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效椿的热血与“苛刻”

2021-09-10鲁敏

清风 2021年13期
关键词:淮南抗日

鲁敏

国难当头,投笔从戎铸初心

1911年7月,杨效椿出生在山西万荣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周围革命环境的影响,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进步思想和救国报国之志。1934年8月,杨效椿从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到万荣县女子完小任教,后任该校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举国上下响彻抗日救亡的怒吼。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这日寇凶焰步步逼近的危急时刻,杨效椿作为一个慷慨悲歌的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燕赵男儿,做出了自己前途命运和人生道路的重要抉择。他下决心投身革命,毅然辞去校长职务,告别了牵衣挥泪的学生,到太谷县动委会参加抗日工作。

直到晚年,杨效椿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入党宣誓的情景:当时的太谷县城已陷于一片混乱之中,凶残的日军兵临太原城下,老百姓扶老携幼地跑反,县城各机关单位匆忙撤离,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刻。在太谷县动委员会议室,面对一张由画有镰刀斧头的红纸代替的党旗,杨效椿热泪盈眶……

太谷县委书记侯维煜对杨效椿说:“从今天起,你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了。当前的形势十分紧张,下一步你有什么打算?”杨效椿道:“国难当头,共产党人只有杀敌报国。我决心投笔从戎。”

在之后长达11年的军旅生活中,面对各种艰险的任务,杨效椿从来不讲困难,表现出了高度的觉悟和坚强的党性。“不打滑头仗”——他用这样朴实的语言评价自己。4次临危受命,3次负伤,杨效椿身经百战,屡建功勋,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我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大举进攻,日伪军也频繁发动“清剿”。“我们到达寿县东南地区以后,虽竭尽全力,仍难以打开工作局面。几乎天天打仗,部队得不到休整。有时一夜要转移好几次,才能摆脱敌人的追踪……”就是在这样复杂的斗争环境和频繁的战斗生活中,杨效椿带领仅有的50多名战士,在“日伪顽”的重重包围之中,经过大小数百次战斗,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成功开辟了淮西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使之成为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前哨阵地,部队也由一个连发展为一个主力团。杨效椿成为淮西地区威震敌胆、家喻户晓的抗日骁将。

他的战友王善甫曾这样评价他:“做出贡献的领导人很多,但就受命于危难之际,身处艰险环境之中,杨效椿是属于最突出的一个。他在创建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中,打开了新局面,并在与日寇作战中负伤,贡献最大。在解放战争中,路西地区北撤时最后离开;恢复淮南根据地时,他又第一个返回并又一次在作战中负伤;路西即将完全解放时,他累得大口吐血,得了肺结核病……他是一位德才兼备、非常正派的领导干部。”

艰苦奋斗,克己奉公心无私

数十年如一日,杨效椿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公私分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决不以权谋私。1952年华东地区各大报纸密集宣传杨效椿的事迹,“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被广为传颂。

战争年代,杨效椿坚持与战士们一块吃大锅饭。炊事员给他做病号饭,在菜里多放点油,他发现后立即将菜倒在大锅里。行军中他常常把马让给伤病员骑。一次部队紧急转移,警卫员不慎将他的行李全部丢失,夜里他就和衣钻进草垛里睡觉,谢绝地方领导给他置办一套行李的想法。

解放初期,杨效椿在巢湖工作,双目失明的父亲来安徽探亲,按规定可以报销路费,他坚持从自己的津贴费和孩子的保育费中解决。省军区批准巢湖军分区领导每人做一件皮大衣,派人去量尺寸,他婉言谢绝。一件内衣破旧得已经无法缝补,他却风趣地告诉勤务员:“补丁加补丁,这叫诱敌深入,将老白虱子一网打尽!”

1962年,杨效椿到寿县杨庙调研,了解到一些军烈属生活十分困难,便让随行人员把700多元工作经费全部给了他们,并深情地说:“他们当年支援战争,保护新四军,做出了很大牺牲。现在革命胜利了,我们这些人做官了,千万不能忘记人民群众。”随行人员准备把这笔开支从公款中报销,杨效椿知道后,严肃地说:“这怎么行?公私要分明嘛!况且,我的钱也是人民给的,现在把它还给人民,不是合情合理的吗?”由于他的坚持,会计只得逐月从他的工资中扣除,足足扣了半年多才结清。

杨效椿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子女亲属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他反复告诫子女路要靠自己去闯,五名子女谁也不曾在上学、参军、入党、提干、调动等问题上得到过他的帮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他带头将两个儿子送到农村插队落户。

杨效椿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直到杨效椿1976年逝世,家里连一台电风扇都没有。一个洗脸盆,用了20多年,大大小小补了十几块补丁都还在用。吃饭用的方桌,面板已经腐朽,脱落一大块,他找一块木板钉上,高低不平,也不许别人更换。他的老家在农村,生活十分艰苦,当地领导多次派他的弟弟到合肥,希望购买一些紧俏商品;他的几个侄子和外甥在农村生活十分困难,要求在合肥安排工作。他也从不开后门,搞特权。

鞠躬尽瘁,满腔热血只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效椿拖着重病之躯,凭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奋战在千疮百痍、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事业上,夙兴夜寐,勇挑重担,一边咯血一边指挥战斗,是当之无愧的“模范共产党员”。

1955年,杨效椿任安徽省检察院检察长,主持全省肃反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严格执行政策,避免了扩大化。他倡导建立“检察长接待群众日”制度,认真阅读处理群众来信,切实维护群众权益。1963年,在中共安徽省第二次党代会上,他在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岗位上,高票当选为省委常委,成为全省第一个公推产生的省级领导干部。

在错综复杂的政治运动中,杨效椿顶住巨大压力,宁可自己蒙冤,也不落井下石,坚持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跟风,一次次被打倒,又一次次站起来。身处逆境的杨效椿,始终不改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移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不变对组织的信任,尽其所能地保护了一批干部和知识分子,尽可能地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抱病处理淮南问题。1974年1月,淮南市的造反派打着“反潮流”旗号,煽动停工停产,全市煤炭日产量由2万多吨下降到几十吨,导致华东地区生产生活用煤告急,上海市面临停水停电的威胁。

在省委分管领导去淮南未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中央领导多次督促省委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煤炭生产,省委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时,杨效椿因病住院,听到这个情况后十分焦虑,主动请求带队前往淮南。他与市委负责同志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深入各个矿区,奔波在百里煤城,揭露坏人破坏生产的阴谋,耐心地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帮助矿工解决生活困难。

由于过度劳累,杨效椿连续多日高烧不退,仍一边输液一边坚持工作。孩子们和医生闻讯赶来,劝他回合肥治疗。他不但不走,反而叫孩子们下到800米井下与工人们一块劳动。他说:“这时多生产一吨煤,就是给我治病的最好良药。”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杨效椿揭露和严惩了一批首恶分子,扭转了淮南形势,恢复了煤炭生产。从淮南返回合肥后就被直接送到医院。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直至病逝。

1978年1月,杨效椿去世两年后,被中央追认为革命烈士,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省唯一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省级领导干部。这是一种特殊的褒獎,是对杨效椿一生矢志不渝的坚守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的充分肯定。杨效椿将毕生事业献给了党和人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第一研究室)

猜你喜欢

淮南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淮南以宁(六)
东北抗日义勇军与东北抗日联军
你是翘首以盼的惊喜
我们有力量抗战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高钙植物肉
淮南王的驴子