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开展学生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工作的思考
2021-09-10熊艳
熊艳
一、案例概述
資困助学既关乎脱贫攻坚,也关乎社会公平,一直是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学生资助规范管理,从实际出发解决贫困生的问题。
小志(化名),来自偏远的农村,父母为地道的农民,几年前父亲不幸患病,在无法承受巨额医疗费用后回家静养,最终离世。生活的重担落在母亲一人身上,小志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回报母亲,也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并以当地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刚上大学时,小志报名竞选班委,但不幸失败了,而后同学发现班上有个衣着朴素的男生,上课下课都在学习,从来不与他人交流,也不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活动。
辅导员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找小志进行了多次深入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到小志家庭困难且学习压力大,辅导员一方面积极帮助小志申请学校资助和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通过讲道理、摆事实帮助小志发现自身优点,鼓励参加竞赛,逐渐树立信心。经过努力,大二时小志竞选班委成功,积极带动宿舍的同学备考,以580分通过英语四级、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综合能力也有很大进步。现在小志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但该生自信满满,相信自己一定能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在开展我院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发现了一部分特殊的学生,他们来自贫困山区,家庭经济困难,对自己的家庭情况有自卑感,同时又十分渴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命运。但由于成长历程及受教育模式的局限,他们智育成绩优异,但综合素质相对不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资助过程中,要注重对贫困学生经济上帮助,还要在心理上、精神上引导学生用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困难,要让学生树立起信心、信念,鼓励学生积极乐观面对人生,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二、案例分析
刚进大学后,大部分贫困生在学习、班委竞选,社团应聘等方面还是很积极的,但逐渐的,他们发现自己除了经济条件不好外其他方面也存在较多不足,慢慢丧失信心表现也发生了变化。
小志来自偏远山区,自小学习成绩优异,家中经济条件差,尽管办了助学贷款,但除了家庭开支和小志的生活费外,母亲还要偿还为父亲治病而欠下的巨额债务。小志一方面想要努力学习但又不忍心母亲外出挣钱,那么小志在校期间学费、生活费成了其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因为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自卑以及自身综合能力不及他人等焦虑无时无刻折磨着小志的内心,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疏导,可能会导致小志自我封闭甚至抑郁,若最后唯一的优势学习成绩也下降的话,将导致其学习动机弱化,甚至自暴自弃、放弃学习。
三、解决方法与步骤
(一)重点关注表现异常的学生
由于开学之初,辅导员对学生基本情况了解较少,并没能及时发现小志的异常,但小志的异常行为还是引起了同学和班委的关注。在得知小志的异常行为后,辅导员及时找小志谈话,在了解小志的情况后,通过谈心谈话、安排指导小志做事等方式进行关心与帮助。通过学校资助体系,帮助小志申请贫困生认定,申请学生助理岗位,在经济上帮助小志解决后顾之忧;在心理上,通过深入谈话、生活上的关心以及工作上的帮助,从思想上对小志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小志形成积极的心态,重新树立目标。
(二)对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双向帮扶
根据学校的资助体系,通过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以及兼职等可以在经济上尽可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但是由于受教育背景的局限,该生与他人综合能力差距而产生的自卑和心理焦虑,却并不是经济资助可以解决的。由于竞选班委失败,小志曾产生了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问题,若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不仅会影响小志的学习,阻碍其发展,严重时可能发展为抑郁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辅导员一方面通过谈心谈话在心理上对该生进行帮扶引导,另一方面手把手教小志使用办公室软件,当时多数大一学生对办公室软件了解较少,难以操作,辅导员再安排小志去帮助其他人,从而帮助其树立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不仅仅是回报,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表现。
四、启示与思考
(一)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双拳并进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生资助基本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工作目标。在经济资助上来说,只要经过班级、学院认定的家庭贫困学生,基本可以享受到学校全方位的资助,基本可以满足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支出。但目前看来,贫困生心理健康资助方面还有待加强。家庭贫困对学生而言不仅是物质的匮乏,也是心理的负担,学生中的贫富差距,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反差,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我们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帮扶的同时,高校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起点,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励志信心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清现实,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自强自立,做到心理脱贫。
(二)注重贫困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国家采取了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缓交学费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经济压力,但单纯的物质帮助只能帮助学生解决一时的困难,甚至有少数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不但没有从国家的关怀中收到激励,而是产生依赖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及个人素养的培养,比如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培训、就业创业、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隐性资助。
(三)感恩教育引导,注重责任的传承
感恩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当将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等融入其中,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励志典型事例,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能更深刻地触摸真诚、体味善良、学会坚强。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学会感恩,在生活和学习中尊重他人,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