语的原汁原味。

例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按照音译法,分别翻译为тибетская медицина, монгольская медицина и уйгурская медицина。中草药疗法则译为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лекарств из натуральных трав,用直译的方法把这些医药种类分门别类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3)意译法

意译是指不拘泥于源语文字的表层意思,不用源语的表达方式,根据大意对源语句子的结构进行较大的变化和调整来进行翻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当直译很难翻译出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句子,可能会给人造成困扰,不能很好达到传播目的时,需要运用意译策略。

例如: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翻译中运用了Вакуум-терапия(真空疗法)这一词语,Во время массажа используют банки различного диаметра.表示在按摩过程中,不同直径的罐子被使用。另外,在介绍艾灸疗法时,使用 прижигание(烧灼法),通过苦艾在人身上点燃特定的位置或点以达到治病的效果,运用ажженной полынной сигаретой окуривают определенные места или точки на человеческом теле这一表达可以将以上疗法用源语国家可以理解的形式解释出来。

4)释义法

在对传统医药文化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大胆的冲破表面意思,通过深层理解和不断推敲,真正阐释其内涵的实质意义。例如,在介绍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医针灸时,运用了иглоукалывание一词,当然也通过либо акупунктура, то есть воздействие на активные точки тонкими инструментами.来对中医针灸进行解释,表示用针具刺入人体一定穴位,通过这一详细的阐释,读者更易于理解其内涵。

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的医药文化的翻译,仅仅使用一种翻译方法根本无法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精妙涵义,译者必须结合或者综合运用音译、直译、意译或者释译等翻译方法,在目的语文本中创造出近似于原文的表达效果,以弥补原文语义损失以及文化损失,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基于“中医+”思维的传统医药类非遗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意义

“中医+”思维是在“互联网+ ”运用实践、融合、创新、重构等概念进行开放性探索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新时代行业思维。简单来说,“中医+”思维就是指以中医药为概念核心,开放理念、勇于创新,多元整合各种有利于专业和行业的学科资源以实现突破发展。

“中医+ ”思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应用到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传播领域,就是强调其在自然科学与文化遗产这两大概念上的二元统一。传统医药项目是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与科学领域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包含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也体现着丰富的医学科学价值。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弘扬和发展中华文明的重大使命。

传统医药类非遗文化的对外交流首先必须克服语言不通和不同文化间的障碍问题。国家可以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尽快制定出台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标准,编制一批高质量的中医药文化宣传俄文读本,作为海外传播的有效载体。

通过“中医+”的形式,与多产业相结合,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为当地民众健康事业做贡献。如“中医+养生旅游”的形式,通过跨国养生游,将传统中医的经典原则、思想传播出去。

同时,在海外建设一批中医药中心,促進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当地落地生根。我们要大力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使记载在古籍、融入在生活、使用在临床的中医药理念、方法生动起来,彰显时代价值,释放文化魅力,服务大众健康。

面对新的形势,将中医药学与语言文化学、传播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国际交流和对外传播,不仅有利于扩大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医药文化产品和理念走向世界,也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中医药成为中国文化的新名片,提升我国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我们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分享中医药诊疗经验,提升中医药的国际话语权,让中医药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凤兰,何振中.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2]魏一苇,何清湖.基于“中医+”思维的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08).

[3]杨朝晖,柳长华,宋歌,张逸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06).

[4]宋歌,柳长华.我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顾与展望[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1).

[5]张梅.荆楚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的反思[J].三峡论坛,2018(01).

[6]刘立云.非遗语境下的传统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J].黑龙江史志,2014(19).

[7]王莹莹,杨金生.对我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中医杂志, 2011(06).

[8]崔箭, 杨玉.扶持传统民族医药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

课题来源:本文系2020年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中医+”思维的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俄译策略探究》(项目编号:S20201043904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迎春(1999.03-),女,山东菏泽人,本科生。

通讯作者*:

张琨(1984.05-),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及俄语教学。

猜你喜欢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