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奋起追赶到示范引领 一幅“强富美高”的姑苏繁华图徐徐展开
2021-09-10向煜
向煜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邓小平的一句话,让苏州城东278平方公里的区域,走过了不平凡的27年。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1994年,这一伟大构想在苏州变成现实——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开启了两国政府合作建设开发区的先河。
激荡27年,弹指一挥间。苏州工业园区从一片阡陌纵横的农田崛起为一座活力无限的现代化新城,从“世界工厂”加速迈向“创新之城”,成为了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不变的是其始终肩负着先试先行的重任,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
绣好“双面绣”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南粤大地吹起,四个经济特区相继成立,随后中国又设立了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省内的南通和连云港位列其中,这些城市在当初有个“特殊”的名字——窗口城市。
彼时的苏州,县域经济发达,乡镇工业风生水起,“对内改革”颇有成效,但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很难觅得踪迹。
转机发生在1994年,国务院批准在古城东面设立苏州工业园区,这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首个旗舰型合作项目,对于千年古城苏州来说,改革开放的窗口就此打开。既然是“窗口”,这一中新“深层次合作试验场”,必定要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开发建设之初,园区就被赋予了“探路者”使命,为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合作探路,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曾经这片郊外的水塘,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江苏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之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扮演重要角色……27年春去秋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园区的快速崛起,让白发苏州焕发出了青春活力。
“双面绣”是苏州人的“绝活”,聪慧的苏州人将这一精湛的传统技艺沿用至城市建设中,赋予了千年古城双面魅力。园区这一开放创新产业城市融合、生产生态生活并进的新天地,有别于小桥流水的古典江南风情,她以创新发展为导向,以现代化产业为基础,以现代化城市为载体,为繁华姑苏绣出了迷人“双面绣”。
“窗”与“闯”
“烂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鸟鼠嚣张”,在首批参与园区建设、时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萧宜美的回忆里,园区轰轰烈烈的建设大幕就在这样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拉开。很多于早期来到园区的“拓荒牛”,对园区当初的荒凉都很深刻,没有出租车,没有酒店和公寓,同事们每天早上都是骑自行车去上班,碰上下雨刮风天,上班路更是“艰难”。
客观上的艰苦条件,并不能阻止这群追梦者拼搏的步伐。凭着一股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闯劲和毅力,园区人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把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演绎成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大片”。
在石破天惊中实现突进,在敢为人先中寻求突破,拼搏的园区“窗口”的特质就体现在“闯”上——在创立早期阶段,园区通过“闯”,率先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以“拓荒牛”精神突破盘根错节的旧体制束缚,到了2003年,园区经济实力与开发前1993年的苏州市基本相当,等于十年再造了一个苏州。
率先引领、争取主动的改革精神在这里一以贯之。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从“制造”迈向“创造”,布局“2+3”产业,用创新“闯”出一条不一样的路一直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内核。
作为园区“一号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如今的成绩有目共睹,其背后是园区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2006年,外向型经济方兴未艾,制造业还算“风光”,园区率先布局新兴产业,在独墅湖畔建设苏州生物纳米园(即BioBAY,2016年更名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康宁杰瑞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徐霆清楚记得,2009年初他们刚入驻这里时,整片区域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人”,能走路到的地方只有一家快餐店,如果需要买一杯星巴克,则要开车15分钟出园区。而如今,这里已聚集500余家创新企业、近1.5万名科技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成为了苏州的一张创新名片。
BioBAY的快速发展,带动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2020年更是突破千亿大关,在最新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均位居第一。
透过生物医药产业这个“窗口”,我们清晰可见园区这片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完成了从“种田”到“种高科技企业”的蝶变,为全国贡献出了“园区经验”。
强化引领意识,担当探路使命,面对新形式、新机遇,园区正再扬“闯”的精神,将多重国家战略交汇的巨大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朝着目标勇往直前。
“高颜值”园区
公报显示,第七次人口普查园区常住人口为113.39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增加43.8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01%,增长率排名全市第一,远高于全市的年平均增长2.0%。在园区常住人口中,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为42.77万人,占比37.72%,列全市第一位。
