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现代新诗教学策略探究

2021-09-10罗燕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诗中学教学策略

罗燕

摘要:中国新诗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代新诗以其形式自由、内涵情感丰富、音乐性节奏感强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学习新诗,既是语言的建构与应用,亦是审美的创造和思维逻辑的提升。因此,现代诗歌也成为了中学教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情况不容乐观,部分教师新诗课程意识淡薄,诗歌教学局限在语言框架里,学生笼统被动接受,缺失对新诗的兴趣及美感体验,导致现代新诗越来越“小众化”。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将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选篇,提出恰当的诗歌教学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诗歌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新诗;教学策略

一、中学新诗教学的困境

1.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思想

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即“考试怎样考,平时怎样教”。中学教材中虽然选有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但在大部分地区,高考语文试题是不涉及现代诗歌内容的。因此,部分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并不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思维等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而是将精力放在如何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分数,在这样功利性的教学观的带动下,导致了现代诗歌教学的程序化、边缘化。

2.教师新诗文本解读不当

面对新诗,多数老师都存在“怎样教”和“教什么”的困惑,因为诗歌的抒情表达与散文相像,部分教师会将散文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诗歌教学中来,通过逐句逐段来鉴赏诗歌,使诗歌教学“散文化”,而与散文相比,诗歌的短小精悍更强调精致的审美,这种肢解式的教学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使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感悟诗歌的美感,新诗“诗性”缺失,学生赏析诗歌时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3.中学生新诗鉴赏思维缺乏

部分教师在教授新诗时,将一些固定的套路生搬硬套到新诗的课堂教学上来,例如在讲解《雨巷》这首诗歌,就是按照“解题-作者-写作背景-段意-主旨-写作特色”这个固定的套路来讲解,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毫无诗歌的美感,并未交给同学们鉴赏诗歌的思维和角度。因此,学生在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时,除了所谓的“套路”、“模板”,并不知道该如何鉴赏诗歌。而学生也迫于升学的压力,将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应试考试的内容上,根本无暇顾及诗歌,更谈不上鉴赏,自然缺乏新诗鉴赏的能力。

二、中学新诗教学策略

1.运用跨媒介手段,转换教学方式

针对诗歌当前的教学困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诗歌鉴赏能力缺乏,再结合诗歌本身独特的文体特征、诗歌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及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等问题,传统的诗歌教学课堂不能推动学生有效地学习新诗,因此可以在诗歌课堂上引入跨媒介手段进行教学。跨媒介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媒介形式之间的转换跨越,例如在诗歌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将与诗歌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等结合文本教学,使学生在静态与动态的融合中通过多种感官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与认知体验,形象具体地感知诗歌的内容,突破理解障碍,体验诗歌的美感。如在教授蔡其矫的《川江号子》这一课时,诗歌中有丰富的听觉和视觉意象,例如“碎裂人心的呼号”、“回声在震荡”、“飞箭般”、“旋涡”等等,而这些动态的意象用静态的文字呈现出来,学生很难产生共鸣,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图像、背景音乐、视频等媒介工具把这些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具体可感的事物,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2.现代新诗应注重比较教学法

钱钟书先生认为通过比较才能“拈出新意”,而我认为,现代新诗也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新诗比较阅读是将内容和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一组诗来进行对比阅读,通过不同维度、角度的对比教学,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这是一首抒情长诗,诗歌篇幅较长,学生初次接触可能产生会畏难情绪,再加上诗歌中有大量的叙事成分和细节描写,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此时就可以采用诗歌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从发掘二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个角度入手,让学生自主归纳学习,更有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比篇目选择的是选修课本中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理由是这两篇诗歌篇幅相当,且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篇课文课后导读中明确指出与《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进行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歌创作背景相似,都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艾青的生平来对比研究同一诗人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主题的传达,抑或是这两首诗中都涉及到了“雪”这个意象,而两首诗歌中“雪”要表达深层意义和作用又是不同的,可以进行对比阅读讨论学习。

3.新诗教学应具有逻辑性与成效性

诚然,任何一堂课的教学都应该具有逻辑性,但是在现代新诗教学的课堂上,却往往不是套路教学就是知识点的冗杂堆积教学,这样看似面面俱到却也毫无成效性。因此,在新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理出一条逻辑线出来,详略得当有侧重点,在学生的认知反范围内增添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教学的价值。

就比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一篇新诗,首先应该明确这首诗歌是一篇非常温暖且充满爱意的诗歌,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感受“美”更重要的是学会从哪些角度来鉴赏此类诗歌。这首诗歌的教学对于作者林徽因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知晓林徽因是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之一,深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提倡新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而这“三美”在这首诗歌中也是有淋漓尽致的体现的。鉴于九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一些现代新诗,对于诗歌的“三美”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以此为切入点,以“三美”为主线进行教学。首先在“音乐美”上,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宜教授过难的知识,因此在此部分内容中,主要从“押韵”这个方面来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本文韵脚押“an”,“an”韵开口扁平,声音呢喃,读起来使人感觉委婉缠绵,声调柔美且甜蜜,作者有意使这样一个音调在诗文中反复出现,为的就是营造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接下来就讲到“建筑美”,林徽因作为有名的建筑师,在其诗歌中将建筑与诗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学可以展示林徽因的建筑成果的图片,由此引入诗歌上来,从“句的匀齐”、“句式结构的多样”及“长短句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阐释建筑美;最后绘画美上,主要是从色彩的运用上以及五个小节分别描绘了五幅美丽的画卷来组织教学内容。由此,有逻辑,有重心,使教学内容成线,才能最大程度地凸显新诗教学的效果。

4.教師应树立新诗课程意识,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不能唯考试,不能带有功利性的教学,不能因为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新诗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说明新诗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且高考试题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察,以前语文课堂的一些答题套路答题技巧已慢慢不适应当前的考试,重视新诗教学,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思维和鉴赏文本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并不断引导,一旦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运用这种能力,就可以迁移到其他板块的学习,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自然成绩就提高了,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结语: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如诗的年纪,新诗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时,要注重新诗教学质量,掌握新诗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使学生爱上诗歌,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成就诗意人生。

猜你喜欢

新诗中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在多解中学创新
新诗之页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新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