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科技绘就创新之美 园区“一号动能”加速迸发

2021-09-10向煜

现代苏州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园区政策人才

向煜

27年风雨征程,苏州工业园区书写着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传奇,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创新之城”。表白这座城,表白她的高效,表白她的年轻,表白她的勇敢,皆因爱上了这里因创新产生的每一次奇迹!

度过了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看到了所有人的了不起。进入未知的2021年,我们期待收获,而这份期待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新土壤中,得到了实现。

2021年五一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园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议表彰先进,总结成绩,部署下阶段科技工作重点任务,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足干劲,全力打造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窗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进入6月,回看2021年上半年,紧抓科技创新“一号动能”的园区便收获了一波好消息:7家企业相继登陆资本市场,其中6家来自园区“一号产业”的生物医药企业;获批苏州首张疫苗生产许可证;新药获批上市3天就实现全国发货……与此同时,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双双落地,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的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先导区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得到科技部复函支持。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已近而立之年的园区,多年坚守换来了日益完善的创新体系、加速集聚的创新资源以及快速成长的创新产业,为“十四五”开局增添强劲动能。

远见大于未见,成就“精彩样本”

驱车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在车窗外不断闪过。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天演药业、吉玛基因、信达生物等皆聚集于此。

“繁华”背后,是一组与之匹配的实实在在的数据:2020年园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7亿元,同比增长约6%;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174.4件,国家高新区排名上升至第4位;新增科技创新项目1086个,三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2494亿元,增长22.9%;近三年引育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国家高层次人才规模、获批1.1类生物药临床批件、生物大分子药物总产能、企业融资总额五项指标均占全国20%以上;创新企业量质齐升,新认定国家高企744家,总数达1837家、同比增长31%,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630家,实现翻番增长,新认定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69家,增长64%……这一个个数据,反映园区经济发展继续实现质量型增长,创新强区地位更加突出。

一个区级行政区,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在目前科技创新大潮中成为耀眼的“明星”?

要探究园区缘何能够取得如此佳绩,我们不妨回到落笔处。2006年,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园区,面对未知与未来,没有等待别人给予答案,而是用一种超越未见的远见,将发展的落脚点放在了科技创新上,开始重点规划、引导和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多年来,园区按照“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产业园区、引进一批大院大所、设立一只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的培育机制,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特色产业提供最舒心的成长环境,奠定了入围“国家队”的根基。

善于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见微知著、准确研判的园区,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看清规律、把握先机,不断增强在新形势下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歌起舞,踩着时代的鼓点,在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上铿锵前行。

如今,这片改革热土上,新兴产业硕果连结,发展动能加速转换,而科技创新也成为了园区经济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續的全面发展的原动力,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精彩“样本”。

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无限潜能

“从生物产业园只有两栋楼,招聘难受人才青睐到如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人才就业首选地,园区慎始如终的发展定力,值得称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佩琢2003年就将企业总部转移至园区,亲眼见证了园区蝶变,感慨万千。

曾有人这样比喻,创新仿佛是盛开的美丽花朵,需要充足的阳光雨露、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而发展环境的营造,归根到底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理念的更新。

事实上,构建与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一直是激发园区创新活力的核心支撑。

今年5月,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的函》(商服贸函〔2021〕163号),面向全国推出第三批16个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苏州自贸片区《打造跨境海运数据通道助力“智慧物流”》和《知识产权证券化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名列其中,占全省三分之二,全国八分之一!至此,苏州自贸片区已有4项案例获评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输送了制度创新的“园区经验”。

自2019年8月,昂首阔步迈入自贸区时代开始,园区积极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联动优势,突出“中新合作、开放创新和产业转型”三大特色,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开展差异化探索。截至目前,已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00多项,除了4项获评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外,还有21项在全省示范推广,并向苏州片区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落地47项,可以说“试验田”已深耕成为“高产田”,大大地激发了区内企业的创新活力。

不仅是制度创新“成绩单”亮眼。园区还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创新设立“战疫贷”“关助融”“苗圃贷”等金融产品,集聚各类基金规模达2600亿元,构建了覆盖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新增产业载体210万平方米,提供“一站式”服务,承接授权业务近300项,实现对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全覆盖。

此外,出台“营商环境新30条”,实施政务营商环境六大工程,开展“数字政府”顶层设计,迭代升级“一网通办”平台,国内首创多元参与政务服务下沉“融驿站”模式,完善“最后一米”基层政务服务体系……一系列用心良苦的惠企帮扶举措,实实在在给了企业“定心丸”。