能够吸引越来越多人才来到园区,离不开园区的“高颜值”,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美,更是软环境的不断优化。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为了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园区早在2006年就启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开启以高层次人才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新模式。十多年来,累计评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超1900个,2020年,园区新增市级以上领军人才138人,创历史新高。
“我们要把这片开放创新的热土打造成企业值得来,还想來的投资首选地。”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说。
要吸引企业,营商环境是重中之重。近日,依托“一网通办”改革体系,园区在开发区率先开展“免证园区”建设,探索由“减证便民”向“免证利民”升级。据园区行政审批局介绍,今年下半年,园区将发布首批免证清单,预计覆盖近600项政务服务事项;首批事项实现全覆盖后,预计免提交、减材料达1400余件。
这是园区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又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作为中新合作的旗舰项目,园区一直在向营商环境的国际最高标准奋力冲刺。2020年,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毕马威参照世界银行10项指标进行的模拟测评结果显示,园区营商环境国际排名第25名,相比2019年又提升了2位。
愈发完善的营商环境外,产业集群是投资者、创业者的关注焦点。多年来,园区不断升级“产业生态圈”,在多方融合的产业生态加持下,国家生物药、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6个平台入选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上海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纷纷与园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校地合作,共建科研院所;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会等先后成立……园区持之以恒打造的产业生态优势越来越明显。
从上世纪90年代吸纳敢拼爱赢的“江湖豪杰”,到如今的来自国内外怀揣尖端技术的各类精英,园区不断提升软环境“颜值”,吸引更多人才、企业目光。同时,园区也以博大的心胸布局和建造技术与产业高地,为这些企业、人才走向世界舞台,打开了“一扇门”。
汇聚与辐射
苏州市“十四五”规划中,对园区提出的要求是要打造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在国内外很多关于城市中心的研究中,都提到了汇聚与辐射的能力。一方面要将各方资源汇聚到一起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要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出去,去带动、引领,去为其他区域发展赋能。
各类要素的汇聚,比比皆是。今年一季度,园区实际利用外资6.4亿美元,继续保持历史高位。27年发展,园区已经引进了5000余家外资企业,其中约有一半是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高附加值的企业,同时还包括了166个世界500强项目,这些外资企业为园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
不仅是外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还聚集了33所国内外高校(研究院),15所“国家队”科院院所。以2006年成立的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为例,15年来纳米所已形成一支1339人的创新创业队伍,申请专利1314件,创立产业化公司6家,建设公共技术平台4个;吸引中科院22个院所在苏设立34家载体平台,建设总经费超62亿元,累计引进近630个科技型企业落户苏州,成绩斐然。
此外,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园区已经吸引了110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的入驻,金鸡湖畔已经成为了江苏省金融机构最集聚的区域之一。同时,为了助力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园区打造了东沙湖基金小镇,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落地在自贸区内的基金小镇,小镇已经吸引了近400家各類股权投资基金,超过2300亿元人民币在这里集中投资。
事实上,对于土地资源有限,本土高校匮乏的园区来说,发展到今天的主要推动力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园区最大无形资源和最大的软实力,它像一块磁石,把所有资源都吸引过来。
汇聚之外,还有辐射。2006年起,园区探索出多种合作机制和模式,形成了一批将园区经验和中新合作模式推广的“飞地经济”样板,12个境内外合作园区快速发展。
27年来,园区没有辜负“探路者”使命。今天的园区,在积极谋划六大功能,提升汇聚能力、辐射能力,胸怀大局看园区、跳出园区看园区、面向未来看园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世界一流自贸试验区,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向世界展示苏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最美窗口”。
记者手记:御风而行,奋进新时代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合作的产物,是“探路者”,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这一先天使命,决定了园区必须要把改革作为生命线,让开放成为主旋律。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到“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时代赋予了园区新的使命,她必须继续以“闯”和“创”的勇气和胆气,以“试”与“拼”的坚定和坚韧,为改革开放创造新的生动注脚。
沿着时光轴上眺望,美好愿景就在前方,但仍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到达。一幅“姑苏繁华图”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风貌,被后世誉为研究清代苏州之“百科全书”。我们希望世界可以透过园区这幅新时代“强富美高”的姑苏繁华图,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看到苏州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更大的作为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