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庄哲学中的“以妙为美”

2021-09-10秦林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3期
关键词:善人本体老子

秦林

摘要:“妙”作为哲学范畴被老子提出来,此时的“妙”蕴含着道家深厚的哲学意味,老子和庄子为“妙”的生成和发展演变奠定了哲学基础,在美感层次上“妙”还处于表层之上,且还不够成熟,这时的“妙”在“道”的审美观照下通向“无”、“玄”、“气”、“空”等。

关键词:妙;哲学;道

1.老子论“妙”

《老子·一章》云:“道可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老子》说的“道”有两个重要属性:“无”和“有”。

其一,老子认为从作为天地之始这一角度来看,“道”的本质就是“无”。这里的“道”虽然是“无”,但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形、无名的,让人感受到虚无妙道,运动不止的虚“无”之道中生出了“有”,孕育出了万物无穷的精神和充盈的生命力。“凡物远不可见者,其色黝然,玄也。”“道”又叫做“玄”,“玄”更侧重于“道”的无限性,“妙”体现的就是“道”“无”的这一显著特征,故“妙”也通于“玄”。“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其中提到的“无”并不是“无物”、“无象”,而是“意象”,意象是有象的,“惚恍”就是似乎在心里看到了“象”。这种无象之象,无物之物是不能用一个固定具体的意象来代表,但“道”之“妙”却是依附在意象之上,存在于“象外”的,即“道”。

其二:“道”是“有”和“无”的有机统一,“无”和“有”是把握“道”的两个维度,而“妙”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本、是万物之母、是宇宙本体之所在。作为“万物之母”的“道”是“有”,“有”让人在宇宙的发展运行中感受到了“道”的边界、差异和规律性。作为“天地之始”的“道”是“无”,“无”则让人感受到宇宙生命的无限性、永续性。“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有无”互通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类似于生命活动的过程,运动不息的虚“无”之道中产生了“有”,“无”可观察本来之妙道,“有”可体察万物之边际,“无”一旦产生就是“有”。“有”和“无”、“有限性”和“无限性”作为“道”精神的两元,这双方之间的对立关系都归于“道”这个整体,才是老子哲学言论中“妙”的精微含义所在。

《老子·十五章》云:“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的这一章中提出了“善为道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境界呢?即“为道者”之所以“妙”是因为其取法于“道”,“道”玄之又玄、恍惚难言,所以体道者微妙深奥、“深不可识”,此求道之境界便称之为“妙境”。虽然这一“妙境”“深不可识”,但老子依然“强之为容”,他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形容表面上虽然浑浑噩噩的修道者,实际上他们办事是反复考虑、浑厚含蓄的。老子对于为道者文化性格和人格面貌上的描述,正是他哲学思想中“不争”、“主柔”、“守雌”理念的具体体现,而这种主柔哲学的核心是他对生命的重视,刚柔并济、以屈求伸的理想人格也正是中华民族为之追求的文化性格。这就是“善为道者”的境界之“妙”,即“妙境”。

《老子·二十七章》云:“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章中他提到的“妙”,是针对为人处世之“理”而言的,这些“善为”正是老子“不为”思想的体现。其关键就在于要“自然而然”地遵循事物内在规律去“为”,意在说明为人处世应当遵循“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做到“自然无为”。因为“道”是自然,“大道”是“无为”的。老子强调,从道者之圣人就是谙知此“理”的“善人”,“善人”从“不善人”处可以获得知识和道理。老子的哲学观点在整体上带有唯物主义的趋向,他对“道”采取的是一种理性的态度,用没有意志、没有目的的“道”否定了有意志的“天命”、“上帝”,排除了殷周时期以神为宇宙本体的至上权威,并且明确表示:“道”是宇宙之本、人之本,使人们开始有了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自我存在的觉醒。而“妙”作为“道”“无”的一面的属性,也是这样的存在。

2.庄子论“妙”

“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庄子讨论的“妙”依然是和“道”并列搭配使用的。在庄子逍遥、浪漫的世界里,他将“天地”来代替“道”,用“天放”论来代替“无为”论,通过“体道”来达到生命中的高度自由,其“体道”的历程被庄子称其为“游”,又叫“逍遥游”。“游”是一种只活跃于精神层面上而非现实中的畅游,它不依赖于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只是精神上的自得其樂,庄子追求的以“游”为本质的“妙道”境界乃是至美至乐的艺术人生,他的“妙道”不再是毫无感情的抽象性概念,而是一个关注主观感情和情绪、注重心理世界的生命本体。

在《庄子·寓言》中云:“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九年而大妙。”庄子在这章中阐述的“大妙”即是“大道”,这就是“闻道”的九个层级。这段话可以解释为:从听了你的话,一年便回于朴素,二年顺随凡庸,三年通达事理,人我为一,四年块然如物,五年大道自来,六年与神灵会感,七年顺遂天然,八年不觉死生,九年便抵达大彻大悟、大道玄通的至善至美的层次。这便是从“野”到“大妙”需要经过的九个层次的历练才能达到求道者追慕的自由之美和无形之乐的人生状态,庄子的“妙”不仅观照到了宇宙万物,更注重作为人本该拥有的权利和态度,表达了对浪漫诗意人生执着追求的不懈精神。

老庄皆是以“道”作为宇宙本体之源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子更多是谈论什么是“道”,关注的是“道”的客观性,将“妙”建立在在宇宙本体论(“道”)的架构之上的,其给予了“妙”无限性、玄幻性、精微性、空灵性和变化性、无限性的性质,并把“妙”首次推向人们视野当中,使“妙”成为“道”的描述性概念;而庄子则是更多的讨论如何把握“道”,强调主体精神的重要性,在道家人格取向的基础上深化了“妙”的自由性、空灵性和浪漫性,更具有一种对人生困难和挫折的“超越性”。老、庄二人合力,共同构建了一种对宇宙本体的思考和对世道人生关注的具有超越世俗的“妙美”,赋予了“妙”以形而上的哲学涵义,为后世的文人画家从事绘画创作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如果在研究“妙”这一范畴的过程中忽视掉古代哲学家对它宇宙观和生命本体“道”的界定,便无法真正寻觅中中国绘画艺术精神的实质。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猜你喜欢

善人本体老子
为善赎罪
眼睛是“本体”
老善人
善人
漫画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