正是不断优化的机制体制,和园区一起成长成熟的优质营商环境,以及一系列精准细化的周到服务,造就了如今园区这片强大的创新创业磁场,让更多的创业者和高科技人才怀揣梦想来到这里奋斗,追求事业和人生的精彩。

科技创新“探路者”的新使命

一直以来,园区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探索形成了创新发展的“园区示范”,打响了聚力创新的“园区品牌”。

科技创新大会上,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强调,园区要继续坚定地以开放创新作为主导战略,坚定地向着“双一流”的目标迈进,围绕人才的实际需求,推出更多“解渴”“暖心”的引才留才育才措施;围绕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围绕深化实施企业培育,加快形成一批根植园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集群;围绕三大新兴产业,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资源链接与整合,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企业扎根发展;围绕最优创新生态精准发力,率先打造向世界展示苏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最美窗口”,绘就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创新蓝图”。

新的使命之下,园区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未来,园区将继续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厚植創新发展的澎湃动能,重点建设好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发挥好中科院纳米所、药物所苏研院等载体的集聚辐射作用,集中突破一批前瞻性、原创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

同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重点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纳米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的项目落地,积极布局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纳米大健康等未来产业和融合产业,构筑未来先发优势。

此外,园区还将继续打造最优创新生态,扩大竞合发展的比较优势,以中新合作为引领,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快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中心)建设和布局,积极参与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建设,更加系统、更加精准开展靶向制度创新,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服务中心、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等旗舰项目规划建设,以更高水平的科技金融供给、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更为完善的知识产业环境、更加灵活的科技体制机制,激发创新产业活力。

金鸡湖畔,东风正劲。随着“一区两中心”建设的快速推进,作为主要实施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将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新突破,让全国乃至全球透过园区这一“窗口”,看见苏州强劲的科技创新动能。

亮点扫描 :牵住“牛鼻子”,园区科创政策又有新动作

在2021年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新修订的《苏州工业园区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正式发布,同时现场还发布了“金鸡湖人才政策计算器”。

“科创30条”,护航园区打造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

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发布的《园区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用“1+8+X”的“科创30条”政策体系,为园区科技创新企业注入了强心剂。

据悉,这一新政在原“科创扶持办法”的基础上升级形成了“1+8+X”科技政策体系。其中,“1”为纲领性文件,围绕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高水平推动开放协同创新、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提出“科创30条”政策举措。“8”为专项政策文件,涵盖科技人才引育、新兴产业发展、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科技总部企业扎根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等8个方面。“X”为“1”和“8”的操作细则。

此外,园区将深入推进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在新兴产业领域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面向领军人才,将提高政策性投资及覆盖面,提升购房补贴额度,增加滚动支持,整体扶持力度最高可超5000万元。针对三大新兴产业,将继续支持做强创新药物,加大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奖励力度,新增对药品经营许可、医工结合科研、境外成果引进的支持;重点支持第三代半导体、MEMS、纳米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发展;加大集成电路设计流片、软件产品应用推广、人工智能场景开放支持力度。在加速科技总部企业集聚方面,园区将设立扎根成长奖,每家企业每年可达5000万元。

“人才政策计算器”,让海量政策与人才可以一键匹配

此次科创大会上发布的“金鸡湖人才政策计算器”,是江苏省首个人才政策计算器,可以实现了人才政策一端通查、一键匹配、一网通办,让辖区人才尽享政策红利。

“人才政策计算器”全面梳理了各级各类人才政策,进行结构化、标准化、拆解整合,实现了“一个入口,政策全有”,目前,已经形成了4大类人才政策产品,涵盖人才安居乐业和企业成长发展的各个环节。

依托园区十多年来积累的30万条政务数据,“人才政策计算器”为人才及其关联企业勾勒“数据画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画像”与海量政策的精准匹配,只需几秒就可生成政策适配报告。当各级各类申报项目启动时,“人才政策计算器”将主动提醒适配用户,避免漏报、错报,变“人才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才”。

此外,“人才政策计算器”配置了在线“测一策”功能,可为人才和企业深度“把脉”,用户可自行评估政策契合度与适用性,轻松获取申报关键指标,明晰优化调整方向,提高政策申报成功率。此外,平台还能自动开启政策申报信息精准推送功能,申报启动时,将主动提醒适配用户,减少漏报、错报等情况的发生,实现政策“找”人才。

据悉,“金鸡湖人才政策计算器”此次还在全国率先推出“中英双语版外国人才服务专区”,为外籍人才提供专属政策自选和申报便利。

猜你喜欢

园区政策人才